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由于身体欠佳,我提前休了年假,回到偏远的东北老家小住半月。说来惭愧,自从远嫁他乡,我每年回家的次数便只限于数得清的两三次。其实,并不是抽不出时间,只是源于一种惰性罢了。人有时候像一只庸懒的蚕,孕育自己的窝再温暖,一旦破茧而出,便忘记了家的存在。
母亲的身子尚且硬朗,我能回家她自然欢喜,每日不重样地为我调理一日三餐。上了年岁的她依然记得我的口味,并将我喜欢吃的每样菜做到极致。在母亲身边,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每个傍晚,我都习惯牵着母亲的手去村头散步。二十年了,家乡的变化很大,原先散落的几十户乡亲,如今大都住进了简装的平房。正值春季,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开满了花,五颜六色,煞是好看。村东头,一个占地面积足有三亩的养鸭场正在修建中。母亲告诉我,这是乡政府今年扶持的新项目,年底正式投入使用,目的是帮助村民发家致富。一条新铺好的柏油公路从村子中央穿过,与镇级公路连在一起,直抵县城。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大客车在这条路上行驶,给家乡人的出行带来方便。
晚饭后,随处可见出来散步的老人。因为村里的土地少,大多数青壮年男子都到外地打工去了,老人和妇女成了这块土地上的留守者。对于年长的老人,我大多叫不上姓名,有的甚至连称呼都忘了,母亲便逐一给我作介绍。老人们大都念旧,见到我自然亲近,有的甚至喊着我的乳名,莫名其妙地问些“今年几岁”“在哪儿读书”之类的话,我只是善意地笑。是啊,能将自己的影子定格在家乡人的记忆中,也是一件颇自豪的事。
最令我欢喜的是村委会门口的那棵老榆树还在。它依旧高大健硕,枝叶繁茂,把满树阴凉无私地洒落一地。儿时的这里,曾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天堂。女孩们习惯在树下写作业、跳皮筋,男孩们则调皮地去树上捉鸣蝉、掏鸟窝,欢乐的笑声好像还在耳边萦绕。
在村部我见到了儿时的玩伴阿娟,她现在是村里的妇联主任。阿娟的身材微胖,面容白皙,只是眼角堆满了细纹。见到我她异常高兴,当晚便让我留宿她家。暖和的炕头,温情的菜肴,热情的话语,我俩足足聊了半宿。那晚,我平生第一次品尝了家乡的米酒,并醉在故乡的陈年往事中……
半月过后,我身心康健地踏上了归途。车子离开村落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忽然被一种温暖的情愫填得满满的。原来,万水千山走过,方知家乡才是真正可以疗伤的地方。几十年来,无论我的日子苍凉或繁华,贫穷或富贵,失意或如意,家乡总是以一成不变的热情拥抱着我,并激励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