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国重要著作《毛泽东选集》部分内容,通过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毛泽东选集》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指出功能对等对政论文的翻译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毛泽东选集》;读者反映论
一、前言
1986 年尤金·奈达( Eugene A Nida) 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而读者反应论又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 功能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的对等[1]。奈达把翻译的最终服务对象读者引入到译文评价标准当中, 以读者反应的对等为焦点, 突破了原来评价标准中源语译语关系的两点论。为了达到读者反应的对等, 译文必须既准确又通顺。在奈达看来,进行动态翻译的译者比直译者可能更忠实于原文,因为前者更全面、更充分地理解原文的意义。他还认为,用增添、省略、转换等方式对原文意义进行解释,更能保持原文意义的完整。无论如何,不管形合意合的形式能否保留,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重现源语作者的最初意图[2]。只有在读者接受的条件下, 我们才可以探讨译文的准确和通顺。正如金所言, “功能对等” 的准确和通顺不是鱼和熊掌, 而是必须兼而有之。
《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的英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1950开始,到1977年结束,整个英译过程历时二十多年。由于其原文本的特殊地位、强大的译者群体,翻译过程的精工细作以及译文的广泛影响,使得《毛选》的英译成为译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目前,一批著名翻译家(如庄绎传、 林汝昌、程镇球、王若芸等) 对于《毛选》英译的翻译技巧或译例介绍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同时,程镇球、庄绎传、张培基先生等还发表了一些随感回忆类的文章,其中也包含了一些跟《毛选》英译相关的信息。他们的研究对于全方位地研究《毛选》的英译情况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从专著角度看,目前唯一较为系统地讨论《毛选》英译问题的著作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程镇球编写的《翻译问题探索———毛选英译研究》,该书出版于1980年[3]。该书是他从事这项汉译英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本文试图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并结合实例来分析毛选英译的准确性及宣传功能。
二、毛选英译的功能对等分析
冯庆华指出:“以政治问题为中心内容的语篇似乎都称得上是政论文”[4]。按此说法,毛选也是政论文之一。 政论文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性强,稍有疏忽,后果严重。程镇球先生认为:政论文的翻译需要做到最大程度的忠实[5]。奈达充分利用信息论来支持自己的翻译理论。奈达注意到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信道接受力不同, 一般译文读者的信道接受力会大大小于原文读者的信道接受力。特别是如果原语和译语分属于不同语系和不同文化, 情况更是如此[6]。为了等量地传递信息, 尽量达到功能对等, 一般要改变表达的形式, 使译文表达自然, 因为只有符合译文语言规律的言语才能通过信息通道, 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这样才能完成信息传递工作。我们经常采用的策略是拉长信息的表达长度, 使译文的难度和原文的难度相当, 以便使译文象原文一样适合读者的信道接受力, 因而译文的篇幅一般要长于原文。功能对等《毛选》英译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语义对等, 句法对等和语篇对等。
(一)语义对等
语义对等就是在“ 意” 这一层上的对等。它指的是从词汇、短语、句子篇章到全文的对等. 要取得语义对等, 首先需对原作进行细致、周密的“ 全方位” 通读、思考, 搞清楚原作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篇章结构、句子结构、表层惫义、深层意义、修辞手段以及所涉及的其它方面的知识, 即所谓吃透原作精神。只有对原作有深入透彻的理解, 才能完善地再现原作的精神实质。其次要“字斟句酌; ” 不论在中文还是英文中, 同一词的意义常随上下文及其所处的场合不同而千变万化。再次要充分理解或领会原文所涉及的特有事物、历史背景、典故或专门术语等, 根据需要或意译或直译。
例1.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For the present upsurge of the peasant movement is a colossal event.
此例来自《毛选》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这一篇报告。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愿意接受毛泽东的意见,而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他们的错误,主要是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文中“兴起”用的是“upsurge”,没有用“rise”、“grow up”等词语,根据牛津高阶段“upsurge”指“a sudden large increase in sth,急剧上升;飙升;猛增。”而“rise”指“an increase in an amount,a number or a level,增加;提升。”当时农民运动已形成一股革命热潮,用“upsurge”正能表现其猛烈剧增的趋势。而“rise”增长较平稳,不能显现当时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的情景。
(二)句法对等
句法对等强调句子表意功能的对等。奈达在20 世纪60 年代初就接受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并把它成功地应用到翻译理论的构建当中。奈达认为, 翻译中译者应该注意隐含在表层结构背后的深层结构,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 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 同时由于译文的表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 能尽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
例2.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改造我们的学习》)
such is the extremely bad style of work that still exists among many comrades in our Party,a style utterly opposed to the fundamental spirit of Marxism-Leninism.
例3.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
The three aspects I have just mentioned, neglect of the study of current conditions, neglect of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negl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Marxism-Leninism, all constitute an extremely bad style of work.
《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地从思想问题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例一译文改变了原句的表达形式,并对语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这样很快就能被译文读者所理解和体会。如果我们直译成:The extremely bad style of work ,a style utterly opposed to the fundamental spirit of Marxism-Leninism, still exists among many comrades in our Party.这就会让译文读者不知所云,无法理解原文本的真实含义,因而达不到功能对等的目的。译者往往不能一味追求词句的等值, 拘泥于字面意思, 而要力求以读者为中心,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例二中,原文三个“不注重”动词被译为名词词组“neglect of ”,使其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样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因为汉语重意合,英文重形合,所以,汉语习惯性多使用动词,而英文习惯性多使用名词。如果译语也像源语一样使用动词,形式上达到了绝对的对等,但译语读者会觉得这样的表达很怪异,不易于他们接受。
(三)语篇对等
语篇功能对等强调句与句之间的连贯性和准确性。在翻译单位结构中, 语篇是结构的最高层面。语篇是一个具有连贯和衔接的单位,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序列得到实现,而这些序列是由各彼此相关的成分组成,起到为某一个总体修辞目的服务的作用[8]。它可长可短,短的三言两语,长的洋洋洒洒一泻千里;关键是意义完整, 前后连贯, 自成体系。语篇对等在翻译实践中要求译者在整体上弄清语篇的多功能性,把握语篇的主导性语境聚焦点,然后谋篇布局, 对原语篇结构做出必要调整与修改,从而使译文在语篇上与原文对等。
例4.你和你的政府及其统帅部,在接受日伪投降、缔结受降后的一切协定和条约的时候,我要求你事先和我们商量,取得一致意见。
I demand that you consult with us, so that we may reach common views before you, your government and your Supreme Command accept the surrender of the Japanese and the puppets and conclude any post-surrender agreements or treaties.
以上出自《毛选》第四卷八月十六日的电报,这是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中的一个,这两个电报是毛泽东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写的。毛泽东写第一个电报的目的,就在于揭露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教育全国人民警惕蒋介石的内战阴谋。在第二个电报里,进一步揭穿了蒋介石集团准备内战的阴谋,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制止内战的六项主张。中文习惯将重点信息作为总结性语言放在句末,从已知到未知。而英文习惯将重点信息放在句首,从未知到已知。所以例4开门见山地把重点信息放在句首:“I demand that”,这样的处理就很地道了。如果要达到完全对等,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把重点信息放句末,那么译文读者可能就会误解成不重要信息了。功能对等所遵守的就是这种“等效( 对等效果) 原理”, 它以接受者能否理解为指归。翻译研究的中心是读者而不是文本。
总结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英文化差异,绝不能把原话语的词典释义搬到译语话语中将其对号入座,这必然会导致某些文化意义的丧失。所以,翻译时我们应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尽力摆脱逐词死译和单纯语言对等的束缚,争取实现功能的动态对等。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ida, Eugene 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巫和雄.《毛泽东选集》英译概述[J].中国翻译,2007(5).
[4]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程镇球.翻译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英)哈蒂姆(Hatim,B.),梅森(Mason,I.)[著],王文斌[译].话语与译者(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黄艳:( 1988-) 女,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