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林
伪大师现象,是在科学精神和先进文化未普遍滋润的土壤上由迷信、愚昧与金钱、权力嫁接出的怪胎,这些年来彼伏此起,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再次关注。
30多年来,科学界、知识界的有识之士也针对伪大师现象进行了不断的反击。早在1981年,时任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周培源就指出:“在普及科技知识方面,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宣传有虚假。”当有人提出要成立全国性的特异功能学会时,周培源明确表示:“这个问题,我看要慎重。科协不能接收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会入会。科协要对维护科学尊严负责。”
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一些迷信、愚昧活动却日渐泛滥,反科学、伪科学活动频频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日益侵蚀人们的思想,愚弄广大群众,腐蚀青少年一代,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20年之后,我们应自问,这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究竟进行了多少?
对于伪大师现象,我们更关注的是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和背后的深层原因。我国封建社会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与之相对应的封建意识、鬼神观念、迷信思想有着相当深厚的土壤。而更主要的原因是,社会转型期一些人丧失了真正的理想信念,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泛滥,一些人们在物欲追求和精神困惑中找不到灵魂依托。同时,我们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文明建设都还远不完备。
这种现象深刻表明,实现现代化,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脱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在愚昧的土壤上无法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迷信愚昧思想如任其泛滥,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科学的理性、实证、质疑、批判,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名人,不迷信金钱,也不迷信权力;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些观念我们要经常讲,反复讲,警钟长鸣。事实证明,反对迷信愚昧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一代代坚持不懈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