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植品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以诗歌为材料的形式,出题新颖,且选择的诗歌平实易懂,没有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太多的障碍,让考生容易入题,写作空间较大,联想的宽度和角度比较多,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以顾城的《忧天》作为材料,用诗歌简练的语言反映深刻的内涵,是今年语文作文题的点睛之笔。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和思维都比较跳跃,但这首诗导向明确,诗中出现的“自由”“扎根”等关键词,以及“不能”“拒绝”“我愿”这样有明显感情倾向的字眼,能让考生较快找到切入点。审题没有设置太多障碍,能让考生将更多的时间发挥在写作上。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往往思辨性较强,这一特色也得到了全国认可。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给材料作文”,但延续了“闽派语文思辨性”的特点,思辨性强、写作空间大,考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的理解来立意布局。可以反映出考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
那么,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呢?
一、紧扣材料,准确审题,把握主旨
“诗歌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注意紧扣材料,准确审题:善于捕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当代诗为材料,关键语句是:失去引力,成为流星,无依无附,拒绝这种“自由”,(原因)——愿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结果)。考生可以通过“由果溯因”弄清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诗人先表达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语言浅显,主题鲜明。诗句语意晓畅明了,这两层意义:一是失去引力,会变成无依无附的流星,明确告诉考生没有了“引力”的“自由”是不可取的;二是不能接受这种无引力的“自由”(为了更好地活着),愿意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底层。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二、抓住关键,品味意象,发散思维
总体上领悟了诗歌的主旨后,就要注意抓住关键,品味诗中的意象,而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层意义(如比喻义、象征义等)是写好“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基础与关键。诗中“流星”与“树根”这两个意象是审好题、挖掘材料的内涵的关键。考生若能洞悉材料中的“树根”与“流星”的特质,就能领悟出:“树根”虽然明显受制于地球的“引力”,似乎不那么“自由”,但却能根深叶茂、充满勃勃的生机,而失去地球引力的“流星”却飘忽不定、无所依附。可以说,诗中的“流星”、“树根”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考生由这两个角度引申发散,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写作切入点。
1. 从“流星”的角度:考生可以选取的立意有“人生没有绝对的‘自由,引力无时无刻地约束着你”、“适当的约束与无依无附地飘行的辨证关系”、“莫让‘自由遮慧眼”、“天下无绝对的自由,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担当责任”……
2. 从“树根”的角度:考生可以选取的立意有“美好生活,需要脚踏实地”、“人生因实干而不同”、“若要成功,既要有高远的理想,更要深深地扎进地层,汲取营养,孜孜不倦”、“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
3.从综合的角度:人内心必须有所依存,绝对的自由,只会使心灵在真空中失重,面对未知的浩瀚宇宙,产生恐惧;人生应该要的追求,实实在在的才是归依,不能被所谓的“自由”诱惑。“仰望星空”,给人提供了另一个精神的维度,让灵魂超越宇宙空间;“扎根大地”,则呼唤“自由价值”的回归,不做无根之浮萍,不建无基的楼阁。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扎根大地。考生如果从“人要有高远的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要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世事纷杂,要会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等角度入手,也是很好的写作立意。
4. 从“流星” 逆向的角度:诗人惊恐失去“引力”会变成“无依无附”的“流星”,这种担忧不正是对当下缺少“自由”价值,缺乏“自由”精神的一种写照吗?那些选择了接受“自由”,甘愿化作流星,在宇宙中随意来去的人,不也能够领略到更美好、更丰富的风景吗——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
……
可以说,抓住诗歌的意象,从诗歌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入手去悟,才能由表及里,透过表层意义,探究到它的深层内涵,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悟,才能使文章既能具备应有的思想深度,又能拥有内容的与众不同而脱颖而出。这是“诗歌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三、最佳切入,彰显思辨,感悟人生:
考场作文尤其要有亮点,要与人不同,写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切入”角度就很关键,“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材料的意义点多了,确定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从切出来的众多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说作者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而自己却感悟最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的角度。比如,考生如果从诗的后半段入题,写追求、坚守、信念、扎根、底线这样单方面的文章,立意就比较普通,不够出彩。考生如果能够从全诗着眼,写到“仰望夜空与立足脚下”“自由与坚守” “避免浮躁,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立意会更深刻。
另外,写作时,为了保险,最好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假设,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否则极易被判为偏题。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选定作文中心(选取材料中的一个“意义点”),即可构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