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雪后晴朗的早晨,他忽然毫无征兆地呕出一大滩鲜血,相依为命的母子俩顿时都呆住了。晓军望着床单上鲜红的血迹,喃喃地问:“妈妈,我是不是快死了?”
一年前的初冬,雪霁天晴的午后,晓军(化名)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每当下雪的时候,我总是会忍不住想起他,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开心、一起流泪的156天。
怀揣着“定时炸弹”的少年
2012年,六月底的某天,当晓军坐在轮椅上,被推入病房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在他的胸腔中有一枚“定时炸弹”——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破裂,破口长径达4厘米!
假性动脉瘤是指动脉血管壁破裂,血液溢出血管腔外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一个瘤样突出。由于血流不断冲击,血管壁破裂口进一步撕裂,病人随时可能因大量失血而死亡!
而随后的病情发展和检查结果,更让晓军的命运雪上加霜:开放性肺结核、弥漫性肺泡出血、心脏功能衰竭、Rh阴性血型(因中国人此血型十分罕见,配血相当困难,因此俗称“熊猫血”)……坏消息接踵而来,我们谁都无法相信,这难道是命运的捉弄?
晓军即将大学毕业,精彩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终于可以松口气,而这些本来唾手可得的小幸福,却在这随时都可能到来的厄运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夺走晓军的生命,手术又面临无比巨大的风险和重重困难。命悬一线之时,我们医务人员就仿佛紧绷在弦上的箭,多少个步步惊心的日日夜夜,多少次扣人心弦的多科会诊,只为那年轻的生命、纯净的双眼、80后少年少有的淡定与懂事,只为他那眼里写满的对生命的渴求!每次走到他的床前,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是一个精灵,能读懂我的眼睛,他知道我的每一句话的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我无法欺骗他。
他的母亲,那位单身母亲,总是躲在病房走廊的角落偷偷哭泣,而在他的面前却总是展露出最亲切的微笑,成为他最强大的支撑力量。
为什么要救我?
两次急诊手术挽救了晓军年轻的生命,却无法拆除他体内的“定时炸弹”,也没能保住他完整的肢体。术后第一天,在ICU带着气管插管的他冲我们做出“V”的手势,第二天却发现自己的双下肢再也不能动弹了。震惊、怀疑、悲哀、愤怒、回避……太多的情绪变化,多得让我们无法去体会!他痛哭着朝母亲喊:“你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
母亲除了哭泣,说不出一句话。她心里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一切只为能延长儿子的生命,哪怕只有几天、几个小时,她就很满足了。
ZL大夫去看晓军,他不说话,望着天花板一直流泪。ZL说:“你知道唐山大地震吗?你知道汶川大地震吗?那些掩埋在废墟里的生命,我们不遗余力地去救治,最后却很可能截瘫或被截肢。但是,如果换作是你,当你下一次再看到那些掩埋在废墟里的生命,你还会救他们吗?”
有什么东西,会比生命本身更重要?
晓军虽然没有直接回答ZL的问题,情绪却恢复到了连心理医生都感到惊讶的程度。他甚至还安慰母亲说:“等我好了,咱俩去开个小店,挺好的。”
我们脸上带着笑,心里却在流泪,真希望我们竭尽全力争取来的时间,能让这朵生命之花在最后的时光璀璨绽放!
四个月后他能自主排尿了!
四个月后,这个截瘫的男孩戴着很酷的头巾,坐着轮椅专程回到病房看我们,向我们展示他这几个月努力康复的成果——自己推着轮椅来到床边,很帅地双手一撑挪坐到床上,然后把腿摆到床上,甚至表演了下肢外展动作。他还颇为得意地告诉我们:“我都能下地走了!戴着支具,扶着助行器,能走好几十米哩!”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已经拔除了尿管,能够自主排尿了!我激动地拥抱着他,反复地说:“我太喜欢你了!太喜欢你了!”感动和欣喜的泪水淌洋在彼此眼眶。
他用行动告诉自己不要放弃,告诉母亲一定要怀揣希望,告诉我们医务人员什么叫信任与感恩。
不幸再次降临了
当我们都在为晓军的康复速度感到振奋和鼓舞的时候,命运却和大家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定时炸弹”终于点燃了最后的引线。一个雪后晴朗的早晨,起床的时候,他忽然毫无征兆地呕出一大滩鲜血,相依为命的母子俩顿时都呆住了。晓军望着床单上鲜红的血迹,喃喃地问:“妈妈,我是不是快死了?”
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当我和ZL赶到那栋老式三层小楼的病房时,他的身体都已经凉了。他蜷缩在被窝里,面孔像纸一般苍白,安静得像一个天使。我不敢看他,也不敢看他母亲的脸,泪水却夺眶而出……
他还在期待着多少奇迹?还在期盼着多少幸福时刻的到来?这些都随他的灵魂飘走了。
医学就是这么苍白无力。我们原以为自己能做很多很多,最后却发现自己做不到的更多。
不忘却,为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年,有很多人,用不同的方式传播着这个故事。有人与我们一起战斗,目睹了整个故事的始末;有人只看到故事的一个片段;也有人与我素昧平生,从旁人嘴里得知这个故事。有人在博客、报纸中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有作家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小说;也有医学生改编成舞台剧……
我没有读过那些小说,也没有看过那个舞台剧。但我知道作者的眼泪湿润了键盘,舞台剧中的医学生紧蹙着双眉,凝重了脚步。这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每个人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命,审视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