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3-12-04 13:30李海波李星洲陈娜杨蕾
科学与管理 2013年2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产学研区域

李海波 王 黔 李星洲 陈娜 杨蕾

(1.山东省科技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2.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3.山东省科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4.山东省建筑大学 山东济南 250101)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科技人才与平台建设是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相互融合的核心载体,产学研合作尤其是科技金融是实现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国际科技合作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渠道,综上所述就构成了区域科技发展对策的基本框架。

设计科学合理的科技发展对策,就要充分以政府政策、规划为指导,有效利用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不断优化创新资源扩散与集聚度。为了更好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1-2],本文在充分参阅黄河三角洲科技发展资料和调研基础上[3-9],从科技体制改革欲与发展政策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等六个方面深入分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政策环境建设对策

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1 建议建立黄河三角洲科技工作联合协调办公室。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统筹发挥好政府在科技规划、科技政策等方面的调控作用和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科技规划为指导,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黄河三角洲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崛起发展国家示范区域,山东省应该通过科技规划为纲领性指导,深入统筹协调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建议不断建立完善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项目综合协调与管理机制,促进各级政府不断加强统筹科技创新项目资源,优化科技经费结构,科学评价科技成果,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1.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依然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环节和关键目标。企业主体地位的建立,必须通过区域内政府的宏观引导与企业内生需求推动相结合的模式完成。首先政府通过科技规划与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计划项目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等方式,不断引导全社会力量汇集到企业这一技术创新主体中,推动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其次科技主管部门必须大力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将有利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1.3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创造良好的科技政策环境

在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建议以黄河三角洲科技成果评价为全省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的试点区域,聚焦于科技成果的工程技术产业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为全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借鉴。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同时要继续发展政策环境,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撑。黄河三角洲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加强政策的衔接和协调,将财税政策、贸易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人才政策协调使用并进一步创新,形成组合政策协同效用,同时加大对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让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区域外的企业都了解优惠政策。

2、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黄河三角洲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而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科技发展中将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偏低,以及各市县、各领域科技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特点,根据提出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人才建设应该以“选得准、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为贯穿整个引才工作的目标。将人才工作具体落实到市、县,加强人才的评价考核。把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作为重大项目立项、实施以及验收的重要考察内容和考核指标。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根据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来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并将科学道德、敬业精神纳入对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

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应着重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为首要任务。加强国家各部委引才计划和我省有关引才政策在黄河三角洲的实施,重点抓好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和山东省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等人才工程在黄河三角洲的落实,打造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高地。

加强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实施高层次产业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工程,实现人才资本优先积累。到2015年,黄河三角洲应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形成产业人才的密集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区和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区。设立区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实施“泰山学者-黄河三角洲开发特聘专家”建设工程,利用5年时间,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置一定规模的“泰山学者”岗位,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

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环境和发展前景充分结合,打好三张牌,留住人才。文化牌: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风朴实、热情大方、吃苦耐劳。生态牌: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将同时造就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有益于健康。发展牌: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增长区域,黄河三角洲地区全新的创新发展环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极富想象空间的发展前景。

3、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的新体制机制

在新环境和新形势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政产学研合作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对象,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并举,以政府及科技中介为纽带,依托新型政产学研合作组织载体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自身特征,建立黄河三角洲政产学研合作的新体制机制:

3.1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黄河三角洲政产学研合作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1)是构筑黄河三角洲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通过各市、县政产学研的合作和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内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信息资源和仪器设备资源实现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科研条件。(2)构筑黄河三角洲科技中介服务平台。通过整合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依托科技部创新驿站山东区域站点,构筑一个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区域共同体,促进区域内外要素的流动和优质资源的配置。(3)构筑区域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黄河三角洲应建立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区域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促进技术、资本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

3.2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黄河三角洲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模式

(1)充分发挥科技中介的作用,建立健全黄河三角洲主要产业的行业技术协会组织,使其成为沟通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桥梁。(2)成立黄河三角洲科学和技术综合研究院。依托山东科学院、医科院和农科院等省内主要科研院所,结合黄河三角洲区域内高校院所教学、科研和学科进行整体规划,重点对接黄河三角洲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发展需求。(3)鼓励支持企业与大学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孵化器等产学研合作载体,可在共建新型大学、科研院所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3.3 集成区域科技创新力量,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产业技术联盟工作

一般来说,产业技术联盟的参与者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中介组织,但是其组织核心主体是企业。黄河三角洲区域作为新兴发展区域,通过建立区域层面的产业技术联盟能够极大地发挥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上的潜力,为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建设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的对策

构建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平台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黄河三角洲区域内涉及滨州市、东营市及其他各市、县,因此建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平台,应是开放式的平台,平台建设应跨地区进行。

4.1 依托现有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区域内外科技创新力量。充分发挥本区域、全省、乃至全国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依托已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实验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等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力量,综合各方面优势资源,通过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优化平台结构及布局,实现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的有效集成,发挥其规模效应,最大限度激发现有科技创新资源,为黄河三角洲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力量。

4.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国家及区域层面的多方统筹协调。黄河三角洲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跨地区的平台建设,建设投资量大、运行成本高,需要各地区各级政府发挥其引导与带动作用。在充分发挥各地区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多方协作力量的同时,争取获得更多的省级、国家级平台建设项目支持。例如目前中科院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工作站,科技部在滨洲设立的农业科技基地等。

4.3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打造大平台,发挥企业集群效用。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已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在建设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中,要优先针对本区域内的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优先集聚各种创新要素,全力造黄河三角洲产业行业的科技创新大平台。例如黄河三角洲原材料和基础产业发展基础稳固,化工、纺织、造纸、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应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的方式,集中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链条效用,并整合与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5、科技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对策

科技投融资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特殊形式,它使科学技术、金融投资与企业市场之间“耦合”更加紧密并持续地联系在一起。科技只有和金融形成网络节点嵌入式状态,才能真正跳跃企业创新创业的“死谷与陷阱”。根据黄河三角洲科技发展现状,结合黄河三角洲科技发展规划,应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资本市场融资为核心,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制。

5.1 激发企业主体认知,推动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黄河三角洲区域内企业众多,企业要逐步建立起技术进步、技术需求的压力机制和自我激励机制,促使自己成为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主体和科技项目的开发、转化主体。同时政府要优化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政策环境,包括制定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

5.2 进行风险投融资试点,探索建立新型科技金融机构。黄河三角洲区域由于存在着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时要结合当地实际,稳妥推进。风险投融资作为一种创新性金融工具,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黄河三角洲科技投融资新机制,需要高度重视对风险投资产业的培育,可由财政拨付启动资金,政府通过出台扶持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同大中型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成具有规模效应的风险投资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

5.3 培育发展科技投融资中介机构,建设专业投融资体系。建立和完善黄河三角洲科技投融资体系,首先应当培育发展科技投融资中介机构,为区域内企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提供全面、科学、可靠的服务。同时鼓励各类投融资中介机构进入大学、科技园、孵化园,与入园的其他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6、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对策

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可以解决企业创业中科研经费不足、科研设备落后、技术难题攻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重大课题的合作研究,还可以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强大支撑。目前黄河三角洲在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吸引技术与资金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的技术引进、资金融通等功能。

6.1 积极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法规体系。一方面,要积极落实国家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相关政策,发展黄河三角洲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结合黄河三角洲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发展实际需求,制定一系列鼓励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区域内各国际科技合作主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同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针对黄河三角洲国际科技合作需求、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领域和重点国别、政策需求等进行系统研究,为黄河三角洲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决策。

6.2 加大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投入体系。加大政府财政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投入力度,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各种方式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经费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踊跃投入的多元化的对外科技合作投入体系,为黄河三角洲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发展提供充沛资金的保障。另外,积极鼓励和支持区域内企业、科研机构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国际资金的投入,参与国际组织和其它国家设立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研究,有效利用国外各类科技合作资金。

6.3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形成跨地区、跨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根据本部门和本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需求及特点,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通过设立各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或计划,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投入,鼓励区域内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1]http://www.gov.cn/gzdt/att/att/site1/20091223/00123f3eabca0c9bf64b01.pdf.

[2]http://www.hhsjz.gov.cn/ 黄河三角洲网站.

[3]《东营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东科字[2011]83号).

[4]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1.9.10.

[5]乐陵市科技工作汇报.

[6]科技人才情况汇报寿光市科技局.

[7]滨州市科技工作情况 2012.6.13.

[8]《滨州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滨科政字[2011]1号.

[9]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黄蓝经济区融合发展规划(2010-2020).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产学研区域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区域发展篇
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氮的差异研究
生态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