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志坚
推进“两化”互动 深化城乡统筹开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
□ 高志坚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根本路径,是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的动力引擎。党的十六大以来,双流县坚持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和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加快发展、赶超跨越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在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双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3.4亿元,是2002年的4.9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3亿元,是2002年的9倍;固定资产投资488.4亿元,是2002年的10.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6亿元,是2002年的4.9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4.2亿元,是2002年的11.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66元,是2002年的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0818元,是2002年的3.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2年的2.55:1缩小到2.29: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6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由2002年的第53位提升至第20位,名列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第6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第16位,2010年、2011年连续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双流县牢固树立高端切入、科技引领和多元发展的理念,突出先进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和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规模倍增和能级跃升,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临空经济为特色、现代农业为本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打造国际化世界级的高端产业基地。始终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加速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力量。着力做强新兴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支撑,大力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实现新型工业跨越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引进仁宝、纬创等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和天威、汉能等新能源重大项目86个、协议总投资1100亿元。2011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其中制造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29亿元,占据全县工业经济半壁江山。始终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助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拥有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双流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和自然生态“三大优势”,大力发展临空枢纽服务、临空物流、临空商贸、临空会展、临空总部、保税贸易、保税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动漫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创新研发、电子商务、体育赛事等高端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转型提升。2011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1亿元,占GDP的41%。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立足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效应、产城一体的聚集效应,积极推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天府新区双流区域打造“大学科技创新园”,努力建成高端引领、“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典范。同时,着眼三产联动、融合发展,借鉴现代工业的理念和方式,以现代的设施装备农业,以现代的技术提升农业,以现代的管理经营农业,促进农业链条延伸、功能拓展、集约经营,全力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高端高效发展。截至2011年,全县建成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3.6万亩,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93.6%。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依托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塑造彰显生态田园本底的现代城乡形态。双流县按照天府新区建设宜业宜商宜居国际化现代新城区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以现代产业新城、生态田园新城、幸福怡居新城、文化魅力新城、国际时尚新城为内涵的空港现代生态田园大城市,加快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共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坚持以“全域规划”引领城乡建设。按照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宜业宜居、集约高效的发展方向,注重体现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田园化的城市生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四态合一”,统筹考虑人口规模、资源负荷、环境承载、产业发展等因素,系统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推动各类规划相互衔接、全域覆盖,努力实现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的高度融合、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有效对接。坚持以“全域融合”构建城乡形态。立足做强城市、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大力推进城市多中心拓展、轴向式延伸、集约化开发,系统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配套和地下空间开发,构建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打造现代时尚的城市形态,着力推动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2011年,全县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96.2万,城镇化率达到62%。以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整体连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彰显田园本底、特色产业支撑、公共服务配套、群众宜居和谐的新农村综合体,形成了三星镇南新村、籍田镇地平村等一批全国、全省新村建设先进典型。坚持以“全域连接”加速城乡互动。突出交通优先发展摆位,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构建航空运输、轨道交通、快速公路“三位一体、无缝衔接”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了城乡道路联网、电力供应同网、供水供气并网的基础设施体系。2011年,县域公路总里程达2739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均达100%,实现城乡公交“一元通”,自来水村通率、光纤村通率分别达93.7%和100%。坚持以“全域创建”提升城乡环境。以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为载体,统筹实施城市形象打造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荣获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空港现代生态田园大城市的宜居环境、文化品位和整体形象大幅提升。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双流县主动顺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着眼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矛盾,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改革攻坚,加速构建深化城乡统筹、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集约节约发展机制。率先实践并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以统筹“三个集中”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促进了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人口集中分布,推动了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全县工业集中度达71%,西航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跻身四川省“1525工程”500亿产业园;累计建成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213个、1156.3万平方米,17万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用地规模经营比重达47.5%。加快构建城乡要素流动机制。创新生产要素市场配置机制,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全域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大力推进村社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工作,成功探索开创全国先河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和“长久流转”,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配套完善农村产权价格评估、流转管理、司法援助等政策支撑,形成了规范、顺畅、高效的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载体和机制,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合理流动。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现农村产权流转8362宗,抵押407宗、融资2.06亿元。创新土地资源优化重组机制,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在政策支撑下转为城市资源、城市资金在市场机制下投向农村发展,有效解决“三农”投入资金难题。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县新增耕地1.65万亩、节约建设用地指标2358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探索建立涉农银行、农业担保、农业保险和民间借贷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更好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成立村镇银行、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农业担保公司各1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放涉农贷款154.3亿元。加快构建统筹城乡保障机制。创新耕地保护机制,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基金、签订耕地保护合同、群众自主成立耕保组织等方式,加强对耕地的动态监管和保护,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发放耕地保护基金3.9亿元,涉及农户18.5万户、面积57.4万亩。积极推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同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制度,保证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前提是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城乡群众的主体作用。双流县按照“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则,统筹抓好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以及群众主体意识培育,有效激发了城乡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着力探索新型基层治理机制。着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重点围绕群众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三个环节”,探索建立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为最高决策监督机构、村民议事会为日常决策监督机构、村委会为执行机构的“村两委+议事会”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实行主动问事、听民说事、积极议事、协助办事、定期评事“五事”并举,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权民定。着力创新城乡群众参与实践。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按照事前决策、事中监督、事后评议“三个群众说了算”的原则,将村级公共服务实施项目、投入资金、实施效果等交由群众民主议决,村级公共服务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着力培育城乡群众主体能力。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农民集中居住实际,着眼培育新型农民和新型城镇居民,统筹抓好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民素质提升,不断增强群众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心理疏导、文明习惯引导和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确保农民在生活方式“进城”的基础上,同步实现心理、技能和文明习惯“进城”,真正让农村群众住进“新农村”、变成“新农民”,住进“新城镇”、变成“新市民”。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推动发展成果惠民,让城乡群众得到真切实惠。双流县始终以群众殷实、实现和谐为目标,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致力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和谐局面。促进群众生活改善持续化。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逐年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投入,扎实推进“幸福双流行动”,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教育惠民、健康双流、保障无忧、住房安居、环境提升“富民惠民六大计划”,着力解决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66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0818元、增长19.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1.9亿元、增长18.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03%。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充分就业、均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平安保障“六大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让城乡群众享受到同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实施城市名校带动农村学校行动计划,在西部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在四川省率先免除户籍高中学生学费,组建优质教育集团10个,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县。实施县级医院整合区域卫生院行动计划,镇镇建标准化卫生院、村村建标准化卫生室,推进医保结算向村(社区)延伸,交流城乡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在四川省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和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达98%。大力发展城乡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实现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镇村全覆盖和光纤电视“十元通”,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促进城乡综合管理常态化。深入开展“平安双流”建设和城乡治安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村村(社区)建综合治理服务队,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社会管理基础,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成为全国首批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首批法制县和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县。认真落实维稳“属地管理”“一岗双责”和信访逐级负责、领导包案等制度,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和县镇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网络,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稳定、共享和谐的良好局面。(作者系成都市双流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