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战略研究

2013-12-06 22:56:14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外籍球员联赛乒乓球

程 禹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长春 130022)

自1959年容国团获得乒乓球单打第一个冠军之后,国乒队便是一路高歌,所向披靡,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可是在骄人战绩取得的同时,乒乓球这项运动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是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是什么原因让国球走向了与辉煌成绩背道而驰的道路呢?本文以国乒队近十年来参加的三大赛事(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为切入点,来剖析其中的原委。

1 国乒队发展的现状

1.1 中国队处于霸主地位遥遥领先

世乒赛、世锦赛、奥运会是乒乓球运动的三大顶级赛事,从近十年三大赛事奖牌分布来看,包括男女单打、男女团体、男双女双及混双七个小项,共产生金牌、银牌和铜牌各73枚(一个团体冠军按一块金牌计算)。中国队获得金牌66枚,占金牌总数的90.41%;银牌43枚,占银牌总数的75.44%(银牌的计算排除团体赛,因为团体赛中国只能参加一个代表队);铜牌31枚,占铜牌总数的54.39%(计算方法同银牌)。男团女团共产生16个冠军,而中国队夺得了15个,冠军胜率达到了93.75%。由这些数据反映的成绩来看,中国队在世界上牢固的处于霸主地位。

1.2 女子乒乓球队唯中国一家独大

如果说国乒队是世界乒坛霸主地位,那么女乒队就是霸主中的霸主,地位几乎是从未出现过动摇。在过去的十年中,在三大赛上,男子单打偶尔能杀出一匹黑马,给中国队带来一定的威胁,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单打冠军柳承敏,但是用不上一年半载,中国队采用打法模仿战术,经过秘密集训,定能将这匹黑马驯服。而国乒女队,很少遇到这种情况,乒坛一姐的称号,被我们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由邓亚萍到王楠,再到张怡宁,现在又是群星四射的年代,郭跃、郭焱、刘诗雯、李晓霞等通过大赛的历练,已牢牢占据着世界乒坛排行榜的前几名。国乒队,可谓是人才辈出,人才济济,正如体育总局某位官员说道:“现在是乒坛盛事的年代啊”。

2 目前我国乒乓球队面临的问题

2.1 国人关注度

三大顶级赛事历来都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一展才华的最佳舞台,也是观众们欣赏最高水准比赛的绝佳时机。按常理说,国乒队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根据资料统计,近几年乒乓球赛事的收视率越来越低,甚至让人们谈起乒乓球就有一种口未开,言已尽的地步。对于乒乓球队的现状我们可以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冰火两重天”,冰指的是人们对乒乓球的关注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火指的是我国乒乓球队近几年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可谓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在以往的比赛中,国内电视收视率都处在理想的水平,特别是关键场次,收视率更是火爆。就拿2007年萨拉勒布世乒赛前夕,央视转播国乒队队内选拔赛的收视率也达到3%以上,在乒乓球重大国际比赛上,焦点场次的收视率更是在5%以上。但2009年日本横滨世乒赛,由于中国队优势太大、比赛全无悬念,导致电视转播收视率直线下滑。江和平介绍说,收视率超过1%的两场比赛均为中外选手对决的小组赛。像男女单打决赛这样的重量级比赛,收视率却只有0.5%左右。这样的收视率可谓是创造了乒乓球比赛自转播以来收视率的新低。[1]

2.2 球员素质问题

曾在2009年日本横滨世乒赛就暴露了一个国乒队现存的而且影响越来越大的问题,现役球员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批评更是毫不留情面,他曾在公开场合指出:“所有项目的运动员都应该像推销员一样,他必须卖出两样东西,首先是他自己,其次是这项运动本身,很多球员不理解自身推销员的角色。如果运动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只会低着头看自己的鞋,那么就没有人对他们感兴趣。[2]”所以说运动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上讲话是莎拉拉在公开指责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记者招待会上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的和自身身份不符,有损乒乓球运动形象的言谈举止。沙拉拉为何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如此严厉,是不是在有意刁难我们?事实不是这样。沙拉拉非常清楚,乒乓球运动的世界级球星90%都在中国,他们(她们)代表着乒乓球的形象,吸引着全球赞助商的目光,这些球星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国际乒联和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前途。[2]

2.3 世界大赛缺乏悬念

中国乒乓球屡战屡胜,到现在为止对手想取胜都不容易。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句玩笑话,但确实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乒乓球的现状。“包揽”一词,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不是因为我们的母语是汉语,而是近几年以来,只要有国乒队参加的比赛,不论是世界乒坛三大赛事,还是亚运会,每一次比赛,伴随着我国运动健儿的就是包揽,提前包揽金牌,包揽本次比赛的所有奖牌,这似乎已成为国乒队的一种常态,包揽对国乒队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在近十年的三大赛中,金银牌提前被中国队包揽的场次达到64.91%,对中国观众来说,64.91%的决赛已失去了悬念。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制造悬念,“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一场实力相当,竞技水平接近,对抗激烈,比赛结果难以预测的竞赛,往往能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特别是比赛爆出冷门,出现‘黑马’后,会在相当一段时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相反,如果一场比赛参赛双方实力悬殊,结果毫无悬念,不但运动员的水平难以发挥,观众也会失去观看的兴趣,以至于造成比赛的商业价值大打折扣。”[3]

2.4 竞争对手日趋减少

毋庸置疑,乒乓球在中国民间仍是一项开展比较广泛的体育项目,这和乒乓球运动老少皆宜、场地器材容易满足的特点有密切关系。乒乓联赛虽然年年搞,但影响力一直有限。但是在世界范围里,和上世纪90年代相比,已经大大缩小了,通过世界大赛就能说明这一点。

上世纪90年代水平接近的世界顶尖高手有二十余人,都有夺冠实力,我们耳熟能详的有:金泽洙、瓦尔德内尔、施拉德和我国的刘国梁、孔令辉、邓亚萍、乔红等。而近几年的世界大赛上,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张面孔。原本开展得好的国家如瑞典、法国、东欧各国,现在已很少重视乒乓球了,更不能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辉煌的时代相比了。从目前世界乒乓球高水平选手分布来看,除了东亚及欧洲个别国家外,其它国家运动员水平已停滞不前。

2.5 国内乒超联赛问题频现

从2000年起,国内就开始举办乒超联赛,旨在通过联赛迅速发展乒乓球这项运动,在中国打造像“NBA”一样的超级联盟。经过十多年的历练,当初的梦想并没有实现,反而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的局面?

第一,出售主场

在2008年和2009年,乒超联赛出售主场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并在2008赛季时达到了顶峰,超过50%的女子比赛在山西举办,男子联赛中则是“浙江现象”比较突出。俱乐部中虽然有北京时博国际俱乐部拒绝将主场转让到山西,但张怡宁的超高人气让山西盯准了北京队的每一个客场比赛——虽然没转让主场,但北京队仍未能摆脱整赛季客场都在山西进行的命运。

第二,双企业冠名

由于2008年乒超赛场上出现转让主场的特例,致使乒超联赛市场一度混乱,严重影响了乒超的形象。经乒超联赛总部研究决定,在2009年赛季,每家俱乐部都只能转让一场主场比赛,且转让范围限制在本省。(备注:如果俱乐部有注册地外的合作方,则主场可以放在合作方所在地,并且不受主场转让次数的限制)。因此在赛场上,出现了新的冠名。我国竞技体育项目走入市场化,并不是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内部动力所致,而是外部形势所迫。从内部因素来看,举国体制带来的体育财政压力使国家不堪重负,被迫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被动接受社会资金的注入;从外因上看,体育产业的全球化、职业化、商业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猛烈冲击着举国体制,使其不得不因时求变。”[3]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乒超联赛,发展到上述地步,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发展的对策

3.1 “培养外籍球员计划”

国乒队的现状世人有目共睹,究竟该如何发展,才能走出“孤独求败”的境地。专家和学者们的意见大同小异,基本都认为“培养外籍球员计划”是解决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上发展不平衡的最佳途径。有专家指出,“培养外籍球员计划”成效不佳,是因为时间太短,不足以让“外籍球员”形成威胁。笔者认为,“培养外籍球员计划”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难以真正实施。我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上之所以长盛不衰,所向披靡,是因为我们有着强大的制度支持,那就是举全国之力,搞好竞技体育,这种制度上的优势是其它国家所无法相比的。举国体制赋予了竞技体育唯一的目标,争金夺银,为国争光。而“培养外籍球员计划”真正实施有两点必须做到,第一,将蔡振华副主席所说的核心技术赠与国外乒乓球队,并向国外派遣一流的教练员;第二,允许国外顶尖选手长期同我国国手级运动员进行共同训练,乃至合练。如果做到以上两点,“培养外籍球员计划”就能真正起到效果,培养出来的队员将是真正的对手,将对我国选手产生巨大威胁,进而促进运动员水平的提高,如果“培养外籍球员计划”做不到以上两点,我们培养出来的外籍运动员将不是我国运动员的对手,世界乒坛的格局也无法改变,也不会使乒乓球运动发展得更好。

3.2 以学校为主线,建立运动员的成长机制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计划体制时期形成的“三级训练网络”为主,以市场化形式下的俱乐部培养为辅,以学校为阵地来培养运动员,只流于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培养模式已暴露出种种弊端,出现了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一面。在金牌逐渐被淡化的后奥运时代,建立以学校为主线,培养运动员的机制,才是切合我国实际的做法。

从教育部2010年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评估结果来看,我国有三百多所高校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各高校也投入了专项资金去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清华大学跳水队,东北师范大学男子篮球队等都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假如我们尝试着取消国家队,取消各级体工队及体校,将培养运动员的平台完全设置在学校里,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资金,同时也使学校体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3.3 打造乒超联赛的“NBA”

将我国目前的乒超联赛,打造成像“NBA”一样的知名联赛,一直是我国几代人的梦想。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打造乒超联赛的“NBA”并非易事。

3.3.1 转变经营思想

“NBA”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值得我们借鉴。“‘NBA’的经营者始终将‘NBA’联赛看成是一个商品进行营销,‘NBA’不论是从其‘比赛过程产品’的设计、生产,还是对产品的包装,都充分体现了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彻于营销过程的始终。”[4]乒超的管理团队,也应该把乒超作为一种商品,进行营销,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手段进行调节,彻底转变先前的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乒超的长远发展的经营思想。

3.3.2 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运营机制

“NBA”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NBA’总部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总裁办公室,下设10个部门,分别是行政管理部、内外联络部、大型活动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法律事务部、篮球运营部、球员培训部、保安部和球队服务部,其中内外联络部和大型活动部还分别包括6个和4个分部。除‘NBA’总部外,‘NBA’下设一个资产管理公司、一个娱乐公司、一个电视与传媒公司和女子NBA联盟,即WNBA。”[5]这种管理体制是西方公司典型的运作模式,即科学又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确保了NBA的正常运营,乒超联赛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模式,使我国乒超联赛早日走上正轨。

4 结束语

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处于鼎盛时期,应该结合国情从新审视国球的发展道路,应该淡化竞技成绩,重视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以学校为主线,建立运动员培养机制;勇于承担“国球”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责任,将“国球”的发展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主动探索经济高效、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使乒乓球世界化。

[1]张建伟.中国无敌乒乓球遇生存危机[EB/OL].http://sports.sohu.com/s2009/2009wttc/2009-05-06

[2]兰彤,刘丰德.“养狼计划”实施策略构想[J].体育学刊,2010,4:32 -35

[3]宾金生.从足球魅力谈竞技体育的商品效用性[J].体育科技,2006 ,3:6-8

[4]陈林祥.NBA成功运作的营销策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15 -18

[5]陈林祥.NBA成功运作的营销策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15 -18

[6]蔡玉昕.建立完善运动员机制,实现运动员可持续发展[EB/OL].http://www.tjtv.com.cn/system/2008/03/27/003044595.shtml,2008-03-26

[7]李乐,刘鹏.“举国体制”改良派[N].共产党员,2008(18)[8]黄玲.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再认识[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557

猜你喜欢
外籍球员联赛乒乓球
乒乓球悬浮术
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 05:57:58
跳舞的乒乓球
幼儿画刊(2020年4期)2020-05-16 02:53:26
一道高中联赛题的推广与变形
中等数学(2020年12期)2020-04-13 05:53:00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外籍球员如何把“世界”带入世界杯?
靠拢的乒乓球
幼儿画刊(2018年7期)2018-07-24 08:26:08
一道联赛题的推广
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题另解
中等数学(2018年12期)2018-02-16 07:48:42
CBA联赛外籍球员数据比较研究①
CBA联赛外籍球员的贡献效率值研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