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 隽
新闻与鱼
文/严 隽
经常听到基层的人大工作人员抱怨:平时忙于组织代表活动、协调代表意见办理等各种具体工作,人手紧张,工作量大,几乎没有时间撰写高质量的宣传稿件。而媒体记者则表示:一般只有重要会议,才会接到采访报道的通知,由于缺乏背景材料,往往只能就事论事地写一些会议现场情况,难以撰写出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再问问普通的媒体受众,除非召开人代会等重要会议,其他时段很少关注人大新闻,不论人大代表还是人大常委会履职情况,都被自动归为政治性内容,不在普通公众的兴趣范围内。仿佛人大宣传只在体制内或涉及代表的专业领域内循环,而没有辐射和影响到它的主要对象:社会公众。
我们面临的上述问题,个人认为都与如何看待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目的有关。人大宣传的主要目的应在于让社会公众了解人大制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了解人大和人大代表能为广大群众做些什么。因此,从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提升和丰富人大新闻宣传的深度和形式,增强大家对人大工作的兴趣,是我们的主要努力方向。结合现有的相关制度框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区分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就是一般新闻和深度报道。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有许多法定程序需要履行,因此对于一些履职过程中的常规性、程序性报道必不可少。这些新闻报道可以简洁明了,只要告诉公众根据法律规定人大做了什么就行了。但是深度报道却是目前比较缺乏,需要我们花力气研究和挖掘的。比如,在内容上,可以通过梳理几年来人大对某一监督工作的不断探索,体现其达到的层层推进的效果;也可以围绕某一监督形式在不同地区的运用,体现灵活性和丰富性。在体裁上,可以是严肃深入的调查报告、新闻评论,也可以是细节丰富的侧记或通讯,甚至是对代表故事的连载。总之,深度报道要尽可能扩大公众的信息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调动三类人员。三类人员指的一是新闻宣传的非专业人员,即基层人大工作人员,由于平时忙于代表服务工作,较少有时间进行新闻写作;二是半专业人员,即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主要从事人大宣传的人员,他们对人大面上工作比较了解,也能对新闻宣传的技巧有一定的运用;三是专业人员,主要指媒体记者,他们有很强的新闻写作功底,但是往往缺乏素材。所谓“术业有专攻”,鉴于这三类人员的不同特点,可以作适当分工:基层人大工作人员从“快”和“准”的要求出发,主要负责撰写一般新闻,同时及时向专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背景材料,便于后者提炼、深化;媒体记者则侧重于采写深度报道,尤其要注重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鼓励他们从公众的视角,尝试各种角度、写法和体裁;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大机关工作人员,既要兼顾这两方面的宣传报道,更要努力做好两者之间的沟通,搭建他们之间的桥梁,使新闻像珍珠一样被及时采撷、抛光,熠熠生辉。
有人说:新闻是鱼,要的就是新鲜。其实,不仅是新鲜,更要鲜美,这样才会吸引人们品尝。
(作者系闵行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