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优势下的盘县历史小城镇特色探析

2013-12-10 03:40邹荣芳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1期
关键词:盘县历史

邹荣芳

【摘 要】盘县古村镇浓缩了其发展的历史,积淀了当地文化的精髓,具有历史小城镇在建筑布局上的特点和艺术特色,塑造了地方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地域文化;盘县历史;特色

一、盘县的基本概况

盘县位于贵州省的西部,自古以来就是贵州与云南的重要通道,被称为“黔滇销钥”。盘县辖37个乡(镇),总面积4056平方千米,2012年末常住人口103.73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回、布依等28个民族。

盘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古镇,在历史上曾经留下过众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他在考察了此地的山川、河流、人文、交通等情况后,将这些资料一一载入了《徐霞客游记》。更有外国人士对其地域风貌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及法国洞穴联盟共同组成的中法“贵州2003洞穴科考队”考察了丹霞山溶洞。在这样一片民族众多,地域风貌奇特、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隐藏着众多的历史小城镇特色。

二、盘县主要历史村镇类型与特色分析

盘县历史城镇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军事防御型、耕读文化型、手工艺生产型、商贸流通型。

(一)军事防御型。这类历史城镇在选址上特别强调防御和安全,充分利用有利地势、易守难攻的特点。透过那些依旧矗立着的古时为防御而建造的古城墙、护城河和破旧的城门,依稀可见这些城镇在当时的军事地位和作用,例如,盘县普安卫城楼及古城垣。

普安卫城楼及古城垣位于城关镇,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四面群山环抱,形成“山水护古城”环境格局,风光秀美,背山面河,实为风水宝地。始建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十五年指挥使王威等始筑古城垣,用石包砌。据明嘉靖《普安州志》载,城垣周长八里五分,高二丈三尺;设四座石拱城门:东雍熙、南广居、西崇仁、北镇远。镇远门上建鼓楼一座;城垣因山形而筑,西高东低,形如一口吊钟。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东门改名会政。道光十一年(1831),南垣坍塌数十丈,后复修;咸丰三年(1853)补修东垣;咸丰八年城垣增高三尺。同治二年(1863)复修南门炮台。光绪二年(1876)修西门鼓楼,十二年重葺西北两门鼓楼。

历史城镇尤其是地位较为重要的城镇,其城防体系总是令人叹为观止。古城墙更是传统构筑物的佼佼者。1952年前,整个城垣尚完好,以后渐遭拆毁,至1966年,毁坏过半。现仅遗存北门左右一段,长1100多米,高1.2~5米不等,厚0.6米。西门门洞犹在,“崇仁门”石匾亦存。北门完好,门洞为半圆拱,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亦称联拱法),高5.5米,拱跨5.87米,进深23.8米。入门洞2.9米处,有竖向拱槽,宽2.6米,深0.6米,为设置城门处,其木芯铁面城门于1957年拆除。北门及左右城垣均为料石砌筑,北门城台高9.9米,宽39.6米。上存城垛24个。现北门城台上的鼓楼为民国17年(1928)仿昆明“近日楼”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穿斗式七架梁。底层有双步回廊,现已用土砖封檐,只敞露明间。翼角用撑拱起翘,翘高1米,出檐逾2米,小青瓦覆顶。现完好,为省内所仅有。

(二)耕读文化型。“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它始于晋,“耕”指务农,“读”为入仕。盘县的民居最能表现“耕”者坦诚、率真、淳厚的胸怀和“读”者崇尚淡泊自然、潇洒脱俗的价值取向;民居物质建筑主题始终表现为“耕”可致富,“读”可荣身,从而体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耕读文化。最具特色的当属盘县水塘镇李氏院落。

水塘李氏清代古建筑群位于盘县水塘镇水塘村,均为始建时建筑物,前檐装修及雕饰基本保持了鄂、皖地区传统风格。每个四合院为一个独立的建筑单元,不同于一代建成、几代同堂的庄园式建筑。

盘县水塘古院落群是汉族群体所居住,对研究中原民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生活习俗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盘县水塘古院落群其蕴涵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历史信息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些特点和工艺,是研究西南清代建筑技术和区域建筑装饰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据了解,这些古文化遗址已收录“贵州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三)工艺生产型。盘县老厂镇原五个手工业社均属于工艺生产型村落。这一类村落都是围绕某一生产工艺聚集发展而来,因而该类村落所保留的生产流线与生产工具使其颇具地方特色。因生产需要,该类村落在选址上都充分考虑生产原料供应、地形、水源和排水等因素。

万亩竹海——实为老厂镇2.5万亩竹海。还有15万亩森林,288种维管束植物,125种药用植物,53种园林观赏植物,超低矿化度极软水,即竹根水,以及竹鼠、竹鸡、竹菌等等,它们共同组成了天然避暑疗养胜地风景区。由于老厂一带环境优美,山林茂盛,多水多竹,适合造纸生产,因避乱从福建南屏迁居于此的老厂先民凭借丰富的竹林资源,重操旧业,进行南屏纸的生产,使福建南屏的造纸技术在老厂落地生根,所以造纸是老厂当地居民的生存手段之一。纸农们聚族而居,以纸为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延续了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民间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当地纸农转为非农业人口,组成五个手工业社,用原始造纸术生产,现已倒闭。现存水碓25所,纸槽30座,腌塘40个,其形成和发展完全反映了当地以造纸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老厂“纸山文化”的一个缩影。

(四)商贸流通型。在盘县的古镇中,大多属于商贸流通型这种类型。最具代表的是盘县城关镇。

城关镇处在群山环抱中,古城呈钟形,境内水系发达、植被丰富,三条河流汇成“三·一溪”穿城而过,南郊碧云洞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形成上下两层洞,洞内钟乳石星罗棋布,集中了“山、泉、林、亭、洞”五大旅游要素,碧云洞的回音亭还被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历史上有著名的“普安十景”,即:东峰笔架、西岭天梯、南洞胜游、北山遐眺、春城翠柳、夏堑琼莲、秋田近稼、冬雪远松、纱帽笼云、黉池映月。

城关古城始建于公元1389年(明洪武13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县的5个省保单位和两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全部分布在城关镇,另外,城关镇还拥有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被省人民公布为“历史文化名镇”,是盘县的文化大镇、教育重镇和旅游集贸中心。有普安州文庙、张道藩故居、北门城楼及古城垣、普安州城隍庙、九间楼五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碧云洞摩崖石刻、范家公馆、大威寺茶厅及泮池、谢家祠堂戏楼、水星寺、南极观、万寿宫女子小学、吴君襄墓、一街官井九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东岳庙、白骨坟、七冤坟、南台山考棚、文笔塔、武笔塔、王专员别墅、财神庙、蒋宗鲁墓、沈勖墓、凤山书院、烈士陵园十二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城关镇又有12处新发现文物点,重点为桥梁、庙宇、古民居。城关还有纸扎、锣、面制品工艺、“正月二十三玩水洞”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古村镇艺术特征

(一)雕刻。盘县庙寺祠堂极注重细部的雕刻艺术。普安州文庙、普安州城隍庙、碧云洞摩崖石刻、大威寺茶厅及泮池、谢家祠堂戏楼、水星寺、南极观的雕刻艺术按质地分,有木雕、石雕和砖雕;按刻法分有浮雕、深雕、圆雕、镂空雕和浅雕等;按内容分,有表现自然山水,反映传统人物故事,戏曲情节、才子佳人等题材。雕刻技艺精湛,人物形神皆备,栩栩如生,尤以木镂空雕动物、花卉、木浮雕人物故事让人叹为观止,且寓意深刻。盘县的木雕刻玲珑剔透,风格多样,或古拙,或匀称、或简洁,或繁缛,或遒劲雄奇,或细密工整,具有高度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二)瓦当、滴水和屋顶装饰。盘县建筑由于地处亚热带雨水较多,因而,其瓦当和滴水都普遍偏大,有的特别夸张,形状多为方形,且滴水与瓦当上都有多种雕饰。重要建筑如宗祠、戏台、庙宇、凉亭等建筑和大宅大元多设有瓦当和滴水。古村落在屋顶装饰上一般都比较简单,大多装饰。也有的瓦当和滴水形状一般为小半圆形或尖半圆形,比较巧气。四个屋角的翘起也做得舒展,屋脊两端的鸱吻较复杂。

四、结语

由于盘县历史城镇和村落有军事防御型、耕读文化型、工艺生产型、商贸流通型等4种类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根据“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适当利用”的原则,保护好街巷、城墙、城门及重要军事设施和主要建筑等。挖掘历史资料,研究重大历史事件和有关事迹,建立博物馆、陈列馆和展览室,大力开发旅游,开辟为“耕读文化”、“宗族文化”及“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教育基地。工艺生产型村落——盘县老厂镇原五个手工业社,保持如此完整的以工艺生产为目的,围绕工艺流程建立的村镇,对研究工艺生产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以及相应村镇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至今仍在生产,是活着的教科书,必须加以保护,开展旅游,设立参与型旅游项目,让现代人走进历史,从事工艺劳动,体验劳动过程,享受获得劳动成果的快乐。

猜你喜欢
盘县历史
盘县关工委开展“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
新历史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盘县老年门球队在协作赛上获第一名
盘县老年大学建立老年书画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