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地区泥页岩岩相特征及测井分析技术

2013-12-03 10:30:38王敏朱家俊余光华郝运轻关丽李英英
测井技术 2013年4期
关键词:纹层岩相层状

王敏,朱家俊,余光华,郝运轻,关丽,李英英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 东营257000)

0 引 言

作为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岩相指在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它可以反映特定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1]。以往认识中特定层序下的泥页岩一般变化比较小,因此对岩相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砂岩和碳酸盐岩,而对泥页岩的岩相研究相对较少[2]。近年来,随着对泥页岩油气勘探和开发重视程度的提高[3],寻找具有良好可压性油气富集带成为泥页岩油气勘探的目标,而这2个因素都与岩相息息相关,因此地质学家将目光开始聚焦于泥页岩岩相研究。

岩相决定生烃源岩的类型,不同岩相其储集空间、脆性矿物含量、含油性等参数也存在较大差异,且解释模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岩相划分在泥页岩综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岩相特征分析

罗家地区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四扣洼陷的东南斜坡,陈家庄凸起北部罗家鼻状构造带上。该地区沙三下亚段为深湖-半深湖沉积,发育1套泥质烃源岩,主要岩石类型为暗色泥岩、油泥岩、油页岩等,泥页岩发育稳定,是罗家地区乃至渤南洼陷最有利的1套烃源岩,也是页岩油气最为发育的层系。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讲的泥页岩油气是一个广义概念,主要是指赋存在暗色烃源岩中的油气,从矿物组分看,泥页岩并不仅仅指单纯的页岩、泥岩,它是多种矿物组成的混合岩性体。

罗家地区沙三下亚段泥页岩总体色调以灰色为主,岩心观察普遍发育水平层理,矿物成分主要以方解石、黏土矿物、石英为主,少量斜长石、白云石、黄铁矿等。对该区泥页岩主要岩相的划分方案进行了细致研究,根据岩石构造特征、矿物组成及方解石结晶特点的不同,可识别10余种岩相类型,归结其主要类型包含4种,分别是纹层状泥质灰岩相、层状泥质灰岩相、层状含泥质灰岩相、层状灰质泥岩相。

1.1 不同岩相条件下微观特征分析

从层理特征分析,研究区岩相可分为纹层状和层状2大类。纹层状构造特指水平层理密集产出而使岩石呈现的纹层状现象,层厚多在1mm以下,且相邻层成分差异大,色度上往往深浅相间。纹层成分主要为泥质纹层、富有机质泥质纹层和灰质纹层组成,偶见砂质纹层。在薄片镜下观察,纹层厚度常小于0.01mm,一般厚度在0.02~0.20mm之间,呈平直、微波状形态[见图1(a)];层状构造在镜下观察,微观水平纹层发育,或由炭屑、介形虫碎片、有机质条带顺层定向产出显示层理[见图1(b)、图1(c)、图1(d))]。

图1 罗69井沙三下亚段层理特征

从矿物组成分析,岩石主要成分为黏土和方解石(见表1),少量黄铁矿、炭质、石英、白云石等,可见薄壳介形虫碎片、磷质脊椎动物碎片。方解石以隐晶结构为主,黏土矿物以伊蒙间层矿物和伊利石为主,少量高岭石、绿泥石等。

表1 罗家地区重点井沙三下泥页岩X-衍射全岩分析均值统计表

从储集空间分析,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电镜分析及荧光观察等手段,确定了泥页岩的储集空间主要包含2大类:微孔隙和微裂缝。泥页岩孔隙微小,只能通过扫描电镜予以观察和统计,裂缝类型以顺层微裂缝为主,其次为构造缝。泥页岩中的裂缝发育程度对于页岩油气的富集成藏影响很大,裂缝发育层段有利于游离相油气的富集以及渗透性、自然产能的提高。

1.2 不同岩相条件下宏观参数对比

宏观参数主要包含物性、含油性及脆性矿物含量。泥页岩层段物性较差,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特征。据罗69井沙三下层段364块样品分析数据统计,孔隙度最小1.3%,最大达到13.6%,平均值为5.04%,显示了强烈的非均质性。对渗透率的统计显示了同样的特征,最小的在0.1×10-3μm2以下,最大可达493×10-3μm2,主要分布区间为(1~10)×10-3μm2,平均值为7.72×10-3μm2。从4种不同岩相的物性参数对比来看,差异较大。其中纹层状泥质灰岩孔隙度平均为5.8%,渗透率平均为6.4×10-3μm2;层状泥质灰岩孔隙度平均为2.6%,渗透率平均1.5×10-3μm2;层状含泥质灰岩孔隙度平均为2.7%,渗透率平均为1.7×10-3μm2;层状灰质泥岩孔隙度平均为1.8%,渗透率平均为2.0×10-3μm2。

表2为罗69井不同岩石类型脆性矿物及含油饱和度的对比表。从表2可见,不同岩相的脆性矿物含量有一定差异,纹层状泥质灰岩的脆性矿物含量最高,其平均值为84.3%;层状泥质灰岩和层状含泥质灰岩次之,二者相差不大,但是与纹层状泥质灰岩相比,下降了6%;层状灰质泥岩最低,其平均值为71.9%。从含油饱和度分析,纹层状泥质灰岩的含油饱和度最高,约在85.7%。从脆性矿物含量的绝对量来对比,不同岩石类型带来的差异不大,均集中在70%~85%之间,但由于产状及层理发育程度的不同(见图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井曲线的响应,这也是后期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岩相划分的基础。

综合分析表明,纹层状泥质灰岩具有物性好、含油性好及脆性矿物含量高的特点,可作为页岩油气勘探的首选目标,层状泥质灰岩及层状含泥质灰岩次之、层状灰质泥岩较差。这种差异进一步凸显了岩相研究对于页岩油气勘探的重要性[4]。

2 岩相测井分析技术

对岩相特征的描述表明,岩相识别的内容可分为岩性(矿物组成)和结构(层状、纹层状等),测井新技术有着独特优势[5-7],前者可以通过ECS测井资料准确计算,后者可以依据电成像和多极子声波测井资料定性判定。但基于常规测井曲线,目前仅可以实现对矿物含量的求取,受限于测井仪器的纵向分辨率,对于岩石结构的识别方法尚待完善。

2.1 新测井技术划分页岩岩相

2.1.1 岩性识别:基于元素俘获测井(ECS)定量计算岩石矿物含量

岩性组成是页岩油气地层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ECS测井技术为准确确定地层岩性提供了参考。ECS测井可以定量提供地层中的Si、Ca、Fe、S、Ti、Gd等化学元素含量。利用这些元素与地层岩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提供的岩石矿物含量,可以确定不同的岩性,进而修订地层的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将ECS测井资料处理的矿物组分含量(钙质含量、黏土矿物、石英+长石含量)与实验室全岩X-衍射分析值进行对比,其中图2第5道为实验室分析值,第6道为ECS处理结果,发现二者有着较好的一致性,说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地层岩性识别的问题。

2.1.2 纹层识别:基于FMI成像测井及纵横波资料划分地层纹层发育程度

前述研究可知,纹层状泥质灰岩相是该区页岩油气最为富集的岩相,纹层识别成为该类岩相识别的关键。

从形成机理看,纹层属于弱水动力环境下的产物。在罗家地区沙三下亚段,这种微层理非常发育,岩石层理的形成主要是钙质含量和黏土含量的相对变化,由于钙质与黏土的导电性差异,反映在FMI电阻率动态图像上呈现出明显的亮暗相间的特征,亮色为钙质,暗色为黏土矿物(见图3)。针对4类不同岩相在电成像下的响应差异,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对比。如图4中第5道所示,层状灰质泥岩(2 983~2 984m井段)纹层发育一般,高泥质含量使其在电成像中多呈现暗色条带;而纹层状泥质灰岩相(3 046~3 047m井段)显示了亮暗相间的密集纹层,虽然层状泥质灰岩相(3 074~3 075m井段)也显示有亮暗相间的纹层,但密集发育程度要逊于纹层状泥质灰岩相;层状的含泥质灰岩相(3 101~3 102m井段)由于钙质含量较高,电成像显示中亮色条带居多,这是其与层状灰质泥岩相的明显区别。采用计算机对FMI动态成像图上的层界面进行拾取,FMI图像中层界面数值随深度变化(如图4中的第4道)。对于纹层的识别,该方法是目前最为直观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图2 罗69井ECS测井处理成果与实验室X-衍射分析值对比图

图3 烃源岩纹层镜下特征与FMI测井响应对比(罗69井,3 087.15m)

另一种识别烃源岩纹层的方法是纵横波速度比法。根据纵横波传播原理,横波质点的位移方向与井轴垂直,在层理和低角度裂缝中,横波的部分能量沿着层理和低角度裂缝传播,从而造成仪器采集到的横波传播速度减小,而纵波的传播方向及质点位移方向与井轴平行,层理和低角度裂缝对其速度影响不大,那么在层理和低角度裂缝发育的地方,纵横波速比vp/vs增大(见图4中第1道)。通过与电镜获取的岩相反复对比发现,当纵横波速度比大于1.8时,可认为是纹层发育,该值小于1.8时,认为是层状发育,这是该方法划分纹层层理的参考值。罗69井3 040~3 050m和3 060~3 070m井段根据电镜资料将其划为纹层状泥质灰岩相,纵横波速度比法显示,纵横波速度比增大,均在1.85~2之间,显示纹层发育,同时FMI显示的层理数增加,进一步辅证了该方法在烃源岩层理识别中的良好应用。

图4 基于纵横波速度比法与电成像资料的岩相识别实例(罗69井)

2.2 常规测井划分页岩岩相

在缺乏元素俘获测井、电成像及多极子声波测井资料时,从测井响应原理出发,对不同岩相类型下的曲线响应差异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得到了基于常规测井曲线的测井岩相定性识别模式[8]。对岩相的划分遵循了“沉积上有意义、测井上可区分”的原则。从测井响应表现看,物性好坏主要由声波时差、密度、中子测井曲线反映,声波时差越大,密度越小,中子越高显示地层孔隙性越好;含油性主要对电阻率曲线产生影响,含油性越好,电阻率越高;岩性变化对各条曲线均有反映,钙质含量的增大可引起自然伽马降低、电阻率升高等。研究发现,良好的烃源岩中自然电位往往表现为明显的幅度异常,但目前尚未有公开发表的文献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理论上,自然电位主要反映地层渗透性,纯砂泥岩剖面中,泥岩为无幅度异常的基线,但这种情况在烃源岩中有所不同,分析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烃源岩中存在微裂缝,由微裂隙组成的导电网络使得地层渗透性有了明显改善;②烃源岩中的干酪根本身就是半导体,其存在对于导电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为了更为直观地显示不同模式的特点,模式介绍中测井响应低值、中值、高值分别用0.2、0.6、0.9等3个数值代替。

图5 4种不同测井岩相的模式识别图

(1)模式Ⅰ(主要为纹层状泥质灰岩相)。从沉积岩相来讲,纹层状泥质灰岩层段的孔隙性好,游离相的烃类含量高,含油性好。良好的孔隙性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声波时差高值、中子高值、密度低值的特征;高钙质含量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自然伽马中低值、深侧向电阻率高值等特征;由于微裂缝及微孔隙的存在导致自然电位曲线呈现明显的负异常。该类层段是采用常规油气识别的思路获得的非常规油气中的“甜点”,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沙三下亚段的12层组和13层组。

(2)模式Ⅱ(主要为纹层-层状泥质灰岩相)。层状泥质灰岩与纹层状泥质灰岩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微层理上,因此二者的区分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从测井响应特征出发,将纹层不明显的泥质灰岩相统一定为模式II,主要岩相类型为纹层-层状泥质灰岩相。该层段的物性、含油性、渗透性略逊于纹层状泥质灰岩,体现在测井曲线上为深侧向电阻率中值,声波时差及密度中值,自然伽马低值及自然电位低幅度异常,也主要分布在沙三下亚段的12层组和13层组。

(3)模式Ⅲ(主要为纹层-层状(含)泥质灰岩相)。层状含泥质灰岩比较层状泥质灰岩其钙质含量明显降低,从而导致自然伽马值有所升高,表现为自然伽马中值,同时由于层状纹理的渗透性略差,使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无明显幅度异常。由于物性及含油性均有所降低,导致深侧向电阻率呈现中-低值。岩性及物性的综合影响使三孔隙度曲线呈现密度高值、声波时差低值的特征。该类层段主要分布在沙三下亚段13下层组。

(4)模式Ⅳ(主要为层状灰质泥岩相)。由于泥质含量的升高,层状灰质泥岩在常规测井曲线上显示为声波时差高值、中子高值、自然伽马高值、密度低值的特征,但依据实验室分析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资料看,该类层段物性和含油性较差。层状灰质泥岩相主要分布于沙三下亚段的9至11层组。

图6 罗69井测井岩相模式处理成果图

3 应用实例及分析

利用前述的测井岩相识别模式对罗69井沙三下亚段进行了划分(见图6)。基于对不同岩相条件下物性、含油性及脆性矿物含量的分析,优选出了罗69井沙三下亚段页岩油气最为富集的层段为3 040~3 060m井段。

为了解和验证罗家地区沙三下亚段泥质页岩储集性能及含油气情况,在罗家地区附近部署了1口开发页岩油气的水平井BP-1井,其目的层段相当于罗69井的纹层状泥质灰岩层段。该井顺利完钻并在沙三下段获得了良好的油气显示,钻至水平井段4 288.00~4 335.54m时,钻时44.8min/m,dc指数1.25,综合录井全烃1.77%↗91.57%,甲烷0.02%↗87.11%,乙烷0.006%↗2.471%,丙烷0.034%↗1.943%,异丁烷0.011%↗0.187%,正丁烷 0.055% ↗ 0.578%,异 戊 烷 0.037% ↗0.134%,正戊烷0.058%↗0.213%,有力地辅证了本文提出的研究思路。

4 结 论

(1)泥页岩地层中储集空间类型、脆性矿物含量及含油性参数因岩相而异。不同岩相的微观特征及宏观参数的对比结果表明,纹层状泥质灰岩相是含油气性最好的岩相,其准确划分是页岩油气评价的重要内容。

(2)基于新测井技术对岩性及纹层发育程度进行了准确刻度和划分;缺乏新技术测井资料时,建立了基于常规测井响应的综合岩性判别模式,可为页岩岩相的划分提供参考。

(3)该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沾化凹陷罗家地区的泥页岩水平井设计,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研究思路可为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页岩岩相划分提供参考。

[1] 姜在兴.沉积学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5-10.

[2] 顾健,黄永健,王成善.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孔青山口组泥岩岩相研究 [J].中国矿业,1998,19(增刊):161-165.

[3]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于评价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6):669-682.

[4] 邓美寅,梁超.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储集空间研究:以罗69井为例 [J].地学前缘,2012,19(1):173-181.

[5] 赖生华,刘文碧,李德发,等.泥质岩裂缝油藏特征及控制裂缝发育的因素 [J].矿物岩石,1998,18(2):47-51.

[6] 母国妍,钟宁宁,刘宝,等.湖相泥质烃源岩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J].石油学报,2010,31(2):218-224.

[7] 朱振宇,刘洪,李幼铭.ΔlogR技术在烃源岩识别中的应用与分析 [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18(4):647-649.

[8] 姜秀芳.济阳坳陷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主控因素 [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6):23-27.

猜你喜欢
纹层岩相层状
湖泊年纹层研究进展与展望
沉积学报(2023年6期)2024-01-04 02:57:52
海相页岩纹层特征、成因机理及其页岩气意义
中国中西部盆地典型陆相页岩纹层结构与储层品质评价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湖相富有机质页岩纹层特征和储集性能
渤中34-9油田古近系火山岩岩相特征与分布预测
轧制复合制备TA1/AZ31B/TA1层状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
重型机械(2019年3期)2019-08-27 00:58:44
两级结构层状Ti-TiBw/Ti复合材料扩散焊及其拉伸行为
焊接(2016年9期)2016-02-27 13:05:22
高韧性抗层状撕裂Q345FTE-Z35钢板开发
新疆钢铁(2015年2期)2015-11-07 03:27:52
层状双氢氧化物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进展
应用化工(2014年1期)2014-08-16 13:34:08
麦盖提斜坡东部构造带奥陶系岩相、成岩作用带与储层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