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英,孙吉林,杨文叶,李 丹,王京文
(浙江省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浙江杭州 310020)
耕地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耕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在我国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改善耕地质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由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人口不断增加,耕地资源面临着某种意义上的“不可持续”性。作为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浙江省人地矛盾尤为突出,人均耕地为0.04 hm2,并且还呈现着持续减少的态势。据统计,浙江省的耕地由1978年的183.8万hm2减少到了2007年的159.7 hm2[1]。杭州是浙江省省会,人均耕地仅为0.013 hm2,而西湖区仅为0.006 6 hm2,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和缺粮地区。且由于施肥的不平衡,对部分耕地进行掠夺式耕作,其土壤质量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2]。为此,研究杭州市西湖区耕地土壤肥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措施,从而为该区土壤培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西湖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州市区的西南部。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土质为黏土-壤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农作物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部分耕地种植蔬菜、水果等旱地作物。
2011年5月进行土样采集,结合耕地类型和作物种植情况,采用梅花型5点采样方式,每点采集0~20 cm的耕层土壤,每个土样均定5个采样点,将采集的样品混合,去除杂质和石块后,按四分法取1 kg左右,作为1个土样,共采集39个土样,其中水田30个,旱地9个。
土壤pH值用酸度计法测定;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测定;有效磷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测定;阳离子交换量采用乙酸铵交换法[3]测定。根据国家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NY 391-2000)中土壤肥力和《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分级标准 (表1)进行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划分。
表1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pH值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存在形态、转化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表2和表3表明,杭州市西湖区耕地土壤的pH值5.6~8.0,平均值为6.8,变异系数1.74%。其中有18个土样的pH值6.5~7.5,占46%;13个土样的pH值5.5~6.5,占33%,呈微酸性;有7土样的pH值7.5~8.5,占21%,呈微碱性。整体来讲,西湖区耕地土壤的酸碱度基本适合作物生长。与第2次土壤普查调查数据 (7.2)相比,土壤趋向偏酸,原因有2点:与长期单一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少施用有机肥有关;水田改为旱作,近20多年来,西湖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蔬菜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部分水田已由种植水稻逐渐演变为种植旱作,土壤酸碱缓冲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增加了土壤中盐基物质的迁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壤的酸化。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4]。表2和表3可以看出,西湖区耕地耕作层的有机质含量差异明显,变幅范围10.3~58.0 g·kg-1,平均含量为32.1 g·kg-1,变异系数26.27%。在水田的30个土样中,有27个土样点达到1级标准,占90%;只有3个土样为2级,占10%。在旱地的9个土样中,有7个土样达到1级标准,占77.8%;2个土样达2级标准,占22.2%。无3级土样。总体上,西湖区土壤有机质贮量较为丰富,但水田和旱地差异大,水田比旱地高29.4%,说明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较大。与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 (32.6 g·kg-1)相比,全区耕地土壤中,水田有机质平均含量无明显变化,但旱地土壤已明显减少,究其原因是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水田被改作旱地种植,使耕地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增强,促进了有机质的分解。尽管近年来全区有机肥投入量有所增加,但土壤有机质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土壤全氮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土壤的供氮水平[5]。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西湖区耕地全氮含量0.60~2.88 g·kg-1,平均含量为1.9 g·kg-1,变异系数1.45%。全氮含量为1级的土样有35个,占89.7%;2级有1个,占2.7%;有3个为3级,占7.6%。因此,西湖区土壤全氮贮量较为丰富,但水田和旱地间差异大,4个低于1.2 g·kg-1土样中有3个位于旱地,这与有机质的变异相类似,表明土壤全氮的积累基本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同步。与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 (1.96 g·kg-1)相比,西湖区耕地全氮含量无明显变化。
表2 西湖区耕地土壤的养分状况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西湖区耕地有效磷含量3.4~52.7 mg·kg-1,平均含量为23.9 mg·kg-1,变异系数64.48%,表现为极不平衡。在水田的30个土样中,有8个达到1级标准,占26.6%;有11个为2级,占36.7%;有11个样点为3级,占36.7%。旱地的9个土样,都达到1级标准。总体上,西湖区土壤有效磷含量不均衡,缺磷和过量并存。在水田和旱地2种利用方式中,旱地土壤有效磷含量 (55.1 mg·kg-1)明显高于水田土壤(14.5 mg·kg-1)。与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相比,30年间西湖区耕地的有效磷含量有明显变化,由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7.8 mg·kg-1上升至现在的23.9 mg·kg-1,增幅为205.4%。这应与近几十年来施肥和耕作制度的改变有关。
表3 西湖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的统计学特征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西湖区耕地土壤速效钾34.0~156 mg·kg-1,平均含量为78.6 mg·kg-1,变异系数为70.83%,表现极不平衡。在水田的30个土样中,7个达到1级标准,占23.3%;18个为2级,占60.0%;5个3级,占16.7%。由此可见,西湖区耕地土壤有潜在缺钾的风险,要注意增施钾肥。在水田和旱地2种利用方式中,水田速效钾略高于旱地,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79.4和76.0 mg·kg-1,水田属于中等水平,但旱地较缺乏。与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相比,西湖区耕地速效钾含量由56 mg·kg-1增加至78.6 mg·kg-1,增加40.3%。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应用秸秆还田,使得土壤钾养分增加。
从表2和表3可看出,西湖区耕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7.3~26.9 cmol·kg-1,平均含量为16.2 cmol·kg-1,变异系数为12.73%。根据评价标准,阳离子交换量为1级的有8个,占20.6%;2级的有17个,占43.6%;3级的有14个点,占35.8%。总体上,西湖区耕地土壤保肥水平中等。全区耕地土壤中,水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17.5 cmol·kg-1,旱地土壤为 10.2 cmol·kg-1,水田高出旱地71.6%。可见水田的保肥能力较旱地大得多。分析其原因,应是水田土壤质地以黏土为主,且有机质含量较高所致。与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 (15.6 cmol·kg-1)相比,30年间西湖区耕地的阳离子交换量总体上变化不大。
根据西湖区耕地土壤检测分析,土壤的pH基本适合作物生长,有机质贮量较为丰富,但土壤不同利用类型间差异大,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失衡。为此,提出增施有机肥和钾肥,适施控施氮肥和磷肥的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措施[6-7]。
大力增施有机肥料,提升土壤有机质。大力推广有机肥,尤其针对有机质含量<20 g·kg-1的耕地,要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在努力恢复绿肥种植的同时,将稻草、油菜等农作物的秸秆,沤制腐烂还田,禁止野外焚烧。西湖区要以杭州市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为契机,积极宣传增施有机肥的重要性,采取各种鼓励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有机养分投入比例,疏松和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良耕性,培肥地力。
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根据西湖区耕地土壤检测结果,土壤肥力状况差异较大,因此,更需要测土配方施肥因缺补缺技术的运用。化肥品种建议选用养分比例适宜的配方肥 (复合肥)为主,肥料用量应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执行。
调节土壤pH值。西湖区大部分耕地土壤pH值适宜作物生长,只有部分耕地偏酸或偏碱。对pH值大于7.5的地区,平时要注意增施生理酸性肥料;而对pH值小于6.5的地区,平时要注意增施生理碱性肥料,或者增施有机肥,使两者pH值逐步达到6.5~7.5。
[1] 张广生.浙江省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效应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05-14307,14310.
[2] 吕晓男,孟赐福,麻万诸,等.土壤质量及其演变 [J].浙江农业学报,2004,16(2):105-109.
[3]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 王荫槐.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 孙云云,赵兰坡.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指标及其相关性研究进展 [J].中国农学通报,2010(5):116-120.
[6] 程街亮,单英杰,倪治华,等.浙江省标准农田质量建设和管理现状及对策 [J].浙江农业科学,2011(6):1209-1211.
[7] 陈轶平,唐桂香,黄锦法.嘉兴市土壤质量与可持续利用的探讨 [J].浙江农业科学,2013(2):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