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圈小培养鉴定真菌菌种的临床应用

2013-12-03 02:09:38宋秋荷周会祥赖雪花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钢圈分生孢子菌种

宋秋荷 周会祥 赖雪花

(1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2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3九江学院护理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0)

真菌培养并鉴定是临床中真菌感染性疾病确诊的金标准。经典的培养方法有方块法和钢圈法两种。但是在工作中,钢材的缺乏难以取得,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临床实践,采用铜为材料,做成铜圈,采用铜圈法培养真菌并鉴定,临床取得理想效果。我院自2010年12月起微生物实验室配合皮肤科采用铜圈法进行真菌培养及鉴定120例样本,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疑似浅部真菌感染,取皮损进行真菌培养。其中男56例,女64例;年龄8~72岁,平均34.2岁,病程3周~6年。检测前2周未曾使用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将患者所取皮损分成2份,一份做实验组培养,即铜圈培养,另一份做对照组培养,即传统的钢圈培养,进行对比。

1.2 培养方法

(1)铜圈法(实验组):为校仿钢圈法,取直径约2cm、厚度约0.5cm有孔口的铜圈为材料,将其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热后蘸蜡趁热粘在无菌载玻片上,用灭菌滴管吸取或直接倒取事先溶化好的培养基,培养基量约占小钢圈容量的1/2,并形成一个小斜面,注意避免气泡。待培养基凝固后取一消毒盖玻片,火焰加热后,趁热盖在小钢圈表面[1]。最后用接种针将待鉴定菌种通过通气孔接种在培养基的边缘(尽可能靠近盖片)。其余注意事项同小方块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形成一种封闭式培养,不易被污染。(2)钢圈法(对照组):同上,材料为钢圈。

1.3 观察方法

按照真菌小培养方法将两种材质的培养样本放置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14d,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有明显菌落者进行乳酸棉兰染色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真菌小分生孢子形态,进行菌种确定及方法比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显著性差异检验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种方法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实验组72.7%,对照组75%,卡方检验p>0.01;乳酸棉兰染色后真菌小分生孢子阳性率分别为:实验组93.02%,对照组91.11%,卡方检验p>0.01,详见表1。两种培养方法在真菌阳性率及菌落生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种培养方法阳性率及分生孢子阳性率统计表

注:p1为两组培养阳性率之统计比较,p1>0.01;p2为两组培养阳性结果中小分生孢子乳酸棉兰染色后阳性率统计比较,p1>0.01.

3 结论

钢圈培养是20世纪70~9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推广的经典的真菌小培养方法[1],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并在临床中广泛使用,为临床真菌菌种的培养和鉴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临床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纯度较高的钢材培养圈难以获得,而劣质的钢圈对临床培养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故许多实验室的培养和鉴定工作收到限制。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先在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国内引进铜质培养圈进行真菌菌种的小培养和鉴定工作取得满意效果。我科于2010年开始引进并由此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经过临床的对比性实验,确定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值得推广。

该项技术为我省第一家引进技术,同时也填补了我市的空白。

参考文献:

[1] 徐红,顾菊林. 医学真菌检验[J].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2):111.

猜你喜欢
钢圈分生孢子菌种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8:04
一种新型内涨式橡胶密封圈
选购无钢圈内衣看3点
伴侣(2020年5期)2020-06-01 08:05:47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小胸女人的胸罩要不要带钢圈?
妇女生活(2016年6期)2016-06-08 10:20:29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
山西农经(2015年7期)2015-07-10 15:00:57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大豆自然侵染条件下Phomopsis longicolla的β分生孢子产生
大豆科技(2014年5期)2014-03-23 02: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