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火焰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时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能谱曲,8岁时就能登台演奏钢琴。可是生不逢时,20岁那年,肖邦参加了波兰人为驱逐德军而发动的华沙起义。起义不幸失败了,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追捕,肖邦只身流亡到了法国巴黎。此时的肖邦虽然才华出众,但空有大志而无处施展。在巴黎定居下来后,为求生计,托朋友帮忙,谋得了在一所中学教书的差事。由于报酬较低,生活贫困,处境落魄艰难。
然而,肖邦不改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有空就练习心爱的钢琴。一天晚上,肖邦正在租住屋内演奏一首舒缓的小夜曲,那优美的旋律随风飘荡,让很多路人都停下脚步欣赏。也许是冥冥之中要遇贵人,恰好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路过这儿,当时的李斯特在巴黎上流文艺沙龙中已是名闻遇迩的钢琴王子。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李斯特对肖邦的演奏才能大为赞赏。肖邦向李斯特倾诉了目前的处境和自己的音乐抱负,并当场拜李斯特为老师。李斯特当即决定,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个音乐人才埋没。
在当时的巴黎,想要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外国人脱颖而出,还真是一件难事。李斯特把肖邦介绍给了好几个音乐团体,但都被别人以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了。
怎样让法国民众认识并认可肖邦的演奏才能呢?李斯特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恰好李斯特的个人演奏会即将召开,李斯特突然眼睛一亮,他有了主意。
演奏会那天,盛况空前,拥有2000多个座位的巴黎大剧院爆满。帷幕徐徐拉开,李斯特一出场,台下就掌声雷动。明亮的灯光下,风度翩翩的李斯特身着燕尾服向观众鞠躬致意后,就转身坐在钢琴前,摆好演奏姿势。
那时的钢琴演奏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演奏开始要把剧场的灯熄灭,黑暗中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倾听演奏。灯熄了,剧场寂静无声,人们憋息静气地闭上眼睛,准备享受李斯特带给他们的美妙的音乐。
琴声响了,咚咚的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夜莺啼鸣;时而如诉如泣,时而如歌如舞;琴声激昂时,剧场内便响起掌声;琴声悲切时,剧场内又响起抽泣声,观众完全被那美妙的音乐征服了。
演奏结束,人们跳起来,兴奋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灯一亮,大家傻了。观众看到钢琴前坐着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闪着泪花的陌生的年轻人。他就是肖邦。
原来,李斯特在熄灯之后,就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
当观众明白刚才的演奏竟出自面前这位年轻人之手后,惊奇、惊愕、惊喜。他们为又一位天才的音乐新星的升起而欢声雷动。很多人涌上台来献花,连在场观看演出的巴黎市市长也上台来与肖邦热烈拥抱。
第二天,巴黎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肖邦一夜之间名满天下。
(摘自 《妙笔·阅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