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经济建设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2013-12-06 08:38:30张明华肖桂荣张爱国何原荣王占勇
测绘工程 2013年3期
关键词:海西基础课测绘

张明华,肖桂荣,2,张爱国,邓 健,何原荣,王占勇

(1.厦门理工学院 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福建 厦门 361024;2.福州大学 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本科教育的主旋律[1]。为了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国内各高等学校都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需求的新形势,我国进行了第三次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其宗旨是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思想,注重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2],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

厦门理工学院担负着为厦门市及海西经济区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海西和地方经济建设,厦门理工学院提出了《厦门理工学院服务海西(厦门)行动计划》,围绕厦门市产业发展和海西经济建设需求进行学科布局和专业建设,紧密对接海西(厦门)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和新兴行业,形成与之对应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文化传播、数字创意、城市建设与环境、新材料等专业链,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走特色、精致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测绘工程专业是近年来厦门理工学院响应“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的海西经济建设纲领,瞄准现代化交通网络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化建设对测绘类人才的强力需求,服务海西经济建设而新开办的本科专业之一,其弥补了厦门市乃至闽南地区测绘类人才匮乏的局面。

1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人才应达到的素质、能力和标准,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及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纲领。厦门理工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以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宗旨,以学校制定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指导,结合学科的发展和海西经济建设对未来人才需求为重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尤其是福建省厦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和现代测绘技术方法,能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城市和工程建设、数字城市等信息化建设和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地籍与房地产测量等测绘工程及信息化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具备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学科方向或领域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控制网的建立、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与工程测绘,及各种工程建筑物测设及变形监测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现代测绘技术方法,具备现代测绘数据处理、各类地图编制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程序设计和数字工程应用开发能力。

2 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构成[3-4],课程体系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决定了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

由于新的测绘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来的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等多个专业,随着专业口径的加宽,需要开设的课程和学生要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相比,早期内容增加了很多,因此,如何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核心问题。厦门理工学院在制定测绘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时,以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学科知识体系,以培养海西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测绘类人才为目标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只是考虑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能力需求为目标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强调实践能力的砺练。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前后课程或相关课程之间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既保持学科之间的关联与衔接,又避免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相关或相近内容的低水平重复,避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海西经济建设,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未来海西经济的增长点,除了以工程测量系列课程为重点,服务于铁路、公路、海空港口、桥涵等基础设施建设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建设中的房地产开发、土地经营管理人才需求也将同步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建设的推进,测绘信息化的发展也显现迅猛发展趋势,数字城市(数字福建、数字厦门等)所需的测绘信息化人才也将剧增,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增设相关的课程,如地籍与房地产测量、GIS开发与应用、土地管理等,既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尽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提高竟争能力与就业后的发展后劲。

2.1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等,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公共基础课是提高人文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条件。公共基础课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规划与开设,分为社会科学基础课和自然科学基础课,前者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后者主要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文化基础、线性代数等。共开设16门课程,共计1080学时,60学分(见表1)。

表1 课程模块设置及总课时分配

为了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学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对数学和英语2门核心课程实施分级教学,同时,英语增加口语课程并全部由外教任教,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增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语言的技能。通过分级教学,兼顾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使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以后的考研或创新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学校大力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促进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2.2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构建专业理论最基本的知识,包括测绘工程的专业知识体系与结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为了夯实专业基础,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充分保证和强化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共开设13门课程,576学时,32学分。从知识结构的角度专业基础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前者主要有:专业导论、测绘学、地图学、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等,后者主要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遥感概论、GIS原理与方法、GPS原理与数据处理等。

为了服务海西经济建设,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测绘信息化的能力,在充分保证教学师资和教学条件的基础上,着力加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测绘信息化技术基础课教学,保证有足够的课时和设置实验课,而对主干专业基础课,如测绘学、地图学、数字化测图原理与方法等,除了常规的实验以外,还专门设置实习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社会需求,积极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增设相关的知识扩展类基础课,包括地球科学概论、国土资源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工程制图等,为学生能从事房地产测绘、国土资源调查、数字工程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2.3 专业课

专业课是测绘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是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部分。专业必修课共9门课程,396课时,22学分,主要有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海洋测绘学、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地籍与房地产测量等。

从目前测绘工程的就业形势和学科发展趋势,同时考虑到未来海西经济建设在路桥工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等诸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对专业选修课分设工程测量和测绘信息化两大方向。每方向共设9门课程供学生选修,需修满12学分。为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面,在选修课中,除了上述两大主干方向课程外,还开设面向房地产测绘、国土资源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课程,以扩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竟争力。

2.4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是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的软件性 顶 层 设 计[5-7],也 是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重 要 环节[8-9]。学校和院系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实验室建设,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居福建省同类高校前列;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基地,如与南方测绘共建工程测量实验室、高精度CORS测量平台,与厦门市闽矿测绘院等签署实习基地建设与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等。

为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特色和服务海西经济建设,秉承学校应用型、亲产业的办学理念,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宗旨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见图1)。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共37周(见表2),实践性环节学分在整个培养计划中达38%,高于其它专业及其它院校同类专业。

图1 金字塔状的实践教学体系

表2 独立设置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了课程实践、工程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实践、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专业训练,其中,产学结合贯穿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基础实践包括课程实验、实习或课程设计,以主干专业基础课为载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测绘学的基本原理与测绘技术方法。工程训练实践依托测绘工程训练中心进行,旨在培养学生工程思想,了解测绘工程文化和主要的测绘仪器设备等;专业综合实践以某一领域或方向为背景培养学生测绘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实践以创新创业园及系部的各种科研教学平台为依托,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参加校内外各种专业及学科竟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企业实践主要以项目为驱动,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生产项目、顶岗实习等;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全程实施校企联合,实现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学生从企业生产需求中选题,在企业生产或岗位中完成毕业设计,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为激励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学校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园平台,开展创新教育与培训,并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学分计算办法》,学校划拔专款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每年资助近100项创新项目,每项资助额度2 000~3 000元,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另一方面,院系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平台,资助校级创新性实验未被选中,但创意和前瞻性较好的课题,同时,充分吸纳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创新中深入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素质养成,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3 结束语

厦门理工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始终贯彻教育部和学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宗旨,服务地方和海西经济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能力和素质培养,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素质养成,以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为目标并兼顾学科知识体系,针对海西(厦门)目前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工程测量与测绘信息化为主要专业方向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探索,强化实践教学,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厦门理工学院从2012年秋季起在福建省内率先实施秋、春、厦三学期制,夏季学期专门用于实践教学,如专业实习、企业实习等,以促进产学结合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测绘人才。

[1]张红,张艳,张杏芬.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16(5):56-58.

[2]王淑荣,赵凤君.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1999(1):77-78.

[3]许四海.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群课程体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5):77-82.

[4]张樱.面向21世纪之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137-140.

[5]汪志明,郭际明,花向红.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J].测绘通报,2009(6):74-77.

[6]周秋生,马俊海.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28(3):90-93.

[7]万朴.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讨[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3):1-3.

[8]焦明连.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测绘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J].测绘工程,2011,20(1):74-76.

[9]陈国良,顾和和,李钢,等.矿山测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测绘工程,2008,17(1):78-80.

猜你喜欢
海西基础课测绘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中纺院海西分院 服务产业的“前哨”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电子制作(2017年9期)2017-04-17 03:01:00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3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