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渝 熊小平 王荣耀 闵 丽 蒋仲奎
重庆市黔江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重庆 409000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一种可能由病毒、细菌感染,疫苗注射等因素导致脊髓充血、水肿和神经纤维脱髓鞘引起的,以急性起病的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瘫痪、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脊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异。病前数天或1~2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受凉、过劳、外伤等常为发病诱因。现代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为主,通过配合丙种球蛋白静滴,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1]。但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容易遗留相关的神经功能后遗症。我院自近年来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基础上配合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急性脊髓炎达到较好的恢复水平,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01—2012-03收治的80 例急性脊髓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1)近期常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2)急性发病,迅速出现脊髓横贯性症状;(3)病灶在颈髓者,出现四肢瘫痪;(4)脑脊液检查早期多正常或轻度细胞增高,晚期或有蛋白增高。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等患者。观察组40 例患者男27 例,女13 例;年龄21~68岁,平均(36.2±4.5)岁。2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等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首先给予一般治疗,包括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食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等。对尿潴留患者,保留导尿管,每3~5h开放1次,并用0.1%呋喃西林或3%硼酸液冲洗膀胱,1~2次/d。2组患者均应用甲基强的松龙1 0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连续治疗7d后改为口服强的松60mg,根据病情逐渐减量。对照组加用丙种球蛋白10g静滴,1次/d,同激素治疗时间。观察组加用GM-1(黑龙江哈尔滨医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502)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同激素治疗时间。2 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4 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肢体肌力恢复二级以上时间、括约肌功能恢复时间、下地行走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3]根据患者肢体肌力、括约肌功能等恢复时间制定,即治愈:患者肢体肌力、感觉基本恢复,括约肌功能恢复,生活自理,并发症治愈;显效:患者肢体肌力、感觉和括约肌功能改善,并发症基本控制;有效:患者肢体肌力、感觉有所改善,但改善水平低于显效;无效:病情基本无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恢复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2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临床疗效,观 察 组 总 有 效 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χ2=10.257,P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治疗1个疗程临床疗效比较 (n)
2.2 各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肢体肌力恢复二级以上时间、括约肌功能恢复时间及下地行走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患者各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s,d)
表2 2组患者各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s,d)
?
2.3 不良反应 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肝、肾、血液及心电图复查均正常。
研究发现,急性脊髓炎患者病变往往累及脊髓一个或相邻的几个节段,以T3~T5最为多见[4],肉眼可见脊髓充血、混浊、肿胀。切面可见脊髓灰质和白质分界不清,有点状出血,显微镜下见脊膜和脊髓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神经细胞肿胀(后期萎缩),轴索变性,髓鞘脱失,严重者甚至形成空洞,完全软化坏死,晚期小胶质细胞增生并充填空洞,形成斑块,脊髓发生萎缩。可以看出,急性脊髓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如果不能及时阻止神经组织的破坏和坏死变性,则临床很可能发生神经功能后遗症。
GM-1是从猪脑细胞膜中提取的抗神经细胞损伤药物。GM-1是神经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脑神经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同时也是神经生长的营养因子和信息因子[5]。因此应用GM-1可以对损伤的脑神经组织产生明显的修复和重建作用。现代临床研究发现[6],GM-1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和突触形成、改善神经传导、促进脑电活动及其他神经电生理指标恢复,保护细胞膜、促进细胞膜各种酶活性恢复等作用。针对于急性脊髓炎患者,在给予大剂量激素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GM-1,可以有效减轻脑神经细胞水肿和损害,通过内源性营养因子促进损伤神经恢复,还可抑制病理性脂质过氧化反应,进一步稳定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结合本研究结果发现,联合用药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1疗程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1),同时其各项康复指标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这显示GM-1配合激素治疗急性脊髓炎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及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GM-1位于神经细胞膜上,含量极少,提取难度极大,因此临床应用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
[1]杜朝品,宋建华.甲基泼尼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在急性脊髓炎中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5):2 031-2 034.
[2]谢均.72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效果分析[J].海峡药学,2012,24(4):205-207.
[3]王少平.急性脊髓炎患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2):64-66.
[4]潘勇军,杨华.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指标在急性脊髓炎症性疾病中的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4):286-289.
[5]范晖,刘建汉.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辅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2,30(6):494-495.
[6]易磊,曹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在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