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三八线的“阿里郎”

2013-12-18 17:16张暮辉
中国报道 2013年5期
关键词:阿里郎韩流朝鲜半岛

张暮辉

去年12月的韩国总统大选,笔者兴致勃勃地去首尔中心光化门的朴槿惠胜选庆祝仪式凑了热闹。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支持者的山呼海啸,反而是庆祝典礼的最后环节——悠扬婉转的“阿里郎”旋律在光化门广场响起,配合漫天飘扬的韩国太极旗,点燃了庆典的最高潮。特别是对于那些对韩国文化及传统感兴趣的外国人来说,现场数千人颂唱着“阿里郎”优美的旋律所带来的震撼,确实会让人自然而然地对韩国的民族精神和底蕴产生共鸣、敬重和好感。

不亲自到韩国生活一段时间,便很难体会到“阿里郎”在韩国人生活中的无所不在。不少中国人都习惯把国内的“茉莉花”和韩国的“阿里郎”拿来对比。以笔者愚见,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也许两者不相上下;如果从音乐代表民族性格的角度来说,中国的“茉莉花”恐怕要逊色不少。作为韩国家喻户晓且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难怪韩国人经常把“阿里郎”形容为韩国的文化之魂。

之所以说“阿里郎”是韩国的全民音乐,理由就在于“阿里郎”的表现形式不仅限于音乐,而是跨越文学、电影、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旋律简洁、寥寥几个音符组成的“阿里郎”,既可以演绎出庄重苍劲的交响乐风格,也可以借助韩国民族乐器极尽渲染出凄凉婉转之感;稍加改造变奏,又能呈现出流行音乐的轻松和活力。在韩国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中,经常可以听到“阿里郎”作为背景音乐或是结束曲响起。“阿里郎”的演唱者,有传统艺人,有韩流青春明星组合,当然更多的还是普通民众。每每“阿里郎”的旋律奏响,都会带动起观众的齐声哼唱。

除却代表朝鲜半岛的文化及传统之外,现代意义上的“阿里郎”又被赋予了表现民族分裂痛苦和企盼统一的情怀和企盼,平添了音乐的悲剧色彩。一个让人耳熟能详的例子是2008年,世界杯预选赛朝韩狭路相逢,比赛场地在中国上海。最终根据朝韩双方达成的一致,赛前的奏国歌环节放弃了两国国歌,而以民谣“阿里郎”代替。据说以朝鲜半岛旗代替国旗、以“阿里郎”代替国歌,也是朝韩两国在不少体育赛事上的默契做法。

同是“阿里郎”,南方的韩国喜欢抒情式的音乐,北方的朝鲜喜欢以“阿里郎”大型团体操表演的形式展现政治诉求,据说表演其中一个章节就专门描绘了南北骨肉分离及对早日统一的热切诉求。早几年,“阿里郎”大型歌舞的总导演正是金正日本人。朝鲜还专门成立“阿里郎”委员会,专项负责这项动辄十数万人规模的大型活动的动员、组织和演练。2007年的第二次朝韩峰会,卢武铉和金正日在平壤共同观看“阿里郎”表演,一时传为佳话。一条三八线将朝鲜半岛切割,一曲“阿里郎”却超脱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成为连接南北民族情愫和人文情怀的纵贯线。南北割裂是朝鲜民族之大哀,共同拥有一首能超越政治隔阂的“阿里郎”却是朝鲜民族之大幸。

2012年年底,经过韩国政府和民间的努力,“阿里郎”成功申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益于传统民谣的国际化推广和流行化包装,“阿里郎”的感染力终于得以扩散到半岛以外的世界。

今天,泡菜烤肉未必谁都吃得习惯,韩流时尚也未必被所有人接受,但是听过“阿里郎”的人,却无一例外地会被优美的旋律所感染。

猜你喜欢
阿里郎韩流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打令艺术的俗文化特征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朝鲜半岛汉文学中的“羲之换鹅”探究
“反韩流”排名:中印泰列前三
阿里郎山岗
浅谈湖南地区“韩流热潮”与湖南高校韩国语教学
韩流文化的营销传播模式
韩流消退之后
震惊十万人参演的集体精神 认为概括了朝鲜的政治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