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双喜,刘如迪,李德龙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中国城镇人口约达6.9亿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小城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山东省农村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由于历史等原因使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建设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小城镇道路基础设施普遍不足,交通布局不合理,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目前,山东省通过大力实施蓝黄两区国家战略,加快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黄三角城镇发展区、鲁南城镇带一体化进程,形成“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镇空间布局,这将为山东省的小城镇交通发展带来一个崭新的春天。[1]
本文以山东省平原县交通规划为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说明改进城镇交通规划的必要性,以此分析小城镇交通规划的不足,提出对小城镇交通规划的建议。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可以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对小城镇交通现状满意度进行评价。
以山东省平原县的交通现状为例,调查对象为城镇居民,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将涉及小城镇交通问题的有关评价指标制作成调查问卷,然后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问卷随机发放给被调查人员,让其独立完成调查问卷,并对每份问卷进行有效性审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8份,有效率为94%。被调查的对象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年龄阶段。
问卷设计成李克特量表的格式,制定的交通问题评价指标由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安全意识、道路规划情况、交通车辆构成复杂程度4个指标构成,其权重均为0.25,权重集为
W4={0.25,0.25,0.25,0.25}.
各指标的测量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法,确定评语等级论域,即建立评价集E为
E={很好,较好,不太好,不好},
式中 很好、较好、不太好、不好分别代表上述具体交通问题评价指标对小城镇交通发展起到明显促进作用、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没有起到作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由调查数据得:有11%的居民认为很好;12%的居民认为较好;20%的居民认为不太好;57%的居民选择不好。由此得出道路规划情况隶属度的单因素评价集为
R1=(0.09,0.22,0.12,0.57),
同样可得居民安全意识、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车辆构成复杂程度的单因素评价集分别为
R2=(0.10,0.41,0.37,0.12),
R3= (0.09, 0.27, 0.40,0.24),
R4=(0.19, 0.26, 0.44, 0.11).
各因素隶属度的评价集组成隶属度模糊矩阵R表示为
则城镇居民对城镇交通状况的综合评价集S为
S=W4×R=(0.117 5, 0.290 0, 0.332 5, 0.260 0 ).
(1)
由式(1)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安全意识、道路规划情况、交通车辆构成复杂程度对小城镇交通的影响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17 5,0.290 0,0.332 5,0.260 0。按最大隶属原则,道路规划情况所占比例最大,为0.332 5,所以交通规划布局的好坏对小城镇的交通影响最突出。
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化道路上的一种过渡载体,一般来讲,用地规模小,混合度较高。以山东省平原县为例,在城镇内部的出行中,步行、自行车、摩托车的出行比例占90%以上,公共交通所占比例较低,而且出行距离较长时才有优势[2]。
城镇居民根据自己特定的出行需求情况来选择交通出行方式。当出行距离分别<3 km、<5 km、<8 km、<300 km、<500 km时,分别选择步行、骑自行车、骑摩托车、乘公共汽车、乘轿车等出行方式。
1)步行。城镇居民出行普遍选择的出行方式。优点是路线自我选择,活动比较自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适合短距离出行。缺点是受天气影响大。
2)自行车。我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产量和拥有量都占世界首位。自行车在山东省的城镇中非常普及。其优点是价格便宜,机动灵活且易存放,适合小城镇的道路行驶,是无污染的“绿色出行”方式。缺点是不易长距离行驶,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3)摩托车。摩托车在山东省的产量、保有量一直很高,在山东省以平原为主的地形更有利于其发展。优点是出行速度快,机动、灵活,价格适中,城镇居民买得起。缺点是续驶能力差,不适宜弱势人群。
4)公共交通。是目前大力提倡的出行方式。优点是比较安全,出行费用低。缺点是线路固定,不能够实现点到点乘车,等车、乘车时间相对较长。在小城镇中,公共交通一般作为中远距离出行,例如城镇到乡村的城乡公交等。
5)私家车。小城镇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将对出行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优点是舒适性、自主性好,距离长时节省时间。缺点是成本较高,易造成交通拥堵,污染环境[3]。
山东省城镇大多是过境公路穿城的布局,仅仅有一条或两条主干路,这种布局在特定时期对城镇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其弊端和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
小城镇道路规划不合理的布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人们生活与小城镇总体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山东省城镇发展规划中,城镇间的交通规划研究比较滞后,城镇规划中没有详细的交通发展规划,交通规划没有针对小城镇的交通作深入透彻的分析。
1)道路密度较高,但干支结构不合理。由于小城镇没有系统的交通规划,道路布局不够合理,小城镇道路大多是自然形成的,以致道路缺乏系统性,功能不分、性质不清,造成道路开辟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使机动车难以通行。
2)路况较差,不能适应城镇化的发展。近年来,山东省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增大,但是仍与小城镇的发展不和谐,交通基础设施不健全,日常管理相对滞后,造成小城镇交通的发展跟不上小城镇的发展。
3)道路资源被严重侵占。由于山东省的众多小城镇至今还有赶集、赶会的传统,导致道路被马路摊贩侵占以及被商店、市场侵占,阻碍了车辆通行,减低交通效率。
4)公共交通占的比例偏低。小城镇的公交系统建设不完善,山东省平原县县城的公交线路只有3条,而且公交线路经常变动,主要是农村通往汽车站、火车站的线路,覆盖面小、直达性差、公交场站设施缺乏。每逢上下班及节假日时间,平安大街、10#路、青年路等主干道上大量的自行车和摩托车,造成公交车到站停车困难,运行时间增长。小城镇交通的拥挤,使交通管理难度增大,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及日常生活。
5)场站规划不合理。平原县原有客运站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需求,虽然在西外环新建了客运站,但新客运站距离火车站的距离有几km,由于公交线路经常变化,加上乘坐出租车费用的增加,旅客从火车站换乘汽车难的问题慢慢凸显出来。
1)山东省十七地市根据自身的特点编制完整的交通规划。
2)山东省综合各市的情况制定长期的城镇交通发展目标规划。
3)省市相关部门要启动专项资金投入到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
1)完善公交站牌设施。小城镇的公交站牌通常比较简陋,没有避雨等设备,应予以完善。
2)完善城镇整个路网的结构。根据城镇的布局规划路网,选择更适合城镇发展的结构,例如网状、辐射状。
3)搞好城乡路网建设和衔接,同时把过界国道、省道的建设作为城镇交通规划的一部分。
4)停车场建设。受资金限制和规划的不足,目前城镇的停车场严重不足[4],应增设停车场地。
本系统通过独特的视角提醒人们关注日常居室环境,避免室内污染对身体健康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害。采用方便、简单的设计实现室内环境数据的采集和呈现,并通过共享到云服务器为环境大数据分析提供依据。同时也考虑后期维护上比较容易,成本低、效率高。
启动城乡客运、城乡公交一体化系统,方便居民购物、上学、健身、就医等日常生活。
1)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布局。通过实地调查选择城镇居民出行常去的超市、学校、医院等地,附近设立公交站点。
2)为便于早上乡下学生、工人到城镇上学上班,可适当提前第一班公交车的发车时间。
3)天气和节假日等特殊情况对城镇公交车的载客量影响较大,要求司机实时汇报载客量,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车辆数目[5]。
为避免出现大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现象,必须实施“公交优先”的战略思想,提倡绿色出行,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认可。
1)降低城镇公交的价格,以增加居民的使用率。并拨专款维持其正常运转。
2)为方便上学、上班等经常乘坐公交车的人,应该实行年卡、季卡、月卡等优惠活动。
3)大力宣传公共交通的地位,使城镇居民充分认识公共交通的好处。
小城镇交通直接影响小城镇的生存和发展,是小城镇生机活力的体现。因此,应该将城镇交通系统规划纳入到城镇总体规划,使交通资源充分利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小城镇交通建设规划,把作为城镇骨架的道路系统、作为血脉的交通联系成统一的整体。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使小城镇交通发展有效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将对整个山东省交通运输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尚云东,袁超.我国县城交通特征浅析[J].交通标准化,2006(3):19-25.
[2]关中美,王韶辉.小城镇交通特性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1):16-21.
[3]王宝静.浅议小城镇交通特点[J].民营科技,2008(1):27-33.
[4]罗建.我国城镇公共交通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6.
[5]宋彤.城市化进程下的城镇公共交通规划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