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园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郑州450000)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cs)是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临床上运用中医方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发病机制与中医络病学密切相关,而络病学中的 “络瘀”证恰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中心环节,与西医学的高凝状态和微观毒瘀证紧密相连。笔者就此展开研究,将120例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心理护理治疗,B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两组除观察临床疗效外,还就肠镜表现与 “络瘀”证密切相关的指标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本病区的患者,共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见表1)。此外,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均在直肠或直乙结肠,病变部位方面也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制订脾虚湿热证标准:
脾虚湿热证:
主证:大便急迫或泻而不爽,或夹粘液脓血便,
次证:①肛门灼热,腹痛;②食少,脘腹胀满;③肢体倦怠。
舌脉: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滑。
1.3纳入病例标准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且年龄在18~65岁之间,均可纳入试验病例。
1.4排除病例标准①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特异性感染性结肠炎;②不合作者;③18~65岁之外者;④病变部位在横结肠以上者。
1.5方法
1.5.1 A组①中药汤剂:以化瘀宽肠汤 (黄芪、当归、赤芍、枳壳、红藤、赤石脂)为基础方治疗。中药汤剂每次煎取200ml,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1次。②每日评估患者的症状、中药灌肠液保留的时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适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患者畅情志,慎起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5.2 B组中药汤剂:以化瘀宽肠汤 (黄芪、当归、赤芍、枳壳、红藤、赤石脂)为基础方治疗。中药汤剂每次煎取200ml,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1次。
以上A组、B组治疗均以15天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评判疗效。
1.6观察指标肠镜表现积分:患者充分肠腔清洁后进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医师仔细观察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粘膜表现。做完肠镜后,按肠镜表现积分标准 (见表2),判定该患者的肠镜积分。
表2 肠镜表现积分标准
1.7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组间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1疗效评定标准采用文献中的评分方法 (见表3),并根据下述公式来评判疗效:减分率=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减分率≥67%;有效:减分率≥34%,且<67%;无效:减分率<34%。
表3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2.2临床疗效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经Ridit分析,A、B两组患者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0.034,P<0.05),提示A组总疗效明显优于B组。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3两组肠镜积分比较两组患者肠镜积分的比较见表5。经t检验分析,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肠镜积分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后两组积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无明显差异。
表5 两组患者肠镜积分的比较 ±S)
表5 两组患者肠镜积分的比较 ±S)
注:*P<0.05,△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60 23.35±7.55 12.28±5.93*B组 60 22.06±6.24△ 13.30±6.70*△
中医学很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和情绪变化,这些因素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被归纳为五志,后来又衍化为七情。情志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素问·汤液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常因饮食、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因而复发,而使患者丧失治疗疾病的信心,因此,加强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动态,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