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年代现代化的反思与启迪

2013-12-18 12:19王绪成
重庆与世界 2013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

王绪成

(山东科技大学,济南 250031)

与日本、“亚洲四小龙”相似的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无论从国际、国内环境看,还是从理论实践上看都形成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局面,可是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真正找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现代化进程滞后了20余年,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人和”的失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

国民党在大陆的迅速灭亡,镇反措施的实施,各级政府机构的逐层建立巩固,使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逐步形成;对外联合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联合世界上公平待我之国家,缓和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紧张局面,形成了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在各方面取得了国际上的支持和援助;抗美援朝,打击了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后主动撤离,倡导并发起“和平共处”运动,巩固了我国的地位,树立了国际威望。这些都给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暂时的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逐步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再加上三年国民经的恢复与调整、土地改革的完成、苏联等国家物资资金的援助,我们在经济上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特殊知识分子政策的实施及大批专家的回国,苏联技术专家的引进,使文化、人才、技术基础初具规模。如此等等,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给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和动力。总之,50年代现代化建设条件的逐步到位,为我国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条件。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设想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使现代化建设成为可能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伟大任务。

新中国建立后,依据国际国内形势,中共领导人对现代化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切实具体的设想,把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我国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巩固的构想联系在一起。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极为落后”,“中国革命胜利后要经历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特殊发展阶段”。对于中国今后现代化发展的构想,党内大体形成以下共识: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与落后,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具体措施有:暂时保留富农经济,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发展,并预计全国胜利后搞10~15年新民主主义,与此同时逐步实现工业化;第二步用10个五年计划或20个五年计划,即50~100年的时间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正是在此基础上,1952年底,党和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目的是想通过“一化”和“三改”的互相促进,革命与建设并举,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三、“人和”的失调是现代化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

事与愿违,由于“人和”的失调,中国现代化进程失去了天时、地利的优势。“人和”的失调首先表现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偏离。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经济基础薄弱,以农民为主体,国民文化素质低,即所谓的“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缺少辩证的认识;仅看到其“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方面,对其负面效应估计不足,急于改变落后面貌而制定了高速度、高指标的计划。二是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缺乏新的切合实际的分析:侧重于接受历史教训,把历史等同于现实而不能把历史、现实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分析鉴别,因而制定出欠正确的策略;过多地考虑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工作重心侧重于防“变”、防“修”,而分神于现代化建设路线、方针的考虑。由于以上局限,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尽管意识到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尽管“八大”制定了正确的现代化建设路线,但行动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或制定方针政策抓不住中心,或提出建设性计划却不能贯穿始终。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及路线、方针、政策的摇摆,使全党及全国人民失去了依靠的行动准则,因而最终形不成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局面。

“人和”的失调还表现在中共上层领导人的分歧上。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方针政策上,中共领导人大体上形成共识,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某些具体措施上也发生了分歧。中国当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两个问题:如何对待当时存在的资本主义,如何对待农民问题。正是在这两个关系现代化建设命运的问题上中国上层领导人之间发生分歧。随着形势的发展,毛泽东错误估计了形势,过分注重在三大改造中及后来的“大跃进”、“人民公社”中由于人民的热情驱使表现出来的“积极、繁荣”景象,认为中共领导人包括他自己,过低估计了人民的思想觉悟、创造能力,因而在三大改造中不切实际地大大加快了速度,“大跃进”、“人民公社”中制定了高速度、高指标;而另一部分主张“逐步”、“稳妥前进”、“反冒进”,反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人却被打入冷宫,受到批判,使分歧尖锐化。三大改造的过早完成,“人民公社”“大跃进”的错误发动,忽视了商品价值规律,忽视了中国“一穷二白”的国情,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样,没有得到充分改造的自然经济,使农业不能实现商品化、社会化,严重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使现代化进程发生逆转。以至后来,分歧越来越大,使现代化进程完全停滞,而转入思想战线的斗争。

“人和”的另一个失调是现代化建设主体之间的失调,亦即现代化主体——人的素质没有现代化。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人的素质、能力和观念的进步与适应,尤其是离不开个人自觉意识的不断生成与创造。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实践证明,不对中国国民素质进行一番改造,不唤醒民众的觉悟,中国就无法改变落后状态,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解决了农民的政治经济问题,使其由奴隶突变为国家主人。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一时来不及也不可能得到触动,反而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地得到巩固。这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停滞因素。建国后,现代化建设队伍主体仍是农民,许多干部是穿了制服的农民,许多工人是穿了工装的农民。他们地位变了,形象变了,但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却没大的变化,常表现出小农意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即变成小农平均主义的要求。小农意识显然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建设的节拍不相符。他们缺乏对社会现象的本质分析,凭大脑的冲动与狂热从事建设,更多地表现为“随大流”、“跟着命令走”,从而建设的主体没有得到积极正确的发挥。正是由于以上“人和”的失调,中国丧失了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时机,延长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进程。

四、“人和”协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今天,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天时、地利”这些硬件上有了更加显著的优势。尤其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更加稳定。而新时期的总路线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制定更是给我们现代化建发指明了前进方向,增强了信心。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潮已经到来。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加强“人和”的协调建设。历史是昨天的现实,历史上“人和”失调的教训是沉重且深刻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而,我们首先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确保中央的权威,齐心协力,才能确保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制定及贯彻执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要使改革深入而有序的进行,必须借助于党的集中领导,统一协调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只有全党服从中央,才能够保证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而奋斗。这是全党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同时,也只有加强中央的权威,才能保证现代化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不错误及坚决、迅速、有力地得到贯彻执行。

其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增加“人和”的含金量。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激发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西部与东部、汉族与少数民族、城镇与乡村、企业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正视各利益群体事实上的不平等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并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化解之。同时,对人民大众进行以“人和”协调为目的的精神文明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教育;坚决打击制造事端的少数分裂分子,将可能造成“人和”失调的因素缩减到最小。

最后,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4]。现代建设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总之,“人和”协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特征,只有建设好这个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理想才能最终变现实。

[1]赵宝煦.艰难的历程——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追求[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3]李德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1987.

[4]董翼,许尚立.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4).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