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高校就业指导组织重构的新视角

2013-12-04 11:14:59
成人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模块化就业指导模块

李 燕

(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杭州310014)

近年来,面对社会变迁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各高校要应对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模块化理论,探讨高校就业指导组织重构的动因及其模块化的主要内容,从组织结构上保障就业指导的有效进行。

一、模块化理论概述

模块化理论是当今理论界和实践界广泛关注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青木昌彦教授认为,所谓的模块化(modularity)是指自律性的子系统(模块),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1]模块化组织则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间则通过设计规则而紧密相连。组织在模块化的过程中通过重建组织结构、创新组织边界,带来组织的价值创新。因此,模块化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带来很多新的理念。

较之传统的组织模式,模块化组织具有以下优点:

组织结构扁平化:模块化是一个将系统进行模块分解和整合的动态过程,各模块间由一个或数个标准界面相互连接,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系统模块化的实现是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对系统各模块实施分权管理的过程,它将传统的金字塔状组织形式“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组织边界模糊化:一个复杂组织系统中的各模块是靠一个或数个标准界面相互连接的,每个界面都详细规定了各模块相互之间的位置安排、联系及信息交流等。组织边界的模糊化即组织界面的柔性化和可变性,成为衡量组织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组织边界的柔性化使得模块化管理网络可以利用多样灵活的动态契约实现各种组合和协调,通过分包和战略联盟等多种合作方式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

组织任务归核化: 要实现组织边界模糊化,就必须确立自身核心业务,通过多次的模块化运作对组织内外部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实现核心业务归集化,同时将自身不擅长的非核心的职能模块“外包”给其他专业组织处理。实现组织任务归核化,不仅能将组织的战略资源聚焦于其核心业务,提高组织创新能力,且对顾客的需求反应也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弹性。

二、高校就业指导组织模块化的动因和条件

目前,中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还是一个集中管理、以隶属为导向的相对封闭的系统,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个性化自主意识的日益增强,很多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还在继续沿用由学生工作处或部牵头负责的“直线职能型”组织模式,这种自上而下、职能交叉、多头指挥的直线型组织体制极易造成就业信息在组织间的传递不畅,以及缺乏对具有较强自主意识的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的主动关注等问题,对此,对高校就业指导进行组织模块化重构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通过对就业指导组织模块化,增强就业指导对社会、个人需求反应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真正将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渗透到就业指导的各个环节。其次,可以增进组织效率和专业化发展。在归核化的战略主导下,就业指导部门用自己的强项部分与其他部门的强项合作,以纵向外包和横向合并来综合利用内、外部的专业化功能,弱化现存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方式,实现服务的专业化,提高服务效率。最后,可以优化目前的就业指导组织管理模式。通过组织系统模块化可以减少目前就业指导组织系统的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对系统各模块实施分权管理,逐步构建组织具有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

并非所有的组织系统都可以进行模块化分解和整合,高校就业指导系统利用模块化理论可以进行实践的条件包括:

1.高校就业指导是一个复杂可分性系统

就业指导系统的复杂性是对其进行模块化分解的前提和充分条件。就业指导的复杂性能使分解后的子模块形成一定的运行规模,而分割成块的子系统对整体系统发挥作用时,其规模化程度也决定了其内部创新和运行过程中的效率,如果规模化程度过低就失去了系统模块化分解的意义。此外,就业指导系统的可分性则是可将其模块化的必要条件。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系统已初步形成了就业教育、就业信息、就业管理和各专业学院的就业指导等四个子系统。对现存的就业指导系统的模块化意味着对其进行重新分解和组合,并且在集成的过程中不会失去原有的功能。

2.高校就业指导具有共享的系统性知识信息

根据模块化理论,高校就业指导就是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职业定向,对学生形成子模块集成后的供给(技巧和素养)过程,而实现系统集成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内咨询、教育、培训、支持等模块间的接口、系统平台等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共享的系统性知识信息使各个子模块能够联通、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更大的系统。而模块间边界的可渗透性,各模块业务的可归集性,以及各模块可联合控制和具有共同的目标,也为高校就业指导具有共享的系统性知识信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高校就业指导具有网络动态自组织性

就业指导网络组织是由就业指导各参与主体运用各种资源开展就业活动而构成的动态组织,其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各参与子模块设计规则的动态性;二是就业指导对象的动态性;三是子模块间协调的互动性。因而,高校就业指导系统具有网络动态性。同时,高校就业指导又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其自组织性表现为在模块化分工条件下,构成网络状指导链的各子模块具有半自律、自适应及自我调节功能,在统一界面标准下可以相对独立的运作,其特征就是由半自治组织构成,具备扁平分权的结构,非纵向的交流以及共享的系统性知识信息。[3]

就业指导模块化就是通过其系统内部互相联系的协调和自组织的过程,以达到满足组织柔性和非平衡性的一种新型组织范式。

三、高校就业指导组织模块化重构的主要内容

就业指导的模块化设计是实现高校就业指导组织重构的关键。模块化的设计规则一般分为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前者由主导模块(就业指导中心)制定并主导着整个系统的运行,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起着协调的作用,其他模块只有在显性规则下才能独立运作;后者则由各子模块内部自行决定,规定模块内活动内容、流程、资源、管理模式以及提供和接受外部服务等内容,利于加速模块的创新速度及对外部的不确定信息迅速做出内部反应。本文主要讨论高校就业指导组织模块化过程中的显性设计思路。[4]

1.就业指导组织结构模块化

高校就业指导组织结构模块化就是通过对现存就业指导结构的分化与整合,实现就业指导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一般包含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如下图所示):

纵向结构的模块化,即管理机构的模块化。从层级上看,现在的就业管理体系是一个上小下大的三层直线职能模式,具有较强的行政功能。对高校就业指导系统纵向结构的模块化操作,就是要减少管理层级,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扁平的就业指导组织结构,既增加就业指导中心的管理幅度,弱化学工部、校团委、党委等机构对就业指导中心的管理职能,通过将就业指导中心直接管理就业指导服务来解决工作分配的传递环节,逐步形成指导操作层(数据采集层)、中心监控层(数据分析层)、校级决策层(综合利用层),最终实现组织的快速反应和弹性。

横向结构模块化,即组织部门职能化。根据模块归核化原则,就业指导中心按具体服务内容可进一步划分为就业咨询、就业教育、职业能力测试与培训以及支持服务四个子模块,各子模块依靠相对独立的运转来维持组织结构的系统性和协作性。具体划分如下:就业咨询模块,包括职业咨询和心理咨询两大部分,主要针对学生个人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教育模块,通过授课、讲座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宣讲行业知识与培训技能,实现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测试与培训模块,通过团队辅导、职业能力测评、行业训练、情景模拟指导以及职前培训等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支持服务模块,是指帮助学生就业的各种非学术性活动,包括:信息收集与发布、毕业生档案材料管理、建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信息库、组织招聘活动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四个子模块的划分,不仅实现了对就业指导资源的整合和归核,同时也真正实现了就业指导的“一站式”服务。

2.就业指导组织流程模块化

就业指导组织流程的模块化就是将原有就业指导组织流程分解为若干流程模块并重新组合一些相关流程,形成就业指导组织流程的模块化布局。就业指导流程的模块化是组织模块化的核心,其结果有两个:组织内部经营模块的集聚和追随模块的集聚及其核心地位的形成。[5]

高校就业指导事务可分解为咨询、教育、测试与培训、支持服务4 个基本活动单元,各单元内部又是由很多的流程模块组成并按照显性的规则展开一段独立的流程。从就业信息的运转阶段来看,咨询、测试体现为信息的收集,支持服务体现为资源信息的互通和集成,教育、培训、支持服务体现为信息的增值利用,三者构成了信息收集—互通集成—增值利用的信息流。从就业指导的连接方向来看,咨询、测试体现为学生服务的主动性,教育、培训则体现为教师的主动性,支持服务体现为指导机构与指导对象的交互联系,三者共同构成了就业指导事务的工作流程:受理服务—主动服务—服务信息的集成与反馈。

高校就业指导组织流程的模块化要求对高校就业指导组织经营模块和职能模块的赋权以及分权,从而保证每个模块经营与决策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在指导操作层面,咨询、教育、测试与培训、支持服务4 个基本活动单元各司其职,不仅利于各单元在更小的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运用权力制定决策,而且更大限度地激励着组织的创新。咨询、教育、测试与培训、支持服务4 个活动单元连同校级决策层通过中心监控层进行数据交互,并将各自处理结果反馈到中心监控层,确保了整个组织的协调和整体性。

3.建构以评价、反馈为杠杆的就业信息系统

高校就业指导组织的模块化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因此,各项就业指导事务均应统一构建在以评价和反馈为杠杆的就业信息系统之中,使就业信息化的应用形成整体。

建立多维度的评价反馈系统。该部分主要针对就业指导群体的可量化指标评价。首先,对评价对象的硬件指标评价。根据多形式的评价方案对就业指导信息平台的硬件指标进行评价,如教师评价、职业测试系统评价等等,并将以上所得数据作为评价对象的原始数据直接录入微机中的评价基础数据库中。其次,是对照评价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基础数据库的支持下,系统对多个评价对象进行分析、比较、成图,为评价对象日后的改进与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建立全时程的跟踪反馈系统。该部分针对就业指导对象的教育成效进行模糊评判。在网络评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就业指导成效度的测定评判模型,并赋予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统计分析软件所收集的原始评价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并对评价的信度进行检验,得出模糊因素的量化评价值,得出评价反馈意见。[6]

建立个性化的测试评价系统。该部分针对就业指导对象个体进行量化评价。首先,建立心理测量系统。利用系列心理测量量表来测量一个人的潜能和个性特点,使大学生客观认识自身的人格特质,为之后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决策辅导作用。其次,建立个性化评价中心平台。在心理测量基础上,通过创造系列逼真的模拟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配合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结构化面试等视频材料,将指导对象纳入相应环境系统中,使其完成系统环境下对应的各种工作并对此做出相应评价。

[1]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化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 余晓泓.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创意产业集群组织模式和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8):51.

[3] Hermann Haken.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A Macroscopic Approach to Complex System[M].Springer-Verlag,1988,(11).

[4] 胡晓鹏.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进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4,(9):6-7.

[5] 郝斌,任浩.Anne-Marie GUERIN.组织模块化设计: 基本原理与理论架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82.

[6] 陈静,柯玲.“立体多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导刊,2011,(9):35-36.

猜你喜欢
模块化就业指导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模块化住宅
现代装饰(2020年5期)2020-05-30 13:01:56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中国核电(2017年2期)2017-08-11 08:00:56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流程工业(2017年4期)2017-06-21 06:29:50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