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渊
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在不同时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①现在常用的发展概念通常指战后兴起的发展理念。从19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发展的概念变化大致经历了11个阶段,从最开始的经济增长、产业化到当前千年发展目标提出的结构改革,不同时期,发展的概念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古典经济学家将发展界定为国家收入的增长,国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新古典经济学家随之进行修正,将发展理解为国家对有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二战结束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发展问题直接导致了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这也促使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扩大,具体表现在:一国发展的标志是经济和收入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增长;政府干预能够促进发展的实现(“马绍尔计划”的启示);发达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效仿和追赶的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的主导经济思想,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推行以私有化、市场开放和经济自由化为核心的发展设计,以经济结构调整计划为代表。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大范围的失败使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调整战略,进而提出了新千年发展目标,将发展界定为包括增长、人的发展、环境保护和机制转型等更大范畴,其核心和操作性目标是减贫。然而,基于西方国家发展模式和新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发展范式已经深深嵌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上,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与变革的结构性难题。
非洲发展问题是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难题,更是一个政策难题。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非洲发展的设计一直饱受批评,法国学者杜蒙(Rene Dumont)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指出非洲推行的产业化战略是一个“错误的开始”。从现代化或西方化的模式移植,到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的结构调整计划,再到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非洲很大程度上只是发达国家发展政策设计的试验地,非洲缺乏作为发展主体的意识和能力。这也让一些学者激进地认为非洲的发展“根本就没有开始过”。
二战后,非洲国家的相继独立不仅是重大的政治现象,也是具有挑战意义的经济现象,原殖民地如何在经历长期殖民后走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促使发展学研究转向的重要议题。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具有强烈的去殖民化意识,不仅表现在主权、国家管理和尊严等的维护上,更表现在实现发展的决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泛非思想影响下的非洲共同发展理念,即加强非洲国家间的团结,促进和维护彼此的主权,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为此,独立后的非洲国家也积极学习和探寻本国发展道路。然而,非洲的发展一开始就深受殖民遗产和冷战现实的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发展道路和模式上,大部分非洲国家继承了原殖民国的遗产,学习西方,一部分国家学习社会主义,学习东方;二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独立后的非洲国家虽然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愿和决心,但是缺乏基本的条件,如资金、产业基础、技术、教育、人才等。这都决定了在当时其很难认真学习和找到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非洲的发展一开始就被历史和现实所绑架。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对大部分非洲国家来说,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就是非洲的未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快速产业化。非洲国家纷纷采取“进口替代产业化”战略,然而,这一刻板的依赖外部设计、专家和技术的产业化战略很快就以失败告终,留下了大量的“白象工程”(烂尾,或者使用成本远高于其价值)。非洲学者将其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归纳为:其一,非洲国家缺乏必需的人力、技术和专业人才去计划、评估和决定产业化的成本和收益,更不用说去管理由外部国家制定的产业化战略;其二,非洲国家的产业化战略是由外部利益驱动的,非洲国家参与和控制能力非常有限;其三,非洲国家严重依赖进口产品的产业化,没有把重点放在本土原材料的加工生产上,这导致外汇收入是不可持续的;其四,产业化并没有立足于非洲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带动其他产业和就业的提高。产业化战略没有推动非洲的发展,反而使非洲国家开始陷入对发达国家的巨大债务之中。
从7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放弃产业化战略,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然而,非洲国家并没有能力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相反开始严重依赖外部援助、贷款和投资来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这导致非洲国家的债务和经济脆弱性越来越大。产业化战略的失败也促使西方国家在非洲发展理念和战略设计上进行调整,开始重视社会、社区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包括卫生、教育和营养改善等。然而,这一设计采取的是“输血”而不是“造血”的方式,并没有有效地结合非洲当地的实际,这也导致非洲的人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发展,非洲发展所需要的人力、技术和资金仍严重依赖外部。
80年代开始,基于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使本来就脆弱的非洲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与非洲国家谈判中要求缩减政府规模、实行私有化、货币贬值、开放市场,这被证明是对非洲经济致命的打击,“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几乎毁掉了非洲经济”①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对此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非洲与东亚奇迹的比较,在学者们看来,东亚奇迹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东亚国家执行了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相反,正是因为东亚国家摒弃了华盛顿共识药方中的核心内容。,加上干旱、饥荒、艾滋病和疟疾蔓延等自然灾害,非洲国家经历“失去的十年”。
外部发展理念和范式的失败开始促使非洲国家构建本土的发展理念和设想,其中最著名的是1980年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非洲经济增长:拉各斯行动计划》。拉各斯行动计划的前言提到了该计划出台的背景:发达国家相继的发展战略并没有促进非洲大陆经济形势的改善,相反带来了发展停滞,乃至潜在的经济和社会危机。非洲在过去的二十年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发展,鉴于此,我们决定集体自立,加强地区合作,重建我们发展的基础。①拉各斯行动计划的前言提到了该计划出台的背景:发达国家相继的发展战略并没有促进非洲大陆经济形势的改善,相反带来了发展停滞,乃至潜在的经济和社会危机。非洲在过去的二十年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发展,鉴于此,我们决定集体自立,加强地区合作,重建我们发展的基础。拉各斯行动计划是非洲第一个洲际层面的综合性发展规划,它开始强调谋求非洲本土自身的发展。拉各斯计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目标,基本涵盖了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其反映了非洲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非洲的发展不应再被动地受制于旧的世界体系。”然而世界银行1981年制定的《加快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行动计划的出台使这一计划没有得到实施,非洲不得不继续接受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国际援助者设定的发展规划。拉各斯计划之后,非洲国家又先后制定或参与了四个里程碑式的发展战略:非洲经济恢复优先发展项目(1986—1990);非洲结构调整计划替代框架(1989);非洲人民参与发展宪章(1990);联合国非洲发展新议程(1991)。这些发展战略是基于非洲自主、地区合作和民众参与基础之上的,其强调国家在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改变国际贸易体系的不平等和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市场推动增长模式。然而,“由于受到布雷顿机制的忽视、反对和抛弃,非洲国家不得不放弃自身的发展设想。”
从50年代非洲国家独立浪潮以来的近半个世纪正是发展理论和范式不断变化的一个阶段。这些理论既有建构性的或政策导向性的,如现代化理论(60年代)、替代发展理论(80年代),也有解构性的或批评性的,如依附理论(70年代)和后发展理论(90年代)。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发展理论是外部性的,即发展理论的构建并不是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相反是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理念的外溢。同时,非洲国家的弱势地位使这些理念非常容易地转化为发达国家的政策设计试验,当然其中包含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目的,甚至偏见。这导致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在这些关系非洲发展的理念和范式构建过程中,非洲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①李安山认为将非洲发展的失败归因于非洲国家领袖是不公平的,“从罗斯托的现代化理论,到后来的各种发展战略,从冷战后的结构调整到华盛顿共识,非洲国家为了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不得不按西方国家意志进行各种不适合本国世纪的改革,然而,这种尝试失败后受到指责的不是那些制订计划的西方专家,而是非洲国家领袖,这是很不公正的”。
发展理论研究中的话语分析范式认为二战后亚非拉世界的发展轨迹是主要是由西方世界建构起来的。西方世界建构了非洲发展的现实,为非洲贴上了各种标签,如“欠发达”、“营养不良”、“小农”、“妇女的弱势”。非洲发展的失败,尤其是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的失败并没有让西方国家对其非洲发展战略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新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发达国家的非洲发展合作表面上增强了对人的发展的关注,但其实质仍是专注于非洲国家结构性的改革,仍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联合国于2000年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的八个目标:贫困、教育、性别平等、儿童死亡率、母亲健康、疾病、环境和全球伙伴关系。在一些学者看来,千年发展目标与早期的发展有两点不同:一是发展对象从专注于国家经济的结构和动力转向个人;二是目标从追赶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转向最低化要求,即减贫或满足最低生活标准。然而,除了在初级教育、教育性别平等、和妇女在议会中的代表权三个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之外,非洲国家在实现大部分千年发展目标上的进展非常缓慢。与此同时,从1999年开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非洲发展的议程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其中减贫、所有权、共同参与和直接资金支持(援助资金直接注入政府财政)开始成为国际金融机构对非援助的重要途径。千年发展目标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也引领着非洲发展政策和学术界话语的构建,国际社会确立的目标和条件成为非洲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时的重要依据,而学术界在探讨非洲发展问题时,也绕不开千年发展目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西方国家主宰着非洲发展的学术话语。世界银行的《21世纪能否成为非洲的世纪?》一书指出,非洲人民及其后代如果想把21世纪变成非洲的世纪就必须做出重大的变革,为此,改善政府治理、投资人民、增强竞争力和降低对援助的依赖将是非洲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类似的,有学者通过对非洲17个国家的观察认为,提高治理环境、执行更有效经济政策、改善与国际援助者的关系、培育新一代的商业和政治领袖在推动非洲发展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考虑到非洲国家难以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现实,世界银行于2005年制定了非洲行动计划,这一计划也成为世界银行非洲发展战略的系统框架,其包括30个目标和109个举措,世界银行与非洲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并能使经济增长惠及普通民众;二是支持非洲资源富裕和低增长国家实行良治和提高发展能力;三是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发展战略所需的财政能力。2011年3月,世界银行又制定了新的非洲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两个支柱是:一是竞争力和就业。主要通过提高非洲私有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减少贫困并最终实现财富积累的目标;二是脆弱性和恢复。主要通过资金、知识、技术支持应对宏观经济冲击、自然灾害、卫生、疾病、冲突、暴力和气候变化等带来的挑战。世界银行推行这一战略的前提是良治和国家的能力建设。总体而言,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当前非洲发展持乐观和积极态度,有意宣传非洲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呼吁外界从非洲悲观主义的认识向更加乐观的方向转变。最有代表性的是世界银行2011年出版的《是的,非洲可以!》,通过非洲国家的26个成功案例认为,非洲的成功和未来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克服大规模的政府失败或错误政策;二是创建或修复政府;三是政府在市场介入中应该采取合理化的行为;四是必须倾听民众的声音。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来看,尽管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的失败促使世界银行等采取了新的战略和举措,但是其核心原则和思想并没有改变,最根本的是,世界银行的战略并不是建立在非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基础之上,相反,这一变化是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一致的。
20世纪末,非洲国家自主发展意识和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倡议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NEPAD反映了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失败后非洲国家强烈的“非洲问题非洲解决”的决心。NEPAD强调非洲的自主权和非盟的领导权,其长期目标是通过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改变非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边缘化境地,为此,确立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在NEPAD框架下,一系列行业项目框架得以确立,包括非洲互查机制、非洲农业综合发展框架、非洲基础设施发展框架、科技集体行动框架、环境行动计划、最小一体化计划、次区域环境行动计划、非洲行动计划(2010—2015)、非洲能力建设战略框架、非洲矿业展望、非盟社会发展框架、非盟性别政策和非洲妇女十年。然而,NEPAD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批评,尤其是非洲的公民社会组织和学者。对NEPAD的批评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来自非洲内部不同群体,包括工会、知识精英、贸易非政府组织、妇女组织、教会、农村发展非政府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批评是其基本仍沿用了之前非洲失败了的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范式,甚至是向西方妥协或示好的产物,而且NEPAD的出台并没有广泛争取非洲本土的意见。第二类则从文化主义的视角进行批评,持这一立场的多为西方学者。他们认为,NEPAD是非洲领导人新庇护主义的实践表现,只不过是非洲领导人谋取外部资源的一种工具。
尽管NEPAD遭受了强烈的批评和质疑,但是它在推动非洲本土自主发展意识觉醒和发展框架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非洲不同阶层、群体和组织在发展问题上的大讨论有助于缩小彼此之间的认知隔阂,有利于在发展理念和战略上达成共识。2011年9月,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四届援助效率的高级别论坛上,“来自非盟成员国、议会、地区经济共同体和相关机构、公民社会、商界和学术界的代表第一次就非洲发展效率问题形成共同的立场和共识。”根据这一共识,非洲的发展效率必须依赖:一是援助的有效性,援助必须能够帮助促进非洲国家可以更好地动员国内资源的能力,当前的援助体系必须向能够切实解决非洲发展急切需要的方式(Context-relevant system)转变;二是加强非洲的能力建设;三是重视地区一体化的作用,地区经济共同体应成为南南合作的首要合作对象;四是重视和利用南南合作在推动非洲自主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上的作用;五是降低对援助的依赖(beyond aid),促进非洲多元化和可持续的发展。六是建立新的发展合作框架。国际对非合作应该积极推动非洲内生性和可持续的发展。然而,虽然从形式上看,非洲国家在自主发展道路上的自主权、主体性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从非洲主流发展战略框架来看,非洲的发展话语仍深受西方发达国家影响,甚至从某种角度理解,这一战略框架反而为非洲与西方国家的不平等关系披上了制度化的外衣。从辞藻上看,人的发展、本土知识、社会凝聚力等开始纳入非洲发展战略,但是,真正基于非洲本土知识和现实的发展框架仍在艰难的建构过程之中。
在正统理论之外,存在着多种发展理论或范式,包括替代发展理论、人的发展(human development)、后发展理论、依附理论。一个简明的界定是:依附理论关注的是全球的不平等;替代发展关注的是民众的社会参与;人的发展呼吁加强对人民的投资和关注;后发展理论则关注和质疑发展的动机和潜在的后果。如果从行为体或层次的角度进行比较,依附理论关注的是全球政治结构;人的发展则是国家和更高层面的,如国家与国际组织在人的发展上的行动,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而替代理论和后发展理论都是地方性的,即更重视当地的发展和传统的保护,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现代化和新自由主义的正统发展理论在非洲的失败开始促使新的理论的产生,新的理论在批评正统理论的基础上,寻找正统理论与非洲现实结合的致命缺陷,其中以替代发展(alterative development)理论和后发展(post-development theory)理论最有代表性。
非洲发展的现实为后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然而,在长时间内,非洲很少获得理论的关注。南非学者萨莉·马修斯(Sally Matthews)指出,后发展理论很少谈及非洲,而非洲学者则很少谈及后发展理论。她认为后发展理论的批评尤其适用于非洲,在她看来,非洲与外部世界不同的世界观、价值体系、宗教、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等是非洲寻求发展替代选择的重要来源,并呼吁非洲学者给予后发展理论更多的重视。萨莉的呼吁开始引起非洲本土和西方学者的重视,有代表性的是2010年同年出版的两本著作:一是英国学者斯蒂芬·安德雷森(Stefan Andreasson)的《非洲发展僵局: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再思考》,和埃塞学者阿尔玛兹·泽维得(Almaz Zewde)的《应对非洲发展迷局:作为替代方式的参与社会学习理论》。①同年,中国学者张永宏出版了《非洲发展视域中的本土知识》,通过不同案例系统地介绍了非洲本土知识在促进非洲发展上的作用。应该是国内少有的从非洲本土的视角来理解非洲发展的成果之一。斯蒂芬借助后发展理论,主要从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互动关系的视角,解释南部非洲国家的发展问题,并尝试为南部非洲国家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思路。通过南非、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三国的发展案例进行研究后认为:第一,传统意义上基于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发展战略是有限的,例如国家中心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其不能为非洲国家提供一个更好的未来;第二,非洲国家应该从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上获得经验;第三,社会分裂和缺乏凝聚力、历史和文化上的对抗和竞争给非洲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将导致国家的失败和社会的崩溃。第四,如果后发展理论关切的发展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以及没有新的超越传统发展战略的范式出现,南部非洲将很难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社会的碎片化问题,政权的合法性以及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和谐基础之上,而社会和谐和转型正是非洲国家可以实现“超越发展”的重要替代选择。
非洲发展失败的原因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这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非洲自身的原因,如民主、法治、政府信用和发展意愿的缺失,腐败,民众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低等;二是外部的原因,如质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捐赠国的发展合作规划倡议是非洲不发展的主要原因。三是认为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①实际上,在研究中,学者更多地采用平衡的立场和态度,非洲的不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将其归因于某一类。笔者更关心的是非洲发展研究如何在这些失败原因分析基础上找到未来非洲发展的答案,或更具体的讲,能不能产生更为系统的非洲发展思路和框架,而不是一味地批评。然而,尽管对非洲发展原因的分析很多,但是很少能在此基础上提出非洲发展的系统思路或框架。在阿尔玛兹看来,当前对非洲不发展原因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结构层面的因素,且一般只关注一到两个变量,如腐败,或者政治与政策制定等,更大的问题是,这些研究仅止步于理论分析,并没有在理论分析之上提供一套发展框架。因此,阿尔玛兹尝试在正统发展理论之外构建非洲发展新的思路框架。他认为当前研究忽视了非洲国家的社会心理、本土知识、最根本的是忽视了人的作用。“发展必须依赖正确的政治环境,然而,发展的条件又必须根植于文化、机制、人民的态度和视野。”而由于一直被边缘化,非洲人民的发展意识和行动能力非常虚弱,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向人民授权。在他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非洲发展框架中,强调的是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社会参与进而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发展。为此,他提出从五个方面来加强民众的社会发展参与:一机制动力,即民主和法治建设,尊重人权,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人力资源的发展,包括修复人民的社会心理、改善卫生状况、提高非洲人民的教育水平,尤其是将本土知识转化为发展动力的能力。三是资源动力,即向人民合理分配资源,例如土地。土地等资源被国家垄断进而成为权力寻租和购买权力的工具,加上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家长式作风被认为是非洲国家坐拥大量资源然而不得发展的重要原因。四是科技动力,平衡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转移。一方面通过鼓励和教育非洲学生结合本土实际提升自身的科技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则在南北和南南合作的框架下加强科技转移。五是资金动力,即加强对基层项目和倡议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阿尔玛兹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参与式社会发展框架与前期研究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系统性和政策导向性,然而,或许正因为这一系统性,其操作过程可能受制于更多因素,例如国家政权的权力让渡和发展意愿、国际社会的利益考量等。但是,正如他讲到的,学习和社会参与,以及非洲的政治经济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毫无疑问的是,非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
如果简单界定的话,当前非洲本土的发展理论框架设想是自下而上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其主张从非洲本土找到发展的答案,更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①张宏明对非洲在发展问题上的文化反思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非洲文化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从发展理论的大背景来看,基于替代发展理论和后发展理论之上的非洲发展理论构建更多展现的是其批评色彩,其在建构发展范式上的资源(国家的意愿)和能力(影响政府政策)是有限的。其虽然做出了构建系统性发展范式的努力,但是过度夸大公民社会组织的作用同时弱化了政府的能力,强调人的中心地位而忽视政府的意愿和利益博弈使其范式难免趋于理想化。在很大程度上,当前基于非洲本土发展的理论构建是对主流发展范式批评的产物,其为非洲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虽然在全球化背景下,其很难上升到主导理论的高度,但是其仍然指明了未来非洲发展所必须依赖的社会基础。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为非洲发展理念乃至国际发展理念带来了新的变化和重要影响。与欧美国家深陷经济危机或倒退相比,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产业国家的崛起不仅增强了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话语权,而且基于不断加深的政治经济关系和发展经验分享基础上的南南合作也极大改变了传统的北强南弱的局面。这为国际发展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1)南方新兴产业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2)从被发展到要发展(From“we develop it”to“we develop”),即发展的主体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3)发展的推动力从市场转向国家。国际发展格局的变化为非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非洲的发展上,中国等新兴产业国家不仅成为非洲发展新的推动力,为非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替代选择,而且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在非洲发展战略构建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从当前的理论解释,尤其是依附理论和后发展理论,中国在非洲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依附关系结构,采取的仍然自上而下的方式,因此中国可能仅仅是另一个“外部大国”而已。当然,对于这种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非洲国家“向东看”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个体案例演化成一个引人注目的国际现象。在纪念国家独立25周年演讲中,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讲到,“我们已经向东看,因为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我们将西方抛在身后,因为那是太阳落下的地方。”②转引自Meldrum A.Mugabe Turns Back on West and Looks East.The Guardian,2005-04-19.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05/apr/19/zimbabwe.andrewmeldrum如果说津巴布韦向东看是因为其被国际社会抛弃而被迫转向东方的话,那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主动将目光转向东方。中非合作论坛、印度-非洲峰会、韩国-非洲论坛等各种合作平台开始搭建和完善,其中尤其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非经贸、政治、人文交流等关系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非洲国家不仅重视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在促进其发展上的作用,而且更重视对中国发展经验的学习和借鉴。非洲国家政要在不同场合表示非洲应该借鉴中国发展经验,而在实践中,近年来,以官员培训、治国理政经验分享、智库交流等为载体的合作形式在推动非洲国家发展理念和战略构建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非洲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中国是非洲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非洲国家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在发展规划、农业、制造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交流与合作,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协调。非盟愿同中方加强合作,推动中非关系迈上新台阶。”③习近平会见非盟委员会主席。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3 -02/17/c_124354947.htm
当然,向东看只是非洲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是最终结果,中国等东方国家影响非洲国家发展理念和战略构建的程度还不得而知,同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①其中之一就是非洲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政策压力,如欧盟认为南非的“向东看”政策是一个冒险,这对南非与欧盟关系是一个伤害。South Africa’s“Look East”Policy is Cautioned by EU.http://www.africa-times-news.com/2012/06/south-africa%E2%80%99s-%E2%80%9Clook-east%E2%80%9D-policy-is-cautioned-by-eu/但是,与早期仓促的西方化、现代化相比,当前非洲国家的选择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其建立在更高程度的学习和比较的基础上,其蕴含着对本土发展理念和现实以及国际发展格局更好的认知和理解,这正是非洲能否真正发展的首要前提。
[1]Pieterse J N.Development Theory:2nd ed.London:Sage,2010
[2]Dumont R.False Start in Africa.London:Deutch Ltd,1966
[3]Zewde A.Sorting Africa’s Development Puzzle:The Participatory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Lanham,Marylan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2010:14
[4]Adedeji A.Marginalization and Marginality:Context,Issues,and Viewpoints//Adedeji A.Africa within the World:beyond Dispossession and Dependence.London:Zed Books,1993:1 -16
[5]舒运国.失败的改革:20世纪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结构调整评述.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6]OAU.The Lagos Plan of Action.Lagos,Nigera,1980
[7]Ikome F N.From the Lagos Plan of Action to the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NEPA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frican Regional Initiatives.PhD thesis of 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2004:85
[8]Obi C I.Reconstructing Africa’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Millennium through NEPAD:Can African Leaders Deliver the Goods?Af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1,4(1-2):149-150
[9]Andreasson S.Africa’s Development Impasse:Rethink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formation.London:Zed Books,2010:31
[10]李安山.全球化视野中的非洲:发展、援助与合作.西亚非洲,2007(7):8
[11][美]阿图罗·埃斯科瓦尔.遭遇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瓦解.汪淳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13
[12]Ohiorhenuan J F E.The Future of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Foresight,2011,13(3):12
[13]Easterly W.How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are Unfair to Africa.Brookings Global Economy&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2007(14)
[14]The World Bank.Can Africa claim the 21st Century?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0
[15]Radelet S.Emerging Africa:How 17 Countries are Leading the Way.Baltimore: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0
[16]The World Bank.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utcomes in Africa:Progress and Change in the Africa Action Plan.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7
[17]The World Bank.Africa’s Future and the World Bank’s Support to it.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11
[18]Chuhan-Pole P,Angwafo M.Yes Africa Can:Success Stories From a Dynamic Continent.Washing,D.C:The World Bank,2011
[19]Stein H.The World Bank and the IMF in Africa:Strategy and Routine in the Generation of a Failed Agenda.Center for Afro-American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4
[20]The New Partnerships for African Development.2001:1
[21]The African Union.African Consensus and Position on Development Effectives,Fourth High Level Forum on Aid Effectiveness.Busan,Republic of Korea,2011:8
[22]Maloka E.NEPAD and Its Critics//Adesina J O,Graham Y,Olukoshi A O.Africa&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the New Millennium:the NEPAD Debate.London:Zed Books,2006:86-91
[23]Taylor I.Future Africa:Prospects for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under NEPAD.African Affairs,2010,110(438):141-142
[24]Taylor I.NEPAD:Towards Africa’s Development or another False Start?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5
[25]Matthews S.Post-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 Question of Alternatives:a View from Africa.Third World Quarterly,2004,25(2):373-384
[26]张永宏.非洲发展视域中的本土知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7]Leonard D K,Strauss S.Africa's Stalled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Causes and Cures.Boulder,Col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3
[28]Ayittey G B N.Africa Betrayed.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2
[29]Chabal P,Daloz J P.Africa Works:Disorder as Political Instrument,Oxford: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
[30]张宏明.非洲发展问题的文化反思:兼论文化与发展的关系.西亚非洲,2001(5):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