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加剧,呼唤生态文明教育

2013-12-18 18:00:27黄建海
民主与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文明人类

■黄建海

全球化一方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繁荣,也使全球事务进入多事之秋。因为,全球化加快了物质生产流动的节奏,提升了人类现代化的水平。与此同时,也带来深重的环境资源与生态危机。另外,由环境资源生态危机引发的国家利益与民族矛盾乃至文化与宗教冲突日益突显。各国之间,各种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分歧扩大,国际纷争危机四伏。

如此的全球性危机当前,纵然有各路专家囿于一己之见,对之做出片面的分析。经济学家认为这只是短时的经济与金融危机,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金融监控加以扭转;社会学家认为,这是自由资本主义泛滥的结果,应该强化政府职能;科学家依旧坚持一贯的主张,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解决所有的问题;政治家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大都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首要考虑的是稳定政权,至于人类的命运,地球的危机,常常是避重就轻,拖一天算一天。

问题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即使是能帮人类摆脱一时的困境,可是真正要帮助人类走出危机,实现人类与环境、资源、生态的长治久安,上述偏见显然是没有出路的。不过,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类惯常的思维,人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是执拗地坚持其一贯的立场:人类中心主义——世间的事由人类单方面说了算,世间除人类外的万事万物都无条件地屈服于人类的意志,满足人类的需求。由这种立场出发,采取的行为当然是无节制的消费。过往的社会发展模式就是:消费需求刺激拉动市场,市场促生产和研发,资本加技术形成巨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其内在驱动力就是人类无限的物质消费欲望。科学至上技术万能恰好为消费主义助了一臂之力,从手段和效率上确保满足人类的消费欲求。而在整个过程中,人类视自然为利用的对象,却全然无视自然的权力与尊严。

然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这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或许就是人类的宿命:欲望无限,需求无限而资源有限。自工业化、现代化以来,人类经济活动规模与速度空前提高,特别是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物质活动的列车更是开足马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驰。成几何倍数增长的消费需求与生产规模不断加重环境、资源与生态危机,这就是人类文明一直沿用至今的一惯套路。以至于今天的地球不堪重负已经到了临界点,资源环境与生态危机全面恶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其实危机的警钟早已敲响过无数次了,只是每次危机面前,人类的觉悟总是敌不过贪婪的欲望。人人都想拥有名车、洋房,家家都要住别墅,用超大冰箱,这是何等庞大的消费胃口,资本认准的就是赤裸裸的金钱与利润,一面是人类这头永远填不满肚子的狮子大张口,一面是地球被啃得遍体鳞伤,几近病入膏肓。如果说当初罗马俱乐部发布的警告,不足以警醒人类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所加剧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警告人类,地球的命运不济,人类也注定不会有好下场。正如莫尔特曼所说:“首先森林死去,然后是小孩。”

今年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明眼人一定能够看到,自地球日设立以来,地球的日子不是好过了,而是变本加厉地恶化。活在当下的人们或许自认为倒霉,既要承受环境资源与生态危机带来的健康威胁,又要承受经济与国际关系危机带来的生活与工作竞争压力。殊不知,经济增长模式不变,人类生存方式不变,消费行为不节制,各种各样的危机随时都会继而暴发。与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国家矛盾民族利益冲突相比,环境、资源与生态危机更是致命与不可逆转的。伴随环境资源与生态危机的加深,人类面临的无非是两种选择:一是自我毁灭,二是因地球毁灭而毁灭。

当然,出于现实的考虑,要求地球上所有人的观念一下子来个大转变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不过思想家们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发出了他们富有远见的声音。日本早稻田大学一位教授认为,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未必一定是坏事,因为他为人类单一追求“物”的时代划上了句号。这位教授指出,“当前的经济衰退将导致生产与消费模式的结构性改变,世界将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转向更加重视健康、安全、环境以及知识和文化。今后具有成长性的产业将是农业、医疗、绿色能源、教育等。”笔者以为,句号未必那么快就能完整划上,但它一定能唤起人类的大觉醒。危机留给人类的最大遗产,就是唤醒人们彻底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重新审视人类长期沿用的社会发展模式与生产消费方式所潜在的巨大风险,笔者确信危机当前生态文明教育恰逢其时。

绿色生存可以极大地减少对物质的需求,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就首先要去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比如梭罗与他的瓦尔登湖。英国学者莱昂波特1949年就在《大地伦理学》中指出,人类应该重新确定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人类应该和动植物和平相处。施怀哲也认为,一切生物和自然物和人一样,具有自己的价值和权利。大卫·铃木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空气、水、能源和生物圈更加重要。当然人也不能凌驾于它们之上。

生态文明就是要旗帜鲜明地高举生态中心主义,纠正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感召到生态文明的旗帜之下,呼吁人类树立全新的生态价值观:生命的一切形态一律平等,一切物种面前人人平等。人类应该放下身段,摆正自己在地球大家庭中的位置。莫尔特曼指出,人类只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部分,是地球晚到的客人。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中的其他生命。惠特曼创作了大量诗歌,讴歌自然是人类之母。

人类能不能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说得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上,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然而,人类中心论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教育就是奠基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之上的,远未触及生态文明的本质。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像当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掀起一场绿色教育的风暴。生态文明教育从生态文明意识、信念和价值观的启蒙教育开始。

要树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还必须大胆地质疑科学至上的思潮。美国绿党运动的创始人科尔曼在回答技术伤害地球还是拯救地球这个问题时指出,技术就如同魔法师能给徒弟赋予自动担水的魔法一样,徒弟可以轻松自如地担水,可是怎么也停不下来,以至于溢出的水差点将徒弟淹死。康芒德也指出:“生态失败显而易见是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正面性,而是两面性,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树立全新的生态观,还要彻底破除纵欲式的消费思潮,提倡简单生活、绿色出行。马克思指出:“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敢犯任何罪行。”这能单方面怪资本家吗?看看消费者的嘴脸:见什么都想据为己有,凡是好山好水的地方人类都想涉足,凡是能满足食欲的吃食,人类都不想放过。神州大地兴起的农家乐热,正在毁坏原始村落的乡间风土和自然风景,可以说食客们酒足饭饱之时就是乡野遭殃之日。美国最大的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昭示着汽车文明所潜藏着的巨大风险。

生态文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时大学担当价值引导作用。台湾樟湖学校就是一所生态学校,2013年已经正式开学。学校选址在山清水秀的半山腰。陈清圳校长说,大地是我们的教室、山村是我们的操场。我们就是要以山川、田野为师,向大自然学习,教导学生从小就要敬畏自然,热爱生命。学校规定学生必须爬5座山,认识500种植物。

生态文明教育更是大学精英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大学担负着传播现代生态文明的历史责任。笔者以为,重点大学应该将相关课程列为学校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且指定为必修课程。霍尔巴赫指出:“人们的全部不幸在于他们的无知,而他们之所以无知,只是因为他们周围的环境阻碍着教育的发展;人们之所以愚蠢,唯一是因为他们的理性还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霍尔巴赫当初的这段话,好像就是说给今天的人们听的,用来作为推行生态文明教育再合适不过了。

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启发当代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建立生态文明信仰,做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先驱和践行者,摆脱人类中心主义,过度消费、科学至上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带头抵制非生态式的生活方式。比如,拒绝一次性文具和餐具,倡导使用钢笔+墨水的学习方式;倡导绿色出行,拒绝私家车;爱护山川原野花草河流,全面客观地对待城市化与现代化;倡导精神文化生活,减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

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可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与生态代价。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加剧。本来许多曾经是西方发达国家领教过的教训,我们完全可以汲取,可遗憾的是,在许多方面我们不仅重蹈覆辙,而且付出的代价比人家还要大。即使是当下,这样血的教训每天仍在不断重复着。

中共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中央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并列,确定为国家战略方向。即使是放慢发展速度,调低GDP,也要确保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日前,十二届全国人大举行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专题讲座。可以想见在我国开展生态教育时机已然成熟,我们必须立足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对待生态建设,认识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法大研究生(2020年1期)2020-07-22 06:06:04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漫说文明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00
对不文明说“不”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