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辉,刘海民,徐志新,刘志强
(河北省遵化市畜牧水产局,河北遵化 064200)
仔猪消化道传染病是猪饲养过程中的常见病种,主要有仔猪黄白痢、仔猪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等,目前生产上主要用抗生素来防治这类疾病,但是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不仅破坏仔猪消化系统原来的微生物区系,影响到仔猪的生长发育,还容易引起药物残留,耐药性,药物污染等问题。中草药是我国医药的国宝,已经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且具有副作用小,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特点。笔者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出一套用中草药治疗仔猪消化道传染病的方法,在多个猪场实验,取得显著效果,下面就中草药综合预防仔猪传染病的研究作详细论述。
1.仔猪黄白痢。仔猪黄白痢是仔猪在30日龄内易发的一种疾病,主要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发生于仔猪哺乳期不同日龄的一种传染病。其发病原因是因为仔猪自身抵抗力差或与外界致病因子相互作用引起。
临床特征:仔猪黄痢为拉腥臭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肛门松弛,捕捉时肛门冒出稀粪,发病仔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迅速脱水、消瘦、衰竭而死。仔猪白痢为仔猪突然发生腹泻,粪便呈乳白色、灰白色、淡黄色或黄绿色,浆糊样,有特殊腥臭味,有时粪便较稀,带有气泡;有时混有血丝;排粪次数增多,每天可达数次,严重时排粪失禁或脱肛;有时呕吐。发病仔猪日渐消瘦,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粗乱无光泽,怕冷,呼吸加快,离群独处,或单个伏卧于垫草中,最终因极度衰弱而死。
2.仔猪副伤寒。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氏菌病。从临床病例看,不分品种均可感染发病,且多发于14日龄仔猪,主要见于饲养密度较大的断奶仔猪群;外界不良环境刺激可导致本病发生,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剧变、多雨潮湿等为本病多发期,长途运输处于应激状态,可暴发流行。
临床症状:急性病猪常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废绝,体温突然升高(41℃~42 ℃),病后2~3 d内在鼻端、耳后、胸部、腹下皮肤出现大片蓝紫色斑点,常伴有便秘、下痢、呼吸困难等症状,病程3 d左右,病死率很高。慢性病猪临床可见食欲减退,寒颤发烧,体温升高(40.5℃~41.5℃),喜钻垫草,堆叠一起,初便秘,后持续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便,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中后期在病猪耳后、颈部、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呈大片蓝紫色,并可见有黄豆大小的黑褐色痂样湿疹,最后极度消瘦,衰竭死亡。
3.仔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以剧烈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该病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常见于12月至次年4月间,各月龄的仔猪都可发病,尤以断奶前后的仔猪更易发生。
临床症状 :突然呕吐,继而出现急剧水样腹泻,有时呈喷射状,排泻物呈黄绿或黄褐色,个别呈灰白色,体温升高至40.2℃~42.0℃,精神呆滞,喜卧,食欲不振或废绝,口渴贪饮。终因水泻频繁,机体严重失水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发病快,死亡率高。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中兽医认为,仔猪消化道疾病病机系湿热所致,湿热外袭,或由内生,湿热相搏,稽留三焦,气化受阻,水道不畅,机体脏腑之气资助激发无源,抗邪无力,致使发热不畅,精神倦怠,汗出热解,继而复热,缠绵难退,发为“伤寒”;湿热薰蒸于内,可致脾、肝、肺等脏器淤血肿大,浆膜出血,肠道溃疡发炎,秽浊郁腐;湿热化毒外浸,可见体表皮肤多处发斑出血,或形成痂样湿疹。
我们把“扶正祛邪,清热养阴”作为温病治疗总则。正气虚弱则不能与病邪抗争。“若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理。”湿热病邪多犯中焦,易形成湿热交结之证候,为温病中最难治者。“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湿热之治疗宜开上焦肺气,升降中焦脾胃,渗利下焦膀胱,以达分清湿热之势。
1.仔猪黄白痢治疗和预防。热乳所伤母猪产前受热,致使乳热或乳汁过浓,仔猪吮吸后受湿热所伤发生下痢,常用方剂是白龙散(白头翁6 g、龙胆3 g、黄莲1 g),研成细末,拌料,连用2~3 d,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在母猪产前30 d与70 d左右各服一剂三黄散(黄连20 g,黄柏30 g,黄芩30 g,白头翁、钩藤、金银花各50 g,地榆40 g)水煎后喂服,每日一剂,一般两剂即可,可取得非常好的预防效果。
2.仔猪副伤寒的治疗和预防。
仔猪副伤寒应采用益气养阴,清热除湿的治疗原则。药用黄芪50 g,桂枝30 g,升麻30 g,生地35 g,麦冬50 g,金银花50 g,枇杷叶30 g,桑叶50 g,知母35 g,黄柏50 g,秦皮35 g,陈皮40 g ,木香50 g(另包后下),滑石50 g,车前子45 g,甘草50 g。水煎取汁,不候温,分2次灌服,1剂/d,连用3~5 d。此系5头仔猪(15~20 kg)用量,大、小猪酌情增减。另外还可以用黄连40 g、黄芩40 g、白头翁30 g、地榆35 g、银花40 g、板蓝根45 g、穿山连35 g、秦皮25 g、青木香25 g、蒲公英25 g、山鸡椒20 g等水煎后拌料,由母猪采食后产乳,哺乳仔猪预防效果也不错。
3.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和预防。治疗原则采取温补脾胃,解表散寒,温胃化湿的方法。“三黄加白汤”组方为黄连30 g、黄芩30 g、黄柏30 g、白头翁20 g、枳壳20 g、猪苓25 g、泽泻25 g、连翘30 g、木香15 g 、甘草45 g,若腹泻剧烈且粪便粘液较多者,加地榆炭15 g、大黄炭15 g ;粪中带血者加侧柏炭20 g、炒槐花15 g ;腹痛剧烈者加郁金20 g或元胡20 g ;里急后重加酒大黄20 g ;口渴贪饮者加沙参15 g、麦冬15 g、花粉20 g;热毒炽盛而舌绛者加二花15 g、赤芍15 g、丹皮15 g;大肠邪火犯肺并发肺癀而咳喘者酌加栀子 15 g 、 知 母 15 g 、 贝 母 15 g ;体弱或产后母猪加阿胶25 g。仔猪预防治疗可用白头翁10 g,黄柏10 g,黄芩10 g,金银花10 g,泽泻10 g,木通10 g,大黄5 g,滑石粉5 g,苍术5 g,白术5 g,陈皮5 g,甘草5 g,山楂10 g,麦芽5 g,水煎后饮喂仔猪(以上为20 kg猪的用量)。或将以上方剂打粉和母猪饲料混合搅拌,按每头母猪和仔猪1:5比例进行预防,能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仔猪消化道传染病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胃肠道感受外界病原侵袭,胃肠受损,水谷不能运化,而发生泄泻、呕吐、发热、脱水等一系列消化道功能紊乱症状。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我们可以用一些综合组方来防治这些疾病,并且能达到很好的作用。根据上述仔猪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和症候特征采用祛湿利水,温补脾胃,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之功效的综合组方进行预防。方一:白头翁15 g,党参、茯苓、甘草、山药各15 g,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各5 g,上药共为细末,于小猪出生次日给母猪拌饲料喂服,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方二:白头翁、龙胆草各25~30 g,苍术、怀山药各25 g,白芍、泽泻各40 g,炙甘草15 g共研为末拌料,或水煎去渣混食喂母猪也可。
中草药防治仔猪消化道传染病已取一定效果。利用中草药防治仔猪消化道传染病的前景是大有可为的。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以中兽医医药基础理论为依据,紧密联系临床实践,发挥中草药无有害残留,毒副作用小以及病原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优点,不断加强中草药药理与毒理的研究,以解决中草药配伍禁忌等问题。研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的防治仔猪消化道传染病的中草药制剂,为生猪养殖业的安全健康和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