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鹏
2月6日,习近平在中南海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欢聚共迎新春。习近平表示,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处在人性的角度来说,人人都喜欢被人赞扬,而不喜欢被人批评。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批评与赞扬事实上是相辅相成的。更多的情况下,批评都是出于一种热爱和爱护,面对批评,我们要看到其中的尖锐与不留情面,更要看到其间的真诚与善意。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要容得下尖锐批评”的基本理论依据。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促进党和政府向前发展,完善自我的力量。自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发动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与沿用了这一做法,不断地发现自身问题,接受批评与予以改进,这才有了今日的成绩和发展成果。因此,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是推进进步和走向文明的需要。不怕尖锐批评,甚至“要容得下尖锐批评”也才能换来民众的真心建议与真诚意见。
“容得下尖锐批评”是一种谦逊与坦荡。有谦逊的姿态和坦荡的胸怀,何惧批评?如果批评得对,虚心接受,努力改进即可;如果批评得不对,也虚心听取,然后力求做到更好。这是党和政府执政与引领人民群众向前发展理应有的胸怀。
“容得下尖锐批评”展现的是大国之自信,是大国领导人之风范。自信者不怕批评,敢于直面批评就是敢于直面问题,能直面问题就不怕解决不了问题。对批评持欢迎态度,是一种坦荡胸怀和不懈追求的风范,其背后是大国自信心的支撑,是中国必然走向复兴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