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
河南新野卫生职业中专附属医院 新野 4735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ehemic attacks,TIA)系局灶性脑组织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特点为突发性、短暂性和可逆性。TIA 具有较高的早期卒中复发率,TIA 患者7d内卒中发生率可高达7%~10%[1]。200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确诊TIA 或可能TIA 患者均立即接受早期干预措施,将其预期的3 个月卒中风险5.96% 显著降低至1.24%[2],因此尽早对TIA 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防止早期复发和恶化。TIA 又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非心源TIA 抗血小板治疗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本文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TIA 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相比较,前者可取得更加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03—2012-06收治的确诊为非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10例,纳入标准为: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3],且经颅脑CT 排除脑出血及脑梗死,无抗凝药物使用禁忌,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排除偏头痛、癫发作、梅尼埃病(梅尼埃综合征)、低血糖所引起的昏厥、周期性瘫痪等。患者中合并糖尿病36例,高血压64例,冠心病5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60~74岁,平均(67.34±6.48)岁。对照组55例,男33例,女22例;年龄61~78岁,平均(66.98±6.53)岁。2 组患者一般资料做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75mg/d)单药治疗,观察组予以氯吡格雷(负荷剂量为300mg,随后为75mg/d,联合应用阿司匹林75mg/d)。治疗过程中积极处理其他危险因素及并发症。连续用药1个月为一疗程,后继续服用上述抗血小板药物,并随访6个月。
1.3 观察方法 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用药前后分别监测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等,注意观察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6个月内,观察是否出现消化道、牙龈、皮肤黏膜出血和脑梗死等。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发作在1d内被控制,且1个月内未再次发作;有效:治疗后发作在1~3 d内被控制,症状明显好转,且1个月内无再发作;无效:症状未被控制依然反复发作或者转为脑梗死[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2组间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2.73%,对照组总有效率76.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用药及随访期间检测2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未见异常。1个月内2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在随访的6个月期间,对照组有1例出现牙龈出血,经处理后好转,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TIA 常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常见的因素有动脉粥样硬化、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改变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症为最主要原因,另外由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房颤、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形成的微栓子也是其重要致病因素。其他如血流动力学障碍、血小板增多症、高脂血症、病理性血小板凝集、糖尿病等,这些均可为TIA 发作的重要诱因[5]。TIA 的早期抗栓治疗属于二级预防,应遵循二级预防的原则。对于非心源性TIA 应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于不耐受OAC或者在充分考虑风险和患者知情条件下的心源性TIA 患者,也可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6]。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环氧化酶COX-1,使花生四烯酸生成的TXA2减少,从而阻断TXA2途径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为二磷酸腺苷ADP 受体的拮抗剂,其代谢产物可与血小板的ADP受体不可逆结合,从而阻断由ADP所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激活,阻止了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活化作用。此外,氯吡格雷还可减弱凝血酶、TXA2及胶原等引起的血小板活化,降低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和GPⅡb/Ⅲa的表达,显著减少血小板与白细胞之间的聚集[7]。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通过双重抗血小板活化更有利于TIA 的防治。且有文献表明,使用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能在更短时间的抑制血小板聚集高峰,更加有效的控制TIA,从而减缓血栓的进展[8]。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110例非心源性TIA 患者实施治疗后发现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且治疗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我们认为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TIA的疗效是显著安全,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1]Coull AJ,Lovett JK,Rothw ELL PM,et al.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early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or minor stroke:implications for public educ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ervices[J].BMJ,2004,328(7 435):326-329.
[2]Lavallie PC,Meseguer RE,Abbou DH,et al.A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clinic with round-the-clock access(SOS-TIA):feasibility and effects[J].Lancet Neurol,2007,6(11):953-960.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79.
[4]迟国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防治及推广对照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3):248.
[5]田时雨,吴多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新医学,2006,37(11):710-712.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7]范岚,张伟,周宏灏.抗血小板药物的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4):421-422.
[8]刘倩竹,洪涛,刘兆平,等.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