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培育中的情境功能与创设原则刍议

2013-12-04 10:40:20冯学东
成人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培育建构学习者

冯学东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0102)

情境体验培训模式,以职业能力的有效培育为目标,以情境体验为实现路径和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并调动学习者经验、背景、知识等既有资源储备,日益受到企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的关注和重视。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渊源

(一)基本概念

1.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作为人类投身实践的支撑和依托,其内涵随工作任务的变化而演变。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集中反映在不同的职业教育理念支配下的课程形态中。如MES课程理念下的职业能力关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细致分解的操作技能;CBE课程理念下的职业能力侧重的是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外显性、操作性、结果性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理念下的职业能力强调的是复杂、多变任务情境下内隐的、深层的、过程性的、结构化的任务情境挑战下的应对能力。职业能力需要基于一定的实践情境才能得以应用和验证。能力无法脱离情境孤立存在,只有将职业能力放置在具体的职业活动情境下,才能对其有效性做出测定和评价。

2.情境体验。情境指的是情景、境地,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是能够引起人心智和行为变化的外部自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环境要素的统称。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个体心智思考和行动反应的具体环境,便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情境。个体无法脱离情境存在;缺失了个体参与的情境,亦会缺失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个体通过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把握,并在具体情境挑战的激发下,调用自身能力,从心智、情感和行动上,形成对外部情境的有效应对。这一过程,既是能力形成、应用、发展与验证的过程,亦是个体知识学习、能力成长和能动性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境可以为个体认知和能力发展提供有效激发和推动,创造能力培育的条件和可能,做出能力应用绩效的回馈和验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情境体验是能力习得与应用的有效路径。

(二)理论渊源

职业教育领域的情境体验学习理念由来已久,在欧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学徒制;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子承父业、口传心授式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职业活动的实践情境进行能力的培育。早期的学徒制,随着职业活动实践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快速变化,尽管已经陷入崩溃,但其与情境紧密结合的理念却未消亡。20世纪早期在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杜威通过对情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情境能够促进知识的建构和经验的生成,进而实现能力的有效习得与培育。在他看来,学习来自于经验,而经验需要借助情境方能生成。教育就是经验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知识时代背景下,信息数量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信息获取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便利,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高阶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便成为实践活动最为迫切的内在需要。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具体包括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具有建构性、情境化的特征。基于问题的学习、认知学徒制、基于项目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和开放学习环境等为当代学习模式,其显著特征都以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可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情境体验为实现路径和方法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实践验证,在社会实践活动日趋复杂和动荡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充分激发个体在能力培养和实践应用中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应对实践活动中不断涌现的劣构问题和复杂挑战。

二、情境的功能

情境作为情境体验模式的核心要素,其功能通常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

(一)对话交流的平台

完整的知识包括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三个层面的认识和了解。人生于天地之间,居于众生之中,需要认识外在的客观世界,了解众生百相,认识并突破自我。在客观世界的激发下,我们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实践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社会人际交往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参照下,我们寻求并验证个体在社会和组织中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形成了社会的、道德的、协作的理念、规范和价值观,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向和目标,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和组织之中,以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对话中,我们不断调整自我认知,通过自我的心智思考和行动反思,与自己进行对话和交流,以培育和发展更丰富、更深刻、更具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全新自我,实现更全面、更具个性的自我发展。

脱离具体情境的学习,往往是抽象、枯燥、低效和意义缺失的学习。搭建对话交流的情境平台,对激发和深化人类的学习对话意义重大。在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联系最紧密的职业教育领域,职业能力的培育与应用更离不开具体情境的支持和辅助。基于情境,与客观的事物、主观的人和具有主体意识的自我进行对话,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

(二)意义建构的平台

机械而意义缺失的学习,将人看作被动接收的容器,忽视甚至无视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意识,其结果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习。寻求意义的建构,引导学习者在技能学习和能力培育过程中体现学习者的自主意识,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热情和兴趣。人是具有感性体验同时又能够理性思考的社会性动物,对意义的寻求和建构是人生的本原追求。基于实践活动的现实需求和问题挑战,进行情境的创设,为职业能力建构提供依托和支撑,对人类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行动意义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基于实践活动现实挑战,创设能力培育的学习情境;基于能力的发挥和应用,构建能力应用的实践情境,有助于彰显学习与实践的意义,促进职业能力的生成和发展。

当代学习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倡导有意义的学习,进行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意义探求与建构,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又有助于学习者将建构的知识和能力与其“实用性达成一致”,进而促进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能力要素构成的职业能力向实践应用进行迁移和转化。由此可见,借助情境,有助于实现学习意义的建构和探寻。

(三)能力整合的平台

能力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情境(情境族),以内化的方式调动已被整合的一整套资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能力是在个体身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于个体之中,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的一种潜能。能力习得过程中,可以通过分解和解构实现;能力应用需要基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潜在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特定情境的激发下,才能得以实现。要实现能力在特定情境状态下的有效调用,需要创设能力应用的情境,创造能力应用的机会和条件,这样才能通过能力的应用,获得体验和反思,实现能力的沉淀和掌握。能力培育过程中,如果能够提供这样的情境,为能力发展提供应用的机会,创造能力运用的条件,可以积累并丰富能力应用的经验,获得能力应用的行动反思,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能力是在应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能力培育过程中,创设蕴含职业能力应用的情境,提供能力应用的机会和经验,可以促进真实活动情境下能力的调用,实现能力培育回归实践的宗旨和目标。

(四)评价验证的平台

现代课程理论奠基者泰勒将评估列为课程与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之一,认为评估本质上是判断教育目标是否达成的手段和工具,是判断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改变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必要环节。基于职业能力的情境体验模式,其绩效表现的评价和教育目标的评估,与传统灌输性模式相比,更具隐形性特点,更难测定和衡量。这种情形下,充分发挥情境的评价评估功能,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放置在内嵌的情境之中进行评价和评估,一方面可有效避免评价评估陷入虚空的倾向;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情境对能力的激发和检验作用,实现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

能力依托情境存在,能力基于情境形成和发展,能力在情境激发下展现。能力与情境的内在联系,为能力在情境中的评价验证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条件。能力在情境中形成和发展,在情境中得以验证和评估。情境的验证和评估功能,是能力培育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有效验证。

(五)迁移转化的平台

职业教育领域,职业能力培育依赖的情境通常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传统的高度抽象的理论情境。这一类情境从实践情境中抽象而来,适合知识的学习,适合心智思维的训练和提升,但因其远离工作实践现实,过度抽象,难以与学习者熟悉的生活世界建立有效联系,无法有效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阻碍了学习者学习意义的建构,故而饱受诟病,实践中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二是高度真实的实践情境。职业教育在反思传统情境构建的基础上,越来越认识到抽象情境的制约和羁绊,主张能力培育回归实践现实,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下进行能力的构建和培育。然而,高度真实的实践情境,对职业教育而言,一方面构建成本高,在情境构建方面存在困难;另一方面真实情境往往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存在任务目标达成的现实压力,难以与能力培育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效整合,无法保证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说,高度真实的实践情境,并不适合职业教育内在的能力培育目标要求。职业教育实践中,理论情境和实践情境是两种相对极端的情境类型,构建简约可控、适合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学习情境,便成为职业能力培育的理想选择。职业能力导向的情境体验培训模式,其所构建的情境,便是处于理论情境和实践情境之间的过渡区域,融合了理论情境简约概括、方便可控的优势和实践情境真实可靠、动态变化的特点,因而更适合能力的学习与发展。

无法有效迁移的能力是虚能力。学习情境下形成并发展的职业能力,只有迁移、应用到真实的实践情境中,才能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才能对其意义和价值做出证明。因此,构建的学习情境需要具备适合能力迁移的特点,能够促进能力向实践应用领域的迁移、转化。由此,迁移转化便成为情境应该具备的作用和功能。

三、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情境的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进行情境创设时,应该遵循五个基本原则:

(一)与职业活动实践需求相契合

这是情境现实性原则的内在要求。能力基于情境形成和发展,能力培育的目标旨在解决实践现实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创设情境时,必须深入挖掘职业活动实践的现实需求。针对实践的现实需求,进行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确保创设的情境源于实践,能够真实反映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确保情境中能力形成的现实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从根本上保证能力对实践的作用和影响。贴近职业活动实践,深入挖掘职业工作的特点、规律,深刻认识实践工作的现实挑战,构建实践专家、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三者协作配合的职业活动分析团队,对职业活动进行长期不懈的跟踪和分析,可以为能力培育的意义建构奠定坚实基础,是体现情境现实性原则的有效路径。

(二)与学习者的既有认知相契合

这体现了情境针对性原则的要求。学习者需要基于自己已知的领域展开学习。脱离学习者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的情境,会加大学习者的理解难度,造成学习者适应的困难和失衡,影响其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基于学习者的背景、经验和兴趣进行情境的创设,既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又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可靠的“先行组织者”资源支持。因此,基于学习者背景、经验、学习和心理特点进行情境创设,体现了情境的针对性原则要求。

(三)与能力建构内在要求相契合

这反映了情境对能力培育促进性原则的要求。能力建构既是个体的行为,也是其社会交往的成果。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能力是在群体交往过程中获得其意义和价值的,能力培育的过程也是个体与他人相互协作、相互建构、相互妥协的过程。内嵌了能力的情境,只有真实有效地体现能力建构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对能力建构发挥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职业能力培育时,需要注重情境对能力建构的作用,确保情境的创设充分反映能力建构的内在要求,这样才能实现情境对能力培育的促进和深化。

(四)浓缩高效,易于还原与复制

这是情境的效益性原则体现。能力培育的情境应该体现浓缩高效的特点。所谓浓缩,指的是情境对实践现实的简约概括反映;所谓高效,指的是情境对能力培育的促进和提升功效。能力培育的情境是基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简约可控情境,是适合能力培育的学习情境。其有别于真实的实践情境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可还原性和可复制性。无法还原和复制的情境,自然无法为职业教育规模化、效率化的培育提供保障和支撑;难以还原和复制的情境,自然会加大情境创设的成本和难度,致使能力培育无法持续、反复进行。由此,浓缩高效,易于还原和复制,便成为情境创设的效益性原则要求。

(五)实用实效,有利迁移和转化

这是情境的实用性原则要求,体现了情境现实性原则的实践回归。情境创设源于实践,最终还需要回归实践,在实践应用中得到效果的验证和价值的实现。为此,进行情境创设时,既要考虑到情境对能力培育的促进作用,又要充分关注情境对现实挑战的真切反映。职业能力必须具备实用实效的特点,才能在现实情境激发下,得以灵活调用,才能实现能力培育到能力应用的迁移和转化。无法迁移的能力是虚幻、无用的能力,无法转化的能力是死板、僵化的假能力。因此,创设的情境需要反映现实需求,能够促进能力向实践情境迁移和转化,这体现了情境实用性原则的要求。

[1]林祝君,冯学东.职业技能导向的情境体验培训模式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3]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业论坛,2005,(12 下).

[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50.

[5]黄利红.情境,虚拟情境与教学设计[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9.

猜你喜欢
培育建构学习者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建构游戏玩不够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