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把握和推进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

2013-12-10 03:40张丛礼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1期

【摘 要】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应该从理论、实践和制度三个层面同步推进,而现实情况是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理论研究存在短板、建设实践面临误区、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加强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理论研究,走出建设实践的种种误区,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三个层面

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进程中理论研究存在短板、建设实践面临误区、制度建设进展缓慢。因此,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理论、实践和制度三个层面同步推进,在切实加强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理论研究的同时,努力走出建设实践的种种误区,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从而不断提升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的层次水平和示范引领作用。

一、厘清理论研究的短板与错位,用“三个结合”指导未来的研究实践

(一)对 “和谐校园”相关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差

1、认为“和谐”就是“和睦相处”。在现实生活相当一些社会语境中,一些人常把“和谐”与“和睦相处”、“和气生财”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和谐”就是完全一致和统一。其实,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和谐”作为一种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力避抵触与冲突之意;谐者,相合也,即搭配适当、匀称,强调的是和顺、协调。和谐的本意是指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动态、辩证的统一,是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是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矛盾运动所处的一种特殊状态。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而是意味着矛盾双方协调统一于一体,处于一个利益的平衡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就是要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甚至是矛盾性,不能用整齐划一的、绝对化的思想看待事物,必须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充分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2、认为“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比例适当、和睦融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并保持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由于和谐社会具有这种“相互协调”的外在表现,有人便自觉不自觉否定了和谐社会的内在矛盾,认为“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其实,这种看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否定,是把现象当作了本质,把片面当作了全面,把目标当作了现实。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没有否定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相反,它正是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烈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是在承认矛盾的同时努力化解矛盾,在把握对立的同时强调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创造各种比例关系的适当、匀称与协调,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人与人相互尊重、信任、融洽、和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

正是由于对“和谐校园”相关概念如“和谐”与“和谐社会”的理解存在误差,所以在“和谐校园”建设理论研究中也出现一些认识误区,有人认为“和谐校园”就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竞争的校园,就是实现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的校园。其实,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和整体功能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一种以人为本、同舟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的教育模式和发展态势,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和整体效应的最佳状态。

示范性高职作为社会整体和高等教育整体的子系统,既有其系统的封闭性和内在的运行机制,又经常与以社区为代表的社会和其它高校进行能源、物质、人才和信息的交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征。这种交换和交流有其固有的协调性,但也存在不协调甚至是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高校当成一个封闭的整体,认为“和谐校园”就是没有竞争、没有矛盾和冲突的校园,就很有可能导致实践中只讲民主,不讲法制;只讲团结,不讲斗争;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因此,只有在正确认识并把握“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内涵与要义的基础上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我们的和谐校园建设才不会因为迷失方向而丧失活力,也不会因为缺少秩序而陷于混乱。

(二)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理论研究的短板与错位

示范性高职只有充分发挥其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才能加快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但目前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相关研究存在种种短板与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建设功能与作用研究方面,偏重于一般功能与作用的研究,忽视特殊功能与作用的研究。多数研究只强调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所具有的一般功能与作用,而忽视其对高职院校群体和谐校园建设的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性这一特殊功能与作用的研究。一是缺乏如何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发挥示范性高职带动区域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共同提高,推进当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深入研究;二是缺乏如何面向本省、面向全国高职院校发挥示范性高职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的系统研究;三是缺乏如何面向新农村建设探索建立示范性高职牵头,其他院校自主参与,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形式与机制的创新研究。

2、在建设内容研究方面,偏重于“突出重点”,忽视“系统推进”。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一些研究者却把这项宏伟工程仅仅理解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因而全方位、多视角的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研究较少,很多研究者都是从某个方面或侧面来阐述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的,比如,有的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有的从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着眼,甚至有人认为搞几个建设项目、开展几项活动即可。水桶理论强调,任何一块短板都决定水桶的容水量,所以,如果用水桶理论来解释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那么,目标的实现,必须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各方面工作都得到加强,各方面工作能得到同步推进,共同提高。因此,要搞好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不仅要全方位提高对和谐校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要切实提高对和谐校园建设内在系统性的认识,既要研究环境和谐、人际和谐,也要研究教学科研和谐,还要研究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和谐,又要研究内部与外部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准确、层次分明地反映和谐校园建设的诸多方面和真实状况。

3、在研究对象方面,偏重于微观和具体现象的研究与探讨,忽视宏观和建设规律性方面的研究与探讨。目前,一些论述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的文章,往往偏重于高职具体做法的探讨和个别经验的总结,注重微观领域的成功实践,未能与宏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有效结合,缺乏理性思索、理论指导和理论提升,缺乏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综合与理论升华,尤其缺乏从具体经验事实中探寻规律性、把具体经验上升为抽象理论的力作。偏重于具体研究一方面容易陷于就问题谈问题和具体事物的解决,难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另一方面,缺乏宏观指导和制约的微观领域的和谐建设,不仅难以确定自身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难以与其它系统、社会领域有效协调与整合,容易以牺牲或侵害其它微观领域的利益与和谐为代价获得自身的成功。因此,要积极对经验教训进行抽象,要以和谐社会理论指导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从具体现象和简单经验中跳出来,从注重个性特征的分析中解脱出来,重点探讨带有共性的、起关键性作用的问题,并凝练出抽象的理论,从而丰富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更好地指导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实践。

针对曾经的短板和错位,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未来的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总结与定位相结合,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对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科学界定,从而使未来的理论研究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巩固与推广相结合,就是要在系统总结、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巩固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已有的研究成果,如何在推广成功经验的同时切实发挥这些成果对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三是坚持矫正错位与开创新局相结合,就是要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努力走出种种误区,加强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宏观研究及建设目标、建设程序、建设成效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的系统性、规律性研究,努力避免盲目跟风之弊,从而使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真正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二、走出实践误区,坚持五路并进构建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

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除理论研究存在错位和短板外,建设实践也存在诸多误区。就目前的建设实践而言,必须走出如下五个方面的误区。

(一)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角相辅相成”——“两个为主”同步强化

“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角”是示范性高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两个方面。以往曾因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简单地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管说,学生管听,学生始终处于受体地位,致使大学生缺乏自主意识、责任感和开拓性思维,智力和能力受到压抑,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而在一些示范性高职和

谐校园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又一度因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自学”,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放弃了教师的指导,致使教育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其实,坚持教师为“主导”的关键在于“导”,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导演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组织、主持、引导、指导、辅导和督促作用,突出教师在教学双向活动中作为“教”这一层面上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为“主角”,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引导”和“导演”地位,只强调“以学生为主角”的“独立”和“主体”地位,那就不需要学校和教师了,也就无需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了。所以,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角”二者有机统一,努力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独立思考,理性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内部和谐与外部顺畅相融互动”---“两个关系”同步协调

一些示范性高职在和谐校园建设进程中,往往只强调如何协调、处理好学校内部关系,包括如何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而忽视了学校与外部关系的和谐。学校的外部关系,从横向上说包括学校与家庭、社会以及兄弟院校的关系;从纵向上看包括学校与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因此,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在保证处理好内部关系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处理好如下外部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家长对学校的认可程度是社会对学校工作的重要评价之一,家长认为学校好,就会口口相传,胜过学校自己做广告,就会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和发展。特别是在教育观和人才观方面,学校有责任比家长、比社会站得更高一些,想得更深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因此,教师不仅要通过多种形式经常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学习表现,还要担负起引导家庭和社会端正教育观念的责任,要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源,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赢得社会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要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作为社区的一个子系统,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社区的学习和文化活动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常常充当主导角色,并与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彼此的相互影响、相互服务,不断满足社区生活的各种需要。相互服务是高职院校与社区关系协调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应该努力挖掘潜能,加强协调和管理,主动为社区居民和学校周边的社会组织提供体育锻炼与培训场所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以便获得社区通过积极挖掘内在资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并提供指导,使学校与社区在互动、互补、互助中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进一步拓宽高职院校自主发展空间。

三是要处理好与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学校领导要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并与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关系,争取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和财力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四是要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示范性高职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既要立足、依托地方,更要服务、支持地方,要通过充分整合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相关领域与地方政府进行广泛的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发展的贡献率,从而获得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人脉方面的支持。

(三)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共荣”——“两个素质”同步提升

高职院校同时兼有一般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特点,这决定了它既要提供一般的育人功能,又必须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满足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为目标,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使学生成为既有一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能重点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使其具有服务社会的谋生手段,而且要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现实情况是,一些示范性高职在和谐校园建设进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人文教育力度不够,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导致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不高,辨别是非能力差,公德意识低下;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因此,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不仅必须走出知识本位误区,还必须走出能力本位误区和与之相应的“专业教育甲天下”这一教育内容误区,坚持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并重,既让学生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又注重人文教育在每一个教育环节的有效渗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全人格,以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优秀的思维品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备的知识基础与和谐的内外关系。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立世之基——职业技能培养是学生获取多元的生活能力的必要途径,那么,人文素质则是为人之本——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和应变能力的必要手段。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最终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唯如此,才能充分体现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特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眼界变得宽广,胸怀趋于博大,心理发育成熟,人格臻于完善,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同步提高。

(四)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软件与硬件同步建设”——“两个实力”同步提高

在和谐校园建设进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基于吸引生源的考虑,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把学校的教学楼、食堂、宿舍、运动场和办公楼等硬环境建设得很漂亮,但存在忽视师资队伍、专业规划、创新精神、管理制度、服务意识等软环境建设的倾向。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的确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环境,但如果软环境很差,再好的硬环境也可能是金玉其外。其实,学校的名气不在于有没有大楼,而在于有没有大师,有没有学术氛围和创新精神,能不能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互配套,同步推进。既要加强教学、实训大楼及与之配套的仪器设备和以“双师型”为主体的教师队伍等硬件建设,也要加强诸如学院精神、规章制度等校园文化在内的、能保证学校获得长远发展动力的软件建设。

因此,一是必须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职精神。高职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魂,也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魂,在保障高职院校的高水准方面,高职精神比任何设施都更有效。

二是必须建立科学的高职制度。必须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富于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及其机制。要真心实意地尊重和依靠广大师生,充分挖掘师生的潜能,给师生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在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同时谋求学院更大的发展。必须建立良性的师资来源与养成渠道,并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及舆论导向机制。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双证书”培养等政策的导向与激励作用,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名师工程,积极探索示范性高职教师职称评聘创新,激励教师向双师素质方向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

三是必须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培育高雅、先进、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赋予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必须体现学校特有的文化精神,必须在建设生态校园、人文校园、数字校园的过程中实现环境文化育人,从而使学院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得到同步提高。

(五)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协调共进”——“两个轮子”有序转动

近年来,高职院校经过不懈努力,已基本渡过了外延扩张和规模膨胀阶段,办学资源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等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部分高职仍然存在扩招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造成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等方面存在着不和谐状态;高职院校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注重外延发展,盲目扩大规模的思想意识和做法在很多高职院校依然存在。这些高职院校往往只强调,如果规模小,在校学生相对较少,教学质量是比较容易提高,但经济效益必然不会很好,从而必然影响学院的发展前景;却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虽然规模大,在校学生多,经济效益相对会好,但长期下去,难以保证的教育教学质量必然会成为学院进一步发展的致命障碍。

因此,要推进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协调共进---“两个轮子”同时驱动的建设思路,走先做强,再做大的路子。也就是既要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教学行政用房及实验实训设备等,切实加强硬件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又要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必须构建全新的基于工作任务与工作程序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校内外实习实训体系。三是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四是必须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加强专业建设。只有把专业做强、做精,把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这样,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学院的发展才会有根本的保证。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健康发展

制度建设在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因此,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全过程,用健全、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从宏观和微观上合理划分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的职能和责任归属,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在进一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实现高职教育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使建设活动各项举措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从而保障和谐校园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一)形成风气。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把创建科学严格与人文关怀和谐统一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放在重要位置,形成政府、社会特别是高职院校人人重视制度建设、人人参与制度建设、人人致力于制度建设的氛围和风气;必须把和谐理念作为制度建设的灵魂贯穿于制度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必须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讨论修改,重要的规章制度还要通过教代会讨论表决,从而使规章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学校全体成员的支持。

(二)提升层次。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制度建设必须跳出以往只着眼于学校内部制度建设的窠臼,要坚持从大局着眼,认真研究创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用于规范高职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内部各种关系的制度体系;学校内部制度建设既要科学规范,更应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性化、弹性化特点,从而构建刚性制度与人性化管理和谐统一的管理制度与模式;还要注意坚持群众首创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现行制度模式与未来制度构想体系相结合。

(三)建立机制。建立健全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长效机制要坚持三个立足。一是要立足全局,要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构建包括规范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在内的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模式;二是要立足创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仅要探索机制建设的必要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要探索机制建设的创新性和长效性;三是要立足规范,要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学习借鉴与博采众长相结合,民主讨论、科学决策和实践检验不断完善相结合,使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为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三峡学院学报 2012.6刘人人、李国富.

[2]何学坤《浅析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职业教育研究,2007.3.

[3]桂金玉《关于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2008.30,教育与职业.

[4]于春霞,李炳诗《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2011.20.

[5]黄吉庆《略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关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

[6]王迪《论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

[7]翁礼成、曾学龙著《现代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研究》2009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张丛礼,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