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13-12-18 16:27
上海人大月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权力法治

观点

2013年5月13日 《北京日报》

恰当协调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中国处在全方位改革的时代,对体制改革与依法治国关系的处理,攸关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从实践来看,长期以来我国体制改革的特点是政策驱动型,不少领域的改革都是没有法律根据甚至违反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以政策文件的形式进行的。法律往往只是发挥对改革成果的事后确认作用,而非引领和规范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全面认识、恰当协调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法治的基本要求,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改革,当改革遇到制度障碍时,应努力在法律体系内通过法律解释等持续寻求解决之道,并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的创新,减少改革与法制的直接冲突。另一方面应通过授权等形式,为体制改革的推进创造更大的空间。此外,也要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权力结构的调整,为推进法治提供政治基础和保障。

2013年5月15日 《中国青年报》

“放权”与“管好”缺一不可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已经明确认识到,政府不是越大越好,权力必须限定边界。放权的关键,是限制权力,管好四处乱伸的有形之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发社会和个人的创造力。但我们也要看到,市场并非万能,缺乏监管的市场,会出现种种“病态”;社会组织也并非力量无限,在社会和个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需要政府“大包大揽”。有了政府的放手,市场、社会组织、个人才能够不受束缚,充分发挥主动性;有了政府的有效监管,才能培育好市场经济,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有了政府的托底,社会和个人才能没有后顾之忧,轻身前行。管好的关键,是法治。政府依法管理,才能在有效约束权力的同时,为市场和社会提供良好的行为规范。

2013年5月20日 《人民日报》

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然而,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理念,可以立竿见影搞定所有“中国式问题”。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权力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权力的网络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