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社区文化中心建设

2013-12-18 08:32陈萍
上海人大月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中心社区服务

文/陈萍

进一步推进社区文化中心建设

社区文化中心是最亲民、最惠民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阵地,是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落脚点,更是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窗口。十二五期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公共、保公益、保基本”为原则,基本建成了功能比较齐全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广大市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上海的居民日益感受到社区文化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便捷。

根据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配置要求和配置原则”,无论是在功能、项目、使用面积、配置内容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上,还是在服务内容、产品、对象、手段和品牌特色等诸多运营管理的软件方面还都存在诸多不足,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相比,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特别是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均衡发展与建设相比还存在差距;与十八大报告中“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的要求以及更好满足社区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诸多差距,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不均衡的主要表现是: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县)存在不均衡;在服务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上存在不均衡;在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的匹配上存在不均衡;各项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程度不均衡,部分社区设施和活动项目的利用率不高。

本着按照“指导意见”和“基本配置要求”的规定,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服务,群众受益”的原则,希望通过政府及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上台阶,使它们都成为功能齐全、运营规范、服务到位的场地多功能、人群全覆盖、服务全天候、项目全方位的“大舞台”,真正确保社区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大餐”。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及时梳理、整改现有“中心”的硬件设施,使之在功能、项目、面积和配置内容上符合“基本配置要求”,并彻底回归文化属性。这是健全、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条件。

1、面积空间确保达标。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中心”中现有的挤占文化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进行梳理,给予整改和调整,确保每个“中心”都达标。舍得为老百姓投资,为广大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创设有利条件。

2、功能项目确保齐全。“中心”内应当根据其基本功能用途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设立社区学校、社区信息苑、社区图书馆、健身活动室、娱乐活动室、团队活动室、展览陈列室,以及具备放映数码电影、举办文艺表演、开展联谊活动等条件的多功能厅。建议各区县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十八大有关精神要求,将“文化惠民”真正落在实处,参照“基本配置要求”,完善各“中心”的诸多必备“功能”和“项目”,使之成为功能齐全、项目完备的文化活动场所,为社区广大群众参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创设有利条件。

3、配置内容符合规定。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基本配置要求”的有关规定,为未达标的“中心”配全所有的“内容”,并通过有效的监督和保障制度、运营、管理手段,使这些“配置内容”真正与“功能”和“项目”达成匹配,并发挥作用。

二、健全“中心”软件建设中的各个渠道和环节,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这是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造福于民的关键所在。

一个功能较为完备齐全、运营管理较为出色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应该成为社区“文化惠民”的中心载体,社区居民共享“文化大餐”的乐园,应该成为所有居民阅读、上网、健身、休闲、娱乐的丰富多彩的日常文化生活的好去处。所以,“中心”的建设、运营管理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参与,服务群众”的原则,建立强有力的管理和运作机制。

1、准确定位文化服务对象,有效提升覆盖面。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中青年和白领人群、外来务工者到“中心”来共享“文化大餐”。同时,在满足较多低学历居民的文化需求时,还要让更多高学历人群“登堂入室”,这是“中心”拓展社区文化覆盖面的现实基础。因为如果这一群体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得到恰当的组织和发挥,就可形成中坚力量,带动社区人群文化品味的提升、社区公共文化内容的丰富,进而对更多高学历、中青年人群产生良性的循环吸引。

2、科学提供文化服务产品,保障有效供给。各“中心”要广泛发动社区群众参与“中心”的发展,以菜单化的方式,让社区群众自主参与、选择和决定“中心”的项目设置、活动安排、内容取舍等,实行双向互动,尽可能做到“群众点菜、市场做菜、政府买菜”,从而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我说你听、我演你看”的单向灌输的习惯性做法,尽最大努力满足社区群众的实际文化需要,努力在活动中逐步培养社区群众的公民意识,真正体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益性。

3、服务供给要兼顾“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参与“中心”文化活动能够使老百姓能够通过活动,及时解决自身不少烦恼和问题,而且大众的文化活动还可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愉悦感,幸福指数也会随之提升,可见“雪中送炭”非常必要。我们发现,当今社区人群对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渴求已明显处于一个高位,他们希望在文化活动中丰富见识、提高艺术水平、完善自我。因此在满足了居民娱乐休闲方面的需求以外,“中心”还应在进一步提升技艺、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等方面有所作为,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较高层次的“锦上添花”的高雅艺术活动和项目。

4、服务产品的供给要兼顾“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中心”的主办者要依据社会及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引进、创设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自选”活动项目很有必要。如在青少年活动内容设置中可多上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不断满足青少年求知求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中青年则应根据他们成才、娱乐、休闲的文化需求,提供一些符合他们需求的专属空间和活动项目。还要积极组织开展针对外来务工者的特点,设置适合于他们参与的文化活动,使他们不仅成为我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而且成为社区文化成果的共享者和受益者。

5、合理设置文化服务时间,方便众人参与。要通过对服务对象的细分和活动时段的调整,合理设置文化服务时间,各“中心”的服务项目应尽可能根据地区市民的需求增加开放服务时间,但关键还在于“中心”要解决好活动内容设置的普适性、活动项目的层次性、文化活动的有效策划组织等问题。这样,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了、文化项目层次提升了、活动组织有序了,人们参与得多了,开放时间自然而然就延长了,“中心”的设施利用率也就提高了。

6、建议尝试吸纳社区中已有的、活跃的、有资质的群众性、自发性的文化团队参与“中心”的项目运作。既当“观众”,又当“演员”,还当“导演”;既不增加运作成本,又能实施有效管理,还能凝聚活动人气,提高文化团队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实现“中心”和文化团队之间、文化硬件和文化软件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

只要上下一心,切实把十八大提出的“文化惠民”落在实处,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与管理,从“三基”抓起(基本、基层、基础),为建设文化强市、为文化惠民而立足基层、夯实基础、巩固基本,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扎实地将“中心”硬件、软件建设抓实抓好,让“中心”保持持续的良性运转,使“中心”真正成了社区居民文化求知的校园、艺术耕耘的田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花园、享受生活的乐园。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长宁沪剧团〉团长)

猜你喜欢
中心社区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