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盟北京市委员会
随着首都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组织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这里所指的社会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并具有相同的公益性和不同程度的组织性、独立性、自治性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其他各级各类的民间组织。有人民团体、慈善机构、社区协会、运动俱乐部等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市有超过3万个社会组织,其中在册的近8000家,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福利慈善、生态环保、社区服务等领域,它们在帮助政府改善民生、协调矛盾、救急赈灾,它们也在帮助市民反映诉求、提供就业、扶危济困,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搭建起沟通服务平台,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大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通过“希望工程”直接为420万名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无偿的资助,修建了17000多所“希望小学”;嫣然天使基金会6年来对近9000名唇腭裂儿童进行了免费的医疗服务。他们这种持之以恒的慈善行为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群众的赞扬和肯定。但也有少部分公益组织运作上不透明、不规范,广受质疑,引发了慈善事业的信任危机。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随着首都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组织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要想实现首都科学发展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势在必行。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北京“十二五”规划也将“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列为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为此,应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和保障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结合首都实际,积极开展社会组织专项立法研究,适时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并根据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及时颁布社会组织指导性政策意见,弥补法规“真空”及缺失,逐步健全社会组织的政策法规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国家层面“三个条列”的修订和完善,实现社会组织建设和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深化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从政策法规上加快“政社分开”的改革步伐,除少部分特殊社会组织外,其他社会组织逐步与主管行政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进一步优化环境、转移职能,开展业务分类、地区分级,将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纳入“枢纽型”工作体系,并授权这些“枢纽型”社会组织承担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管理、提供服务,尝试推动“双重管理体制”的革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登记审批备案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服务类、公益类等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工作。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第三方独立运作的社会组织考核评估机制以及激励机制、退出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加强依法监管,多方监督。通过对社会组织的登记、审批、管理、监督等一系列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大力弘扬慈善美德,让公益成为社会风尚。加大对慈善、志愿者、义工等公益行为的宣传力度,弘扬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增强企业、市民的慈善意识、公益精神和参与自觉。加大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优化慈善机构的发展环境,加强慈善捐助等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全程监管和社会监督,提升公益类组织的社会公信度,让公益成为首都的社会风尚。台盟北京市委在长期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中,非常关心京台两地的慈善事业,了解到台湾的慈善组织——慈济基金会,他们用持之以恒的爱心奉献于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大志业”,成为影响全球的公益组织,他们的成功归结于独立的运行机制、公信力和台湾慈善风气,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社会组织职能的有效发挥。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建设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和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不仅要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项目,也可加大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优税待遇,在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出台相关规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符合产业导向的行业性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建设的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型社会组织。积极培育一批机制健全、公信力强、有广泛代表性或较强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口碑较好的公益服务项目和便民服务品牌。同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人才引进、社会保障、职称评定、职业规范等制度,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业务培训,加快推进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职能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