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盲生焦虑的分析与疏导策略

2013-12-10 03:40闫俊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1期

闫俊

【摘 要】一年级盲生普遍存在焦虑现象,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认知有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一旦环境发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产生焦虑、急躁、哭泣、悲观。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只要展开对新的环境的认识,新来的盲生快速熟悉环境,心理上很快就能适应新的环境,消除了新环境所带来环境焦虑问题。

【关键词】盲生焦虑;盲生焦虑分析;盲生焦虑疏导策略

一、表现

1、案例一

开学第一天,在班里看到一个新来的盲生在哭泣,我问:“你怎么啦?”盲生对我说:“我想上厕所,可是找不到”,于是,我带她走到卫生间,并帮她解决问题。领她回教室的路上,我教她如何沿着盲道定位,并且告诉她以后有什么困难直接找老师。我开始了第一堂课,“怎样认识学校?”带领学生沿着学校的盲道和标志,让每一个学生熟悉食堂、宿舍、卫生间、教室、操场等。下课后让低视力的学生为引导员,再次引导他们熟悉新环境。下课后,与生活老师沟通让生活老师扮演知心妈妈的角色,在起床后、餐后、睡前等特殊时间做好细致的生活辅导。第二次课堂,我又再次和大家复习学校的每一处重要的地方标志,让大家快速的熟悉环境,消除环境引起的焦虑。

2、案例二

某天上午,我站在一年级教室准备上课,只见一个新来的男生边哭边跌跌撞撞走进教室,我上前带他到座位上,我问:“你怎么啦?”他结结巴巴的指着胸口对我说:“我这里难受”。我问他:“你是不是病了?”他说:“我也不知道,就是难受想哭。”我安慰他,给他倒了一杯水,让他缓和一下情绪,慢慢地沟通,才知道他是担心爷爷。原来每天都是爷爷接送他来上学,爷爷今天有病,他担心爷爷不来接他,所以才哭。

3、案例三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的下午,班里的小静站在座位上不停的哭泣。我说:“孩子,你怎么啦?”听到我的声音,她的哭声更大,我把她拥入怀抱。她告诉我,她妈妈今天不能陪她了,要回去了。我问到:“妈妈陪了你几天了?”她说:“七天了”。我问她:“妈妈有工作吗?”她说:“有。”我告诉她:“妈妈要回去上班,不是不要你,你看班里有这么多同学,爸爸妈妈都没有陪同上学,这几天妈妈一直陪你,你比他们幸福多了,不能哭了。”随后我让全班学生一起来谈谈“怎样让我们班成为一个温暖的家”。在大家的沟通之中,我说家里有父母,你们来到学校,学校就是你们的新家,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有问题可以和学校的“父母”谈。家里有大哥哥大姐姐,每个宿舍都选出大哥哥大姐姐,大哥哥大姐姐会在生活中帮助你们面对生活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焦虑主要有素质性焦虑,境遇性焦虑,期待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环境性焦虑等。而引起儿童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儿童个人因素、气质型因素、环境的因素、家长的因素等等。

案例一出现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新环境性焦虑,新环境性焦虑是指陌生新环境下产生的焦虑,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认知有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一旦环境发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产生焦虑、急躁、哭泣、悲观。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只要展开对新的环境的认识,新来的盲生快速熟悉环境,心理上很快就能适应新的环境,消除了新环境所带来环境焦虑问题。

案例二、案例三出现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分离性焦虑,分离性焦虑是指低龄儿童离开父母、家庭或熟悉的环境后,产生的一种焦虑感。盲童的心里普遍存在较大的障碍,尤其的是低龄的儿童,心智明显不足,表现为对父母和家庭的强烈依赖,补充学生心理上的父母家庭角色缺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就会大大改善,消除焦虑问题。

三、疏导措施

1、充分利用矫正课、定向课和班会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针对新入学一年级盲生,利用矫正课、定向课和班会即时做好沟通,疏导学生焦虑的心理,解决焦虑现象。我采取《介绍自己》《让我们成为一家人》《怎样面对学校的新生活》《让我们成为家长自豪的小勇士》等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孩子们能让孩子们尽快熟悉盲生的环境,交到更多的朋友。在解决焦虑问题时,利用集体的力量要比单独谈话有效的多,所以利用班会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让大家来发表看法,让大家互相帮助,才能发挥环境的疏导作用。

2、教师充当父母角色,班级组成关爱小组,创设关爱环境。

教师充当父母的角色会很有效的解决这种由于父母缺失引起的焦虑,利用好父母的角色,通过倾听、关怀、沟通,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可教师成为倾听、依赖对象,低龄儿童很快就会适应这种变化,减轻焦虑的影响。

学生之间成立关爱小组,每个小组有四个人,每个小组有一个大哥哥或大姐姐,在宿舍中、在生活中、在活动中,展开以大带小关爱活动,让关心在宿舍中、在生活中、在活动中。同时学生会也会即时关心每一个新生,对新来的学生给予帮助,克服幼龄盲生对大学生的恐惧感,建立亲近、友好的心理环境,对学生以后的心理建设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3、和家长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利用短信、微信、qq等现代咨询形式,建立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即时沟通学生的情况,让家长了解问题,参与到学生的心理疏导之中,建立学生、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疏导系统。

我让家长给学生口袋装一张父母的照片,并告诉孩子家长就在你身边。同时让家长告诉孩子教师就是家长,会保护每一个孩子。让家长每次接送孩子的同时讲怎样成为一个小勇士。

4、在其他老师帮助下一起解决学生的心里焦虑问题。

学生的焦虑不仅是某一个教师的事情,每一个教师都要利用课堂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教师只有把学生的焦虑看成是自己孩子的焦虑,才能付出真情面对,及时开展课堂活动。例如语文教师配合学生心理活动的《积极快乐的每一天》等,生活老师利用生活指导课堂扮演知心妈妈活动,用积极心理来消除消极心理,达到焦虑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