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尖山油田胡154区精细分层注水效果分析

2013-12-14 02:53路向伟张翠萍苟永俊
地下水 2013年2期
关键词:层位小层水驱

路向伟,张翠萍,李 超,苟永俊

(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21)

胡154区长4+5油藏属湖泊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原始驱动类型为弹性溶解气驱,构造类型为东高西低的单斜构造[1],储层层间隔层发育(图1),各小层之间的隔层厚度平均值为7.25 m,小层内出现的夹层密度平均50.4%,夹层频率为平均为0.11条/m,层内夹层较为发育。储层孔隙结构复杂,以小孔细喉为主,孔隙度为 11.1%,渗透率为 0.36 ×10-3μm2,原油粘度 2.3 mPa·s,饱和压力7.65 MPa,体积系数1.211,气 油 比71.1m3/t,地层原油密度0.759 g/cm3。原油性质较好。

区块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开发,井距520 m,排距130 m,共有油井总数585口,开井567口,平均单井日产油1.54t,综合含水42.4%,动液面1 747 m;注水井总井数202口,注水井开井202口,平均单井日注25 m3;地质储量采油速度1.12% ,采出程度 3.66% 。

平面水驱不均,区块出现 NE50°、NE85°优势见水方向,水驱效率低。剖面上隔、夹层较发育,层间吸水不均,区块水驱动用程度为70.2%。通过平面及剖面治理,地层压力逐步恢复,低压区面积进一步缩小,压力分布趋于合理。

图1 安167-20—安157-54井剖面图

1 注水开发中的主要矛盾

1.1 层间非均质性强,导致部分井组吸水不均

由于该区开发层位较多,隔夹层发育,层间非均质性强,易出现部分层段不吸水、吸水性差[2],指状、尖峰状吸水等问题。统计2010-2011年测试吸水剖面测试资料,有51口井存在部分层段不吸水或吸水不均的问题,涉及109个注水层段,吸水层位53层,不吸水层位56层,占总体测试层位的23%,如安160-51、安162-25井吸水明显不均。由于层间非均质性,注入剖面表现出尖峰状吸水、底部吸水等现象。

1.2 水驱规律复杂,注水调控难度大

根据示踪剂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该区水驱规律复杂,见水方向呈现出多方向性,且开发层位较多,见水方向及层位难以判断,注水调控难度增大[3]。2010年区块有11口油井平均含水32.3%由上升至53.2%,表现为多个见水方向,控水难度较大。

通过注水调整,判断出 NE85°、NE50°两种见水方向。2010-2011年对胡154区块安176-23、安176-27等4个井组进行示踪剂监测,平均推进速度为19.2 m/d,且存在多个见水方向。

1.3 剖面层位多,层间非均质性强,压力不均

由于胡154区开发层位为5个小层,且层间隔夹层较为发育,层间压差也明显加大[4],根据2010-2011年测试的4口井分层压力资料,层间静压出现明显压差,最明显的安159-42井,该井投产时间较早,目前上下层间静压相差6.42 Mpa(表1)。

表1 分层测压数据表

2 精细分层注水效果分析

2.1 分层注水政策的确定

2.1.1 分注的标准

胡154区平均油层厚度24.4 m,长4+5层间一般发育厚度2~4 m左右的泥岩或泥质粉砂岩隔层,层内发育厚度0.2~0.6 m的的钙质致密砂岩夹层,由于隔夹层发育,主要采取层间分注措施,同时结合注水井剖面吸水状况,确定分注层数。

2.1.2 分层注水政策的确定

胡154区有106口注水井实施分注,而油井均采取多层合采,油井单层产能难以有效确定,为了制定单层注水政策,需要弄清各小层生产情况,通过对比分析油层厚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与单井产能的关系,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单井产能与K(渗透率)、H(油层)、So(含油饱和度)存在正相关性,依据相关关系,利用K(渗透率)、H(油层)、So(含油饱和度)计算单层产能[5]:

式中:Qi为单井i小层日产油量,t/d;Ki为单井 i小层渗透率,md;hi为单井i小层油层厚度,m;Soi为单井i小层含油饱和度,%;Q为单井日产油量,t/d;K为单井总体渗透率,md;hi为单井总体油层厚度,m;So为单井含油饱和度,%;α为修正系数,f;Yi为单井i小层日产液量,m3;Y为单井日产液量,m3;

根据单层动态变化情况,制定分层注水政策,其中长4+51层注水强度为 1.4~1.7 m3/(m·d),注采比 1.7~1.9;长4+层注水强度为 1.6~1.8 m3/(m·d);长 4+层注水强度为 1.6~1.9 m3/(m·d);长 4+层注水强度为1.5~1.8 m3/(m·d)。

2.2 精细分层注水效果

根据细分层位结果,并结合剖面吸水状况[6],2010年实施注水井分注60口,对应239口井产量由399 t上升到415 t,其中 98 口井见效,平均单井产能由 1.93t提高到 2.20 t,含水稳定,目前为26.6%。

2011年实施注水井分注46口,水驱动用程度由45.7%提高到72.6%,对应203口井日产油量由315 t提高到330 t,其中60口井见效明显,平均单井产能由1.83 t上升到2.17 t/d,油井含水稳定在 28.1% 。

2.3 精细分层注水取得的效果

2.3.1 水驱状况进一步改善

胡154区2010—2011年通过开展精细注水井分注工作,水驱控制程度由90.2%上升至92.4%,水驱动用程度由68.2%上升至70.2%,水驱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2.3.2 地层能量逐步恢复

通过精细注水分层注水、精细注采调整,地层压力逐渐恢复,压力保持水平达到96.8%,与2009年相比,主向井地层压力由14.7 MPa上升至15.7 MPa;侧向井地层压力14.1 MPa上升至 14.9 MPa。

2.3.3 见效程度提高

2010~2011年胡154区新增见效井180口,其中2010年新增见效114口,2011年新增见效66口。见效后单井产能由1.13 t上升至1.67 t,动液面由 1 832 m上升至1 750 m。目前该区共有见效井363口,见效比69.3%,见效后单井产能由1.91 t上升至2.44 t,油井平均见效周期为333 d,见效程度提高。

2.3.4 递减减缓

通过开展注水井分注、精细注水调整工作,胡154区自然递减由2010年初的28.8%下降到目前的12.3%(图2)。

3 结论

(1)胡154区块开发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非均质性较强,导致层间吸水不均,层间压力差异性较大,影响开发效果;

(2)对于多层开发的油藏,由于部分油井出现“有采无注”的现象,实施补孔分注,完善注采层位,提高单层压力保持水平,是改善多油层开发效果的关键;

图2 胡154区2010-2011年递减对比图

(3)通过细分注水层位,实施注水井精细分层注水,区块开发效果得到改善,如水驱动用程度不断提高、压力保持水平逐步恢复、递减减缓。

[1]曾联波,郑聪斌.陕甘宁盆地区域裂缝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区域地质.1999,18(4):391-396.

[2]李兴训.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78-79.

[3]朱圣举.三叠系特低渗透注水开发油藏技术对策研究及应用[J].低渗透油气田.2007,14(3):67-69.

[4]李恕军,柳良仁,熊维亮.安塞油田特低渗透油藏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研究及注水开发调整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5):62-65.

[5]尹洪军,张俊廷,等.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分层注水量公式[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13):94-98.

[6]程辰,朱玉双,等.木34区油藏开发技术探讨[J].地下水.2012,34(5):145-147.

[7]裴承河,陈守民,陈军斌.分层注水技术在长6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6,21(2):33-36.

猜你喜欢
层位小层水驱
基于样本选取和多种质控的地震层位智能拾取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涡北煤矿综采放顶煤运输巷层位布置的探讨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隔夹层分布特征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水驱效果评价方法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卡拉麦里山前石炭系火山岩序列层位归属及分布研究
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指标评价新体系
低矿化度水驱技术增产机理与适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