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利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生长的“荷尔蒙”,也是土壤的“万金油”,什么是土壤有机质呢?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一切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土壤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
土壤有机质包括两大类:
第一类为非特殊性的土壤有机质,包括动植物残体的组成部分以及有机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它们均为有机化学中已知的有机化合物,例如蛋白质树脂、糖类、有机酸等,这类物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10%-15%;第二类为土壤腐殖质,这是土壤中所特有的有机物质,不属于有机化学中现有的任何一类。它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是一类在结构上和性质上有共同特点,又有差异的一系列高分子化合物。当我们以碱、酸和酒精等溶剂先后加以处理时,从中可以分出以下几种物质:故敏酸、富里酸(克里酸和阿波克连酸),吉马多美朗酸;胡敏素。处理顺序及产物如下图所示:
植物组成物质和胡敏酸元素组成比较
物质 C(%)H(%)O(%)N(%)C/N C/H 9.5-138胡敏酸 52-62 3-4.5 32-39 3.5-5 10.4-17.7 11.5-20.6富里酸木质素62-69 5-6.5 26-38 44-48 3.5-5 44-48 3-4 11-6 8.8-13.7
从表中可见胡敏酸中C、O的含量比蛋白质都高,H、N的含量远比蛋白质小。它不属于生物残体组成的某一部分,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而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生成的特殊有机质,其分子组成尚未完全确定,一般认为胡敏酸分子式为C64O26H55N4,分子量在2000-400000左右,胡敏酸分子量如此之高,并且分子中含有各种官能团,如芳香族和脂肪族化合物上的羟基和酚羟基,还有一些碱性官能团如醇羟基,醚基,酮羰基,醛羰基、酯基、胺基和酰胺基。
胡敏类主要是和矿物质土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用碱溶液无法提取的成分,胡敏素和胡敏酸是一对同分异构体,虽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结构却不同,胡敏素含有丰富的N、P、S,是植物养分的仓库。
吉马多美朗酸,它是胡敏酸溶于酒精中的那部分物质,为胡敏酸的衍生物,组成和性质与胡敏酸相似。
富里酸,它包括克连酸和阿波克连酸,前者淡黄,后者是前者的氧化产物,呈现棕色,主要由C、H、O、N、S组成,其中C、H、N、S量均比胡敏酸低,含氧量比胡敏酸高。富里酸分子结构比较简单,但也含有芳香族核,氨基酸态或肽态氮素以及糖残基,其中羟基含量远比胡敏酸高。
土壤腐殖质的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HA/FA),往往说明其形成条件和分子质量的复杂程度,HA/FA比值越大,说明胡敏酸的含量越高,结构越复杂,反之,富里酸的含量则越高,结构越简单。在我国,由东向西,土壤腐殖质的含量逐渐减少,胡敏酸相对含量、分子量和芳化度逐渐降低,HA/FA比值逐渐减小。我国北方大多数土壤,以胡敏酸为主,HA/FA>1;而南方土壤中,腐殖酸一般的以富里酸占优势,HA/FA<1。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固相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腐殖质的组成成分比较复杂,不同种类的腐殖质之间有较大差异。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腐殖质,其肥力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泰加林带,土壤中形成大量富里酸,促使大量养料物质淋失,肥力低下;在草甸草原带,土壤中形成大量胡敏酸,土壤中可保留丰富的有机质,并形成团粒结构,肥力很高。
土壤有机质虽不能直接作为植物的养料,但其中含有植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而且有很高的代换吸收能力(腐殖质的代换量高达300-500毫克当量/100克),能保留大量养分。可见土壤有机质,特别是土壤腐殖质植物营养的储藏库。它们在土壤中累积和分解的过程中,经常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所需的养分。此外,土壤有机质中含有一些芳香核物质和有机酸,能刺激植物生长,如胡敏酸稀溶液(十万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有加强植物呼吸和吸收养分的能力,并可加速细胞分裂,增强根系发育,提高细胞渗透能力。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方面,土壤腐殖质也起着显著的作用。腐殖质的粘结力只有粘粒的1/10,粘着力只有粘粒的一半,因而腐殖质可以降低土壤的粘性,使土壤疏松,易于耕作。按照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的见解,新形成的腐殖质,具有把分散的土粒胶结成为水稳性的团粒结构的能力,而团粒结构具有良好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即腐殖质间接起着调节土壤水分、空气和热状况的作用。
有机质可减少土壤中农药的残留量和缓解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亲和力,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迁移以及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形成的腐殖质,对农药的固定作用比较明显,可以降低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腐殖质含有多种功能团,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络合和富集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植物,特别是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利用。
〔1〕黄巧云,李廷轩,土壤学2009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宋志伟,土壤肥料学,2010年,北京,中国高教出版社。
〔3〕曾水泉,曾燕祥,唐永銮,土壤与土壤地理学,1999年,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