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一经问世,便流传风行,二百多年来未有丝毫衰替迹象。就版本的多样性和复杂情况而言,她在我国古代小说的传播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红楼梦》在初期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由于经过辗转抄录,流传下来的古抄本中不但有错字、别字、漏字和点改之处,诸本之间文辞乃至一些细节上的歧异也甚多。目前市面上大量发行的《红楼梦》版本,据不完全统计,数量不下百种,均是经红学专家整理、校勘、标点和(或)注释过的,其文本比之古本已大为完善,方便了普通读者阅读和欣赏。然而,因彼此依据的底本不同,加上校注者的理解差异,在某些情节或细节的描述上,不同通行版本之间仍存在许多不一致处,有的甚至出现了常识性或逻辑性的错误,偏离了作者原文原意。本文所及即为典型一例,不同校注异文竟达十余种之多。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正误辨伪,是谓鉴别。……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毫无疑问,《红楼梦》作者的原文原意具有唯一性。在针对同一事物、相同(似)记载的十余种不同解读结果中,大部分必然不妥或有缺憾,有必要对其详加辨析和考证,否则难以消除广大读者的困惑。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向王夫人索要三百六十两银子,说要为林妹妹配一料丸药,并声称可以药到病除,“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只是这料丸药的药物成分极其珍稀和贵重。贾宝玉说的这个药方,程甲本、程乙本、甲戌本、庚辰本等重要古本记载的内容相同,只是甲戌本、庚辰本比程甲本、程乙本多出了一无关药物成分的“都”字。即: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
然而,在通行的《红楼梦》整理、校注本中,有关这个丸药方子的异文却有十余种之多;单就方子中提到的药物成分数量而言,有的校注者认为是四种,有的认为是五种,也有的认为是六种。举例如下(注:着重号为本文作者所加,表示与其它校注结果的明显差异):
(1)启功、张俊等整理注释本(中华书局2010年版,2011年印刷,上册第337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不算为奇。……
(2)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2011年印刷,上册第376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
(3)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2005年印刷,上册第376-377页)、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本(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008年印刷,上册443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
(4)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版,上册第388-389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
(5)王蒙评点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上册第265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不算为奇……
(6)欧阳健、曲沐等校注本(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2版,上册第218-219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不算为奇……
(7)蔡义江新评本(龙门书局2010年版,上册第316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
(8)蔡义江校注本(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996年印刷,上册第363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还不够,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都不算为奇……
(9)俞平伯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2011年印刷,上册第294-295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还不够。龟大的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
(10)周汝昌等校订标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3版,1979年印刷,第一册第329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不算为奇……
(11)周汝昌汇校前八十回、刘心武续后二十八回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上册第213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六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
(12)申孟、王维堤等点校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011年重印,上册第434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四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不算为奇……
(13)白盾、黄山书院中文系校勘本(黄山书社2005年版,上册第219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四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
(14)周书文点校稀世绣像珍藏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卷第251页):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的何首乌,千年招根的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等。……
显而易见,这些整理、校注结果不仅存在断句、标点符号和文字之间的不同,而且所传达的意思也相差甚大,相对应的注释条文更是截然不同。看了这些异文,读者难免会问:
●药方中到底有几种药物成分,是四种,五种,还是六种?
●“不足龟”为何物?某些版本对“不足龟”的注释有科学或典籍依据吗?
●“龟”是否是一种药物成分?如果是,它是“不足龟”,“四足龟”,还是“六足龟”?
●“千年松根茯苓胆”是一种药,还是两种药?
●“三百六十两”究竟是指银子还是人参?或者是修饰某种龟?
●“三百六十两不足”是无关紧要的插入语或夹注吗?
●“龟大”何许大?何首乌能否如“龟大”?
●“不足龟”是《红楼梦》作者的原文吗?如果不是,其原文到底是什么?
《红楼梦》中记载的这个药方,不管它真有奇效还是作者虚拟,所包含药物成分的种类肯定是明确和唯一的。针对同一记载,如果有四种、五种和六种药物构成的解读结果同时存在,说明至少有两类解读结果是完全错误的。认为药方中只提到了四种药物的异文,均不把“龟”当作药物成分,而是用以修饰何首乌,句子中均有“龟大(的)何首乌”之语;“三百六十两”被认为是指银子的数量,而且“不足”。认为药方中提及五种药物的异文,则把“龟”当作该丸药方子的构成之一,但对“龟”的具体名称却有不同判断,有“不足龟”“四足龟”“六足龟”之别;周汝昌先生还认为“三百六十两”是指人参的剂量。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组不仅认为“龟”是该丸药方子的构成之一,叫“不足龟”,而且把“千年松根茯苓胆”断为“千年松根”、“茯苓胆”两种药物。周书文点校的北京图书馆本,不但有“千年招根的茯苓胆”之说,而且直接将“三百六十两不足”去掉了。周汝昌先生对这段文字前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校点结果;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已先后三版,这句话在三个版本之间有明显差异,而且越修订越让人难以理解。现就上述主要校注结果,选择最关键的差异之处,分别辨析如下。
1.“龟大(的)何首乌”辨析
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五卷开篇,首先论龟。他说:“介虫三百六十,而龟为之长。龟盖介虫之灵长者也。”《本草纲目》收录了多种入药龟类,并对不同龟的形态特征、文献记载、药物功能、使用方法等分别进行了详细描述。含有“龟大(的)何首乌”的异文,不把“龟”当中药成分,似已不妥。
要论“龟大(的)何首乌”说法是否合理,就需要首先知道龟有多大?何首乌有多大?
龟或大或小,变化无常,体长从数厘米至两米以上的都有。金钱龟体型较小,体长一般10厘米至20厘米,可在盆缸中养殖和观赏;象龟是常见的大型陆龟,体长可达1.5米,体重可达200公斤,因可以载人爬行而著名。2007年秋,广东云浮居民发现并放生一只年龄在700岁以上的陆龟,体长1米多,体重39公斤;2002年夏,青岛渔民打捞到一只海龟,身长3米,体重300多公斤;我国东南沿海居民捕捉和放生百公斤以上大型海龟的报道,也时常见于报端。显然,“龟大(的)”是一个极不明确的说法。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其叶、藤茎和根均可供药用,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以“何首乌”为中药名时仅指其块根。《本草汇言》载:“陈月坡云:何首乌,初十年如弹、如栗,五十年如拳,百年如碗,力足矣。百年外不复发苗,根渐腐败”。现代何首乌种植和研究发现,何首乌块根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状,长6厘米至15厘米,直径4厘米至12厘米,与古人记载一致。生长五十年以上者,方才有拳头般大小,已是非常珍贵的“大何首乌”了。如此大小的何首乌,显然不宜用“龟大(的)”来形容。
所以,“龟大(的)何首乌”说法不妥。
2.“三百六十两不足龟”辨析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也是一位红学研究集大成者,他为新中国出版的《红楼梦》作了第一个注本,为以后《红楼梦》校勘和注释打下了坚实基础。1987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多次出版由启功先生主持校勘、注释的程甲本《红楼梦》。该《红楼梦》注释本的注释内容详细、严谨,极具权威性,一经问世即得到了广泛好评,他对贾宝玉这个药方原文的断句、标点也是值得肯定的。“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共五味中药,每味中药的名字前均带一个修饰性定语,强调这味中药的珍贵;五个短语,结构关系一致,读起来顺畅自然。此处,启功先生未对底本(程甲本)文字作任何增减或更改,体现了他对文学遗产的尊重和谨慎的治学态度,令笔者肃然起敬。在《红楼梦》注释本中,启功先生等对“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何首乌”和“千年松根茯苓胆”都有详细注释,唯独没有对“不足龟”作任何注解或说明,令人略感遗憾。
事实上,世间本无“不足龟”,即使是神话传说中也未曾有过,这也许是启功先生无法注释“不足龟”的真正原因。然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最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第三版上,却出现了“不足龟”的详细“注释”,且引用七种典籍佐证所谓的“不足龟”,让人匪夷所思。今抄录如下:
三百六十两不足龟:“不足龟”即“无足龟”。无不二字互训,《说文通训定声》:“不、无一声之转。”《诗·王风·君子于役》:“不日不月”,《笺》“无日月”。《经传释词》:“无,不也。”故无足龟即不足龟。“无足龟”见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玳瑁形如龟鼋辈,其形如龟鼋,背甲十三片,无足而有四鬣,”《本草纲目》释名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宋时至宝丹始用之”。三百六十两,言龟之大,顾玠《海槎录》云“大者难得,小者时时有之”。
首先要指出的是,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记载的是“瑇瑁”,并没有“玳瑁”条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出现的也是“瑇瑁”条目,“瑇瑁”释名玳瑁。另外,引文中“其形如龟鼋”五字,明显与前一句重复。经查所引用文献,原文中并无此多余之句,是否校注者看花了眼?
看上去,这段注释似乎解释了“三百六十两不足龟”。但是,这些解释与事实和情理完全不符。
第一,动植物物种的命名必须遵照严格的科学规范,药用动植物的名称尤其不能混乱;药典中收录的中草药俗称或释名,是人们长期使用并得到广泛认可的,绝对不能妄改。即使不引用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典籍来论证,也没有人怀疑“不”和“无”有时候意思相通,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定义“无足龟即不足龟”。这就如同“无脊椎动物”一样,只能称“无脊椎动物”,绝不能改叫“不脊椎动物”。
第二,《桂海虞衡志·志虫鱼》载:“瑇瑁形似龟鼋辈,背甲十三片,……无足而有四鬣,前两鬣长,状如楫,后两鬣极短。其上皆有鳞甲,以四鬣棹水而行……。”《本草纲目》中的相关记载与《桂海虞衡志》完全相同。事实上,不论是《桂海虞衡志》还是《本草纲目》,均未把瑇瑁(玳瑁)称作“无足龟”。
玳瑁是大型海龟,有四肢,四肢皆有爪,前肢较长,可以像船桨一样在水中灵活地划水游泳。《桂海虞衡志》和《本草纲目》用“无足而有四鬣”描述玳瑁特征,可谓恰如其分。其含义是,由于长期对海洋环境的生态适应,玳瑁之足(四肢)已特化成鳍状或浆状(鬣)了,以适应于长距离游泳;“鬣”是其“足”的生态适应结果,“四鬣”即其“四足”,绝非真的“无足”,只是“足”的形态、结构变得更加适合在海洋中生存了。红楼梦研究所的校注者仅仅看到“无足”的字面意思、忽视全文及“无足”之真正含义、罔顾玳瑁四肢(足)齐全的事实,然后贸然断定玳瑁“无足”且称其为“无足龟”,进而再改名为“不足龟”,十分荒唐。
第三,玳瑁是体型硕大的海洋龟类,体长一般60厘米至160厘米,体重可从几十公斤到百公斤以上。“三百六十两”的玳瑁显然是一只“时时有之”的幼龟,既不“难得”,也无法“言龟之大”。
所以,玳瑁与“不足龟”没有任何关系。红楼梦研究所新版校注本中的“三百六十两不足龟”标点及注解,既没有典籍依据,也不符合事实和科学规范,是完全错误的。
3.“四足龟”辨析
在晚清和民国初期,坊间出现过大量《红楼梦》刊印本,多载有“三百六十两四足龟”的说法,三家评本即是一例。“不足龟”明显不通,改“不”字为“四”字,可能的原因是通常人们见到的龟都有四足,就想当然地理解为“四足龟”了。事实上,大部分的“四足龟”并不珍贵,有的甚至没有药用价值。贾宝玉说的“龟”是一种珍药,所以该药方中的龟绝非一般“四足龟”。目前,除了一些影印本和重印本外,通行本《红楼梦》中已基本见不到“四足龟”了。唯一的例外是2005年版的黄山书社本,据该书的出版说明,“新版《红楼梦》以程甲本为底本,选择了近十种不同版本,由黄山学院中文系的师生,对这些版本进行对照,将其中的差异一一标出,再由著名红学家白盾先生仔细斟酌后,作出选择”,又“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审读比较,提出意见后,再请白盾先生最后定夺”。经过这一番校勘,近百年来弃之不用的“四足龟”又被重新拣了回来,也算是废物利用吧。
4.“六足龟”辨析
周汝昌先生是知名红学家,他对贾宝玉这个药方的解读,前后说法变化较大,在此笔者只分析其新近的考证结果。在周先生近年来的十余部《石头记》汇校本和红学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上都有“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六足龟”的校注结果或相关论述。例如,周汝昌精校本《红楼梦》(八十回石头记)、周汝昌汇校本《石头记》(普及本)、《石头记会真》、周汝昌汇校前八十回和刘心武续后二十八回《红楼梦》、《红楼十二层》、《红楼夺目红》等等,传播非常广泛。在《石头记会真》按语中,周先生说:
“龟大”不可解,龟亦大小不一,小龟甚小也。藤本、王本、金本作“四足龟”,表明入校之各本必有问题。据《大明会典》载:“暹罗国献六足龟。”“不足”显为“六足”草书之讹,今从“六足龟”。
笔者认为,周先生上述“六足龟”说之依据至少有三处不妥。
其一,引用典籍不当。周先生的唯一直接证据是《大明会典》中仅有的一处“六足龟”记载。《大明会典》系明代官修的记载当朝典章制度的史书,以六部官职为纲,分述各行政机构的职掌和事例,是规范国家各级机关权力职责的行政法典。它既非儒学经典,又非通俗读物,《红楼梦》作者研读它的可能性很小。另外,从小说对人物的个性描述看,贾宝玉“不通庶务”,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颇具叛逆心理,对功名利禄、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他骂官僚们为“国贼禄蠹”,所以《大明会典》属于贾宝玉最讨厌的书类。把贾宝玉和浩浩228卷本《大明会典》中仅有的一处“六足龟”记载联系起来,实在是太牵强附会了。
其三,周先生认为“不”字显为“六”字草书之讹,笔者以为根本不可能。“六”字首划为点,“不”字首划为横,起笔不同。草书“六”字横下的两点,一边一个,左右照应,不同书家变化不大;“不”字虽然有多种草书形态,但底部均形似三点并列,与“六”字横下的点划形态有明显区别,草书“六”字不会被误作“不”字。
另外,在《红楼十二层》、《红楼夺目红》等书籍中,周先生还提供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参证”,其实均无多大参证意义。“六足龟”之说根本不能成立。
5.“千年松根茯苓胆”是两味药吗?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红楼梦》校注本第三版中,“千年松根、茯苓胆”被断为两味药,并注释道:
所以,“千年松根茯苓胆”表达的只能是一种药物成分。另外,周书文先生点校的北京图书馆本中,“千年招根的茯苓胆”显然是“千年松根茯苓胆”之讹误。
6.“三百六十两”是指银子或人参的重量吗?
“三百六十两”所指为何物,在现有校注本中也存在三种观点,即银子、人参、一种龟。
周汝昌先生认为“三百六十两”是指人参,所以断为“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六足龟”,意味着林黛玉的这一料丸药需要用去三百六十两人参,这既不科学也不合情理。此丸药方子专为林黛玉所开,“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人参虽是名贵药材,但绝非吃得越多越好。查《中国药典》,人参的用法用量是三至九克,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两克,一日两次。“三百六十两”人参足够林姑娘吃上十年八年的,这在情理和逻辑上讲不通,也与贾宝玉“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的承诺相矛盾。而且,若“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断为一组,则打破了五个词组统一的偏正结构关系,读起来不顺畅,完全失去了语言的美感。
所以,“三百六十两”既不是指银子,也不是指人参,只能是用以修饰说明作为药物成分的一种珍稀龟类。
另外,周书文先生点校的北京图书馆本缺少“三百六十两不足”一句,因为列藏底本上已将该句删除;或许是列藏本抄手误以为“三百六十两不足”是混入正文的批语,于是就没有抄录。无独有偶,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第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和冯其庸先生瓜饭楼重校评批本(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均在“三百六十两不足”前后各加一破折号,表示这句话在此用作夹注,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这样的理解和断句结果当然也是不对的。
综上所述,在现有《红楼梦》通行版本中,上述对于贾宝玉这个丸药方子的校勘、标点或注释,无一是完美的,都是对《红楼梦》作者原文原意的曲解,有的还存在常识性或逻辑性的明显错误。
第一,毛笔行书或草书的“三”字和“不”字有形似之处,极容易被误认。“不”字与“三”字首笔同为一横,不同书家的起笔写法基本一致;两字的笔划都比较简单,在行草或草书体中,多数书家均把两字的上半部分简写为上下并列的两点;“不”字的底部形似横向并列、左右顾盼的三点,有时候三点相连,很像“三”字底部的一长横;“三”字下面一横若不太短、或在运笔时中间略提起、或下面一长横墨色不均匀,则极似“不”字底部之点划。在古今行书或草书作品中,不难发现“不”字与“三”字形似的例证。《红楼梦》作者在撰写初稿时,不可能用正楷字体一笔一划慢慢书写,用行书或(行)草书的可能性较大;目前发现的数种古抄本,有用楷书和行楷书抄写的,也有用行书或行草书抄写的,有的抄本还是由书法水平参差不齐的几位抄手合作完成。由于某抄手不理解“三足龟”,加上手书体“三”字形似“不”字,导致了误抄或妄改。如果是为《红楼梦》作者誊清手稿的人把“三足龟”误抄成了“不足龟”,那么这处讹误存在的时间就和《红楼梦》的历史一样长。
第二,“三足龟”及其药用功能在多部古代权威典籍中有明确记载,例如《尔雅》、《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搜集词语、解释词义的书,也是儒家的经典,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尔雅》后十六篇,根据事物的类别,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于现代的百科大词典。《尔雅·释鱼》载,龟分十类,“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又载,“龟三足,贲”。即:有一种三条腿的龟,叫贲龟。
第三,从小说情节和人物个性、家庭背景等方面考虑,该处为“三足龟”是既合情又合理。贾宝玉偏爱“杂学”,这“杂学”显然包括医药养生之类,书中佐证颇多,本文所及也是一例。又如第五十一回,晴雯病了,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宝玉看时,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宝玉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像我们一样的治,如何使得!”然后命小厮焙茗去请熟悉的王太医。王太医来诊了脉,说的病症和胡庸医说的相仿,只是开的药方上果然没有了枳实、麻黄等药,倒有当归、陈皮、白芍等,药之分量比胡庸医之方也减了些。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疏散,也不可太过。”可见,他应该是读过医书的,当然包括中医药经典《本草纲目》。
贾宝玉读的是本家私塾,作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之各部典籍应是必读之书;而其中内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尔雅》必定是孩子们最爱。《尔雅》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或为孔子门人所作;或为周公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贾宝玉尊孔子为“亘古第一人”,最信服孔子的话,自然也爱读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著。《山海经》介绍大量神话传说、山川风物、珍禽异兽、异域风土人情,并附有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画,是老少咸宜的百科读物。而且,这些典籍均属于教育和知识类的普及型读物,加上古代许多学者对其注、疏或图解,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例如,仅东晋著名学者郭璞作注的就有《山海经注》、《尔雅注疏》、《尔雅音图》等。所以,贾宝玉能够了解这些记载“三足龟”及其药用功能的典籍,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第四,“三百六十两”是针对三足龟体重而言,且“言龟之大”和稀有。三足龟的体重有多大,尚未见史书、典籍记载,我们或许可以从现有的龟类中找到一些数据作参照。龟类动物中,海龟和大部分陆龟的体积较大,体重可达几十公斤到一二百公斤。而生活于小河流、池塘、沼泽、湖泊、溪水等陆地水域的水栖龟类,体积均较小,其背甲长度一般在10厘米至25厘米。从《山海经》中有关三足龟出处的记载看,三足龟显然属于后一类小型水龟。通常生长状况下,水栖龟类的体重难以达到三百六十两。“三百六十两”是形容三足龟之体重大,意味着如此大的三足龟极为难得、龟龄极长,当是“千年老龟”,“三百六十两”并非指具体的重量。另外,“三百六十两三足龟”与“千年松根茯苓胆”等词语结构完全一致,排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语言完美至极。
所以,《红楼梦》作者最初所写定是“三足龟”无疑。
还原了“三足龟”,贾宝玉为林妹妹开的这个丸药方子就容易解读了,即: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三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不算为奇……
“三百六十两三足龟”不妨注释为:
三足龟,中药名,功能辟时疾、消肿。《本草纲目·贲龟》:“释名:三足龟。按《山海经》云:狂水西南注伊水,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三足龟栖山区河流、小溪中,体型较小,“三百六十两”言三足龟之大、极为罕见。
《红楼梦》是研读中国古典小说的第一范本。笔者非红学专业研究人员,纯粹出于对《红楼梦》的热爱,才“小题大做”。若拙见可取,期待《红楼梦》校注者和出版社在修订或再版时参考或引用,以免谬误继续流传。“由来同一梦”,要维护《红楼梦》文本的完美,红学专家和红学爱好者均责无旁贷。
注
:① 孙柏录《〈红楼梦〉版本异文考》,《文史哲》2009年第3期。
②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0、109页。
④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年版,第1138页。
⑤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册),启功等注释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37页。
⑦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明]陶宗仪《说郛》,中国书店1986年据涵芬楼1927年版影印,第八册第五十卷第十八页。
⑧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刊1988年版,第434页。
⑨ [清]曹雪芹、程伟元、高鹗《红楼梦》,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219页。
⑩ [清]曹雪芹著,周祜昌、周汝昌、周伦玲校订《石头记会真》,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