□高茵颖
(责编:彭纳)
5月19日,国家旅游局首次发布《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国民工作日空闲时间仅3 小时,占全天的13.15%,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 个国家23.9%的平均值。调查显示,中国国民旅游休闲的愿望还不够强烈。
《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要落实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还任重道远。众所周知,只有人们有了“闲情逸致”并且刚好“囊中充裕”,“休闲”才成为可能。换言之,闲情和闲钱,应该是国民休闲的充要条件。“国民休闲”要想名副其实,就必须拿出制度诚意,切实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休闲,首当其冲的还是钱的问题,如何从制度上解决好贫富悬殊的问题,如何真正落实好收入倍增计划,是推动国民休闲首先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如果国民收入这个制约因素不能有效解决,劳动者的收入仅能满足简单的温饱,那么,旅游休闲对于囊中羞涩的国人而言,就只是一种传说。
想休闲,光有钱显然不行,还得有“闲”。关于有闲,《劳动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早有规定,但是缺乏强制性落实制度的顶层设计,劳动者的带薪年休假权利仍然停留在纸上。因此,只有以刚性的制度,让带薪休假制度从纸面走向现实,保障所有群体都能安心休假,不用担心老板“秋后算账”,才是各项休闲规划的重要价值回归。
亚里士多德曾说,劳动的终级目的是休闲。要顺利推进国民休闲,达到“休闲社会”的目标,政府和社会要做的事还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