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鸿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永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一
2013年3月21日,一个明媚的春日,永胜县城还是乍暖还寒,但位于金沙江边的涛源镇,已是酷热难当了。用过早餐,64岁的杨子良叮嘱老伴把药煨好,等他晚上回来喝。之后,他就像往常一样,戴上草帽、挎上水壶和工作包、骑上摩托车,早早就出门了。
前一天,他和村支书胡宗林在堡子坪解决了几家农户的建房用水难题,两人约好当天一大早要去处理几件棘手的事。在去堡子坪之前,他还得先去村委会谢副主任家为几份移民申请表盖章。
快到中午时,移民指挥部打他的手机,却始终没有应答。后来,在通往堡子坪的路边发现他时,他已躺在地上停止了呼吸,经常相伴的摩托伫立一旁守候着主人。
高山寂静,江水悲咽,草木愁情……
二
2007年初,鲁地拉水电站拉开建设序幕,这是位于金沙江中游8个梯级电站中的第7个一等大 (一)型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骨干电源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华电集团直接控股开发的最大水电项目,投资213.3亿元,库容17.2亿立方米,装机216万千瓦,年均发电量99.6亿千瓦时。
电站淹没涉及丽江市永胜县和大理州宾川县、鹤庆县142个村组,需建移民安置点15个、搬迁2.43万人,其中永胜11个、2.02万人,分别占73%和83%。涛源移民集镇,涉及10个村委会、65个村民小组、1.67万人,规划建设堡子坪、教场梁子、金江坪3个安置点,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安置1.5万人,是电站搬迁的头号工程,也是身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永胜最大的移民搬迁工程。其中堡子坪占地1348.6亩,安置1581户7139人,涛源镇政府就搬迁到该地,是头号中的头号、重点中的重点工程。移民搬迁一开工,就遇到零零星星、数不胜数的阻工事件。有人坦言:“涛源的移民做好了,永胜的移民就做好了;永胜的移民做好了,金沙江中游就没问题了。”
安坪村委会下坪上村,是个有122户430人的村子。2010年5月,年轻时就任过生产队长、年过六旬的杨子良,当选为村民组长。说起村民组长,2013年以前,每天只有1元钱补助,因此被社会上戏称为 “1元钱干部”。但他不在乎这个,他在乎的是一种责任、信任和荣誉。
2011年3月,永胜县委、县政府提出 “举全县之力推进移民工作”的号召;7月,65支县直部门移民工作组500多名队员奔赴涛源开展工作。杨子良所在的村组由县国土局挂钩,他负责配合工作组完成全村移民的搬迁安置。
抱着外孙的杨子良
翌年2月,国家发改委核准鲁地拉水电站;9月15日,中国华电与云南省政府签订补充协议,华电再拿出5亿元用于移民安置,云南则在2013年4月30日下闸蓄水前,将移民安置完毕,6月底前投产发电。时间紧,任务重,形式严峻,但已没有退路。永胜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调研,加强协调,采取超常规措施,严格按照各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全力推进房屋建设。
2012年4月30日,杨子良被聘为移民助理员。他原本不会骑摩托,但为了移民工作,年过花甲的他硬是学会了。去年6月,工作进入最繁忙的阶段,他买了一辆崭新的摩托。从下坪上村到堡子坪安置点,虽然只有3公里,但由于道路坎坷、坡陡弯急、灰尘弥漫、气温又高,骑摩托来回一趟十分辛苦。可从去年9月以来,杨子良天天奔波在这条路上,一天来回要跑好几趟,晚上10点后回家已成了家常便饭。仅仅半年,摩托车就被他骑坏了。今年春节刚过,他又买来一辆,依然不辞劳苦地奔波在为移民服务的路上。
每天吃过早饭,8点不到,他就带上干粮出门了。起初,老百姓对移民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抵触情绪很大,他就充分发挥熟悉村情、民情和深得民心的优势,有时带着驻村的国土局工作组,有时独自一人骑着摩托不知疲倦地往老百姓家里跑。不通路的地方,就靠两条腿走。挨家讲政策、作动员、解难题,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很晚才回家,有时就干脆在老乡家过夜,可谓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他说:“移民工作具有挑战性,很棘手,有时也很无奈,但只要正视问题、耐心细致、综合治理,就能推得动。”
如今市场经济时代的老百姓,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一边是对移民政策琢磨得烂熟,一边是对自己可能得到的补偿寸利不让。2012年8月23日,一名副县长被群众围困在山梁上16个小时,只喝了一瓶矿泉水;30多辆车,车窗被砸碎、轮胎被捅破。这起轰动一时的 “8.23”事件,只是漫长的移民工作的一个缩影,由此可见工作的艰辛。同年9月20日,县里再从百余家单位抽调1000多名县、镇、村三级干部到涛源,与移民结对挂钩包户和同吃、同住、同劳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安置现场,拆房盖房,车来人往,尘土飞扬,热火朝天。分管的市委副书记杨浩东,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5次到涛源现场办公,每次来都要住2天以上;县委书记、县长,大年初三就在工地忙碌开了;县国土局长李永祥,常常拖着疲惫的身躯,忙着处理这样那样的棘手事……移民,成了永胜的头等大事、要事。
杨子良简陋的家
三
早搬迁,早受益;晚搬迁,少受益,甚至不受益。个中道理,杨子良不知重复过多少遍。起初,一天下来,嘴皮子磨起了泡,可得到的答复常常是:“打死我也不搬,再说,把你丢到江里去。”后来,他和工作组摸索出一套办法,去农户家做工作,拎上一瓶酒:“来,哥俩喝两盅!”俗话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主人免不了杀鸡炒菜。一回生,二回熟,只喝酒,不谈事,天天如此。移民熬不住了:“有啥事,你直说,签协议,我签。”其实,他琢磨的是:虽然你天天拿酒来,可我每次都要弄菜不划算,鸡都杀没了。
但前一天喝酒时答应得好好的事,第二天又反悔了,于是又从头磨,终于磨通了,就拉他们出来看看,介绍安置点,挑选户型。6年的移民工作,就是这样过来的。后来,他和工作组梳理移民意愿,对已签协议的,及时回访、跟踪服务、打消顾虑,把工作思路转变到关注移民生计、水电路管理、解决排污问题和长远发展上,使群众从不配合逐步转变到积极配合。在大家的努力下,下坪上村的移民身份核定、特殊装潢调查、搬迁协议签订、宅基地分配、拆房建房等工作有序开展,为其他村组作了示范。
村民组长,官不大,事特多:村里用水、邻里纠纷、两口子吵架,甚至领了移民款,男人出去喝酒鬼混不着家,媳妇就找上门来要人,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琐碎繁杂。但只要有人找,甚至只要一个电话,他把药罐一放就出去了。所处理的事,尽量公公道道,让当事人口服心服。
村民罗会祥家的房子,2007年实物调查时漏登了一层,罗以为没希望了,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他,他和队员核实后,多次带罗找相关部门反映,补回了2万多元。像罗家一样错登、漏登的多家农户,都在他的帮助下得到了妥善解决。
杨子良出生于1949年10月1日,是共和国的同年人,中等身材,敦厚结实,慈眉善目,亲切和蔼。可命运多蹇,他遭遇过许多不幸。上世纪90年代,身为5个孩子的父亲,他带着儿子到外地打工,儿子因水土不服染疾而亡。他本人早年曾做过左肾切除手术,患有高血压和肾病。2011年8月,又查出患有淋巴血管瘤,医生叮嘱他多休息,可他根本不当回事。今年1月22日,他的三女婿去丽江,途中因车祸身亡。一连串的打击,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可让村民惊讶的是,25日办完女婿丧事的当天,他就匆匆赶回,强忍悲痛,与村干部一起组织村民有序完成了移民工作最棘手的难题——宅基地划分。他明白:启动建房,是保证4月30日前顺利完成搬迁的基础;而把宅基地及时划分到户,是尽快启动建房的基础。划分时,他和工作组坚持 “公开公平公正,少数服从多数,依法民主,群众工作至上”的原则,赢得了绝大多数移民的拥护和信赖。
今年春节过后,村民陆续在堡子坪建房,杨子良肩上的担子和他的病情一样,同时加重了。每天,他都起早贪黑,在烈日和风沙中奔来跑去,从未缺席过一天。去世前几天,他天天都在挂吊针,针头一拔,就往工地赶。长期的病痛折磨和超负荷运转,他的声音变了调,召开群众会时,他就备了个小型扩音器。家人和同事多次劝他去看病,他说:“现在是关键时期,我怎么走得开?一走,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杨子良简陋的卧室
四
杨子良的家,是所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木柱瓦房,上下两层,下层用土基垒砌,上层完全敞开;仅用沙灰粗略糊过的墙壁,早已斑驳脱落;泥土地面,坑坑洼洼;门窗破旧,关不拢缝;没有大门,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寒碜简陋,让人触目揪心、无限酸楚。
他熟悉移民政策,本可钻空子。移民实物调查前,只要把内装修搞得漂亮点,就可获取高额赔偿金。譬如,每平米只要用5元的成本把墙面抹成钢化墙,就可获得60元的赔偿。但他从未动过心思。他对老伴说:“反正是旧房子了,赔多少是多少,做人不能没有志气,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他还极力劝阻其他农户不要抢建、抢修房屋,不要搞小动作套取移民赔偿金。最终,他一家7口人只赔到了10多万元补偿款,属特殊照顾的贫困户。
然而,从他手里谋不到私利的个别人,却恨得牙痒痒,暗地里诋毁他,故意找他家人的茬。女儿们听到风言风语,气愤地劝他:“您这个1元钱村长不要干了,我们又不是养不活您!”他只是苦涩地笑笑。
凡涉及大多数人利益的事,他从不怕得罪人。村里有个近3亩的池塘,原属集体所有,后被几家农户占了,村民很有意见。他任村长后,多次召开群众大会讨论归属问题,将池塘收归集体所有,再优先承包给那几户人家,从中收取承包费用于村里的修沟打坝。
地处干热河谷区的涛源,是有名的火炉,高温达42℃,10年9旱,群众守着大江却只能望水兴叹。近年来,旱情持续加剧,群众对水无比渴求。还是生产队时,村里就修了条长约1公里的沟渠,引江水灌农田,但因是土渠,渗漏、垮塌得厉害,前后修了5次,都是屡修屡垮。去年7月,他争取到项目,又发动村民投工投力,修成了水泥三面光沟渠,基本解决了全村的用水难题。有了水,庄稼和甘蔗、红花等经济作物就长得欢。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013元,高出全镇340元。有人说他不知从中贪了多少便宜,他也从不争辩。村里的账目都有专人管理,每笔收支清清楚楚,每年5月公布。
杨子良爱好文艺,歌唱得好,舞跳得棒,是村里的文艺宣传队长,常组织村民参加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但就是这样一个天性好动的人,由于病痛的折磨和移民工作的忙碌,村民早已看不到他唱唱跳跳的身影。
榜样唤醒良知,经典烛照灵魂。3月25日,是他的追悼会,凡在家的村民全部到场。镇领导在悼词中说,杨子良同志爱岗敬业,热心助人,办事公道,清廉正直,勤勤恳恳,值得永远学习。“半世勤勉照丹心,功垂青史;一身汗水为移民,精神永存。”这副挽联,是上级和村民对他的盖棺论定。
人们清理遗物时,看到他留在笔记本里的一段快板——
“一唱党的政策好,它是幸福路一条,荒山野坡变良田,水渠纵横把地浇,不怕旱来不怕涝,拔掉穷根栽富苗;二唱移民政策好,奔向富裕路一条,和谐共建新家园,政府和人民心一条……”
这,就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一位平凡的移民助理员,用心声、行动和生命,在大地上、在人们的心坎上书写的动人诗篇!
楷模树起信心,榜样激发力量。为如期完成任务,永胜所有移民干部早已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全力以赴。杨子良精神已在施工场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