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价值与精神生态重建

2013-12-02 00:00:00王岳川
山花 2013年1期

好书需要分享,阅读丰富人生。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是《开心学国学》。

一般人认为国学难读难懂,佶屈聱牙,或者是很难背很难理解,所以我们看到都是腐儒在摇头晃脑、在挑字眼。那么国学应该怎么学?是不是很难呢?

其实,学国学有三种态度:第一种就是咬文嚼字,字字去琢磨。当然他获得的文字的含义可能与经的思想远了;还有一种就是把它大众化或者娱乐化,他可能会背离了国学的本意。

当今社会掀起了一片国学热,从呀呀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者,都喜欢学国学。然而,在普通人心目中这有些遥远,有些神秘,又有些崇高的国学似乎有点难学。那么,该如何简单地学习国学知识呢?深奥难懂的国学能够“开心”地学吗?

如今图书市场上铺天盖地的国学书籍中,为什么王岳川教授要推荐这一本《开心学国学》呢?这本书究竟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

那么这本《开心学国学》它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调了读书,读国学的准确性。比如:他把所有的题目分成了若干的知识点,然后呢是ABCD四个选择题,让你在似乎模糊的国学知识当中去字斟句酌,去思考哪句是真正的答案,还有它国学的明晰化。一般人认为学国学总是一些字、词、句、篇章构成的内容,总是说不清道不明,总是玄而又玄不得要领。它通过一种明确的知识点把你的知识透明化,准确化。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纵线排列,比如他是童生级,秀才级,举人级,进士级和贡士级,多种的级别让你自个去挑选题。你通过挑选童生,发现你能答对60%,你觉得很开心,那么秀才、举人,甚至到了进士你又能答对60%,你就感觉到自己的国学已经登堂入室了。在具体的知识点上他又分成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军事、经济、教育、科技、宗教、风俗,学一反三,举一反三。当你知道了哲学知识,还需要知道历史,有了历史知识,知道文学,有了文学需要艺术,同时还需要军事,还需要宗教等等……这就把我们所说的国学的狭义的经史子集当中,人们理解的出经入史扩展成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点来说这本书集趣味性、层递性,一层层的递进和透明性趣味性为一身。

《开心学国学》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以一问一答的选择题来教给大家国学知识。读者看着书中的试题可以自我测试,在每章节的试题后面还附上了准确的答案注解。这样能够让我们在轻松中掌握许多国学知识,并且能够从这些趣味的问答中了解到世界,同时得到很多智慧,乐趣。然而,有些人又会问了,我需要学国学吗?国学跟我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国学不能给你发横财,国学不能让你获得高楼大厦,也不能获得名车宝马,但是国学有更深的含义,它让你知道世界,让你知道自己的心灵,知道自己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国学还给我们很多的智慧。我们有了很多生活的技巧、技能,但是我们可能会丧失一些趣味和智慧,那么一本国学在手,它会触及到经史子集各个方面,一本开心学国学在手,它会让你通过自检,三省吾身的方法去了解自己究竟知道了多少,弥补哪些缺陷,填平哪些鸿沟,让自己的知识逐渐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于是,你的世界观、方法论看世界的眼光都变了,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学国学原来是无用有大用。

人们说读书可以开智慧,我没有时间,甚至我们又没有读书的心态怎么做呢?其实这本书以一当十,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知道,宋初有一个丞相叫赵普,此人帮助皇上打下江山,但是坐江山需要知识需要智慧,所以他每天回来就关门闭户,从抽屉里边拿出一本书偷偷地读,如是这般一个月。他的成群妻妾很纳闷,这个人深夜在读什么书?等赵普上朝后,她们把抽屉打开一看,是一本《论语》。为什么《论语》一个丞相要偷偷地读?原来在唐朝的时候《论语》被定为儿童读物,但是就是这么一本被定为初级读物的书,这个丞相学了半本,说出了天下名言:“半部论语坐天下”。可见读书,对一个丞相而言,半本《论语》有如此大的功效。对我们来说,同样的也是功不可没的。不读书使人愚蠢。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在《开心学国学》这本书童生级的考题中,就有一道关于《论语》作者是谁的题目,书中给出了四个答案:A孔子,B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C庄子,D荀子。那么答案究竟是哪一个呢?您能回答出来吗?一般来说C和D很快排除了,人们会在第一个答案和第二个答案,孔子和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之间反复斟酌。一般的人会选择A,这本书给出了答案,正确答案是B。那么应该是这样的,根据汉书的记载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撰著的。孔子是述而不作,他修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失传,所以他的谈话录被学生记了下来。

学国学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学问,中国的国学是东方智慧当中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的方面。所以今天全世界不仅仅是全盘西化或者是现代化,全世界尊重每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和它的文化建设,中国文化的哲学、文学、艺术等等……包含在我们的经史子集当中的国学,应该为国人们所欣赏。因此,快快乐乐学国学,正确地去领悟哲学并且轻松愉快地把我们说的国学的知识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那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和现代相连接的重要环节。

为什么要提出国学?国学是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很多人误解了,说国学在先秦就有了,在汉代就已经怎么了。不对,“国学”这个词是在晚清提出来的。想要进一步了解国学,首先得先了解“西学”的概念。西学亦称“新学”,与“中学”相对,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成为当时先进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根据,包括西方的神学、哲学、科学、数学等等……统称为“西学”。随着西学在清末时期逐渐引入中国,为了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国学”等。

因为当时中国作为中央大国,它的学问当然具有辐射四海之力。但是在全球化时期以后,中国的国学慢慢被西学边缘化,甚至被西学去神化。就是说它不再有精神的魅力,它不再具有精神指导意义了,甚至是被称为腐朽没落的一份文化遗产。有一些人为了重新去张扬国学的精神,保存中国文化的命脉提出了两个字“国学”。所以国学的产生是和全球化和西方化同步的,它也是拯救中华民族的一份精神瑰宝,保存国家的文化的元气而产生的一个名词。今天我们学国学,它除了自己获得知识的含义以外,还有把自己本民族最精华的部分传承下去,在全民心目当中保留出来的含义。因此学国学的含义,首先要理解国学和西学的关系。

西学当然是从古希腊到当代的西方的文、史、哲、考古等等的总称。它和中国的国学经史子集在若干方面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但是在几个关键点上有区别。西方人强调分强调细微,中国人强调整合,强调的是一种总体的把握,综合的能力;西方的思想强调的是斗争冲突,中国的恰好是强调中庸,强调和为贵,强调综合之美;第三,我认为更关键的是中华民族讲究生态和平,但是在西方的现代性的过程当中,每一个人都过分的去扩张,生态恶化,每一个人都疯狂地攫取,永远不满足。而中国古代提出的是,知足常乐。真正的智慧者不是贪婪之人,而是留下空间,退后一步天地宽阔的人。国学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弥补西学的一些误差,可以和西学共同来指导人间的情怀和关怀,来指导我们的生命前进的方向。所以国学被边缘化,被排挤化,被妖魔化的历史已经过去了。今天中国可以豪迈地说:国学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份瑰宝,也是和西学一样,值得全世界人们尊重,学习和保存的。

掌握了国学与西学的关系,接下来国学该如何学呢?

有些人认为学国学就应该按古人的学习方式来学,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地吟诵,这样才能学得彻底。然而,我却认为这样的读书方法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对于怎样学好国学,他有一套很好的读书方法,那么这种方法究竟是什么呢?

读书是有方法的,不是一味地摇头晃脑去苦读。读书是读一种思路,读一种启迪,读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正确的态度。读书的智慧,它确实不能增加物质方面的成果,但是对我们心灵的完善,对我们精神的提升有功不可没的效应。比如说,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4000万册,我算了算,我就是每天勤奋地读书,一日一部,三十年才能读书破万卷。我若活到70岁,我能读两万卷了不起了。但是比起4千万册的海洋来说,只不过是其中一滴水,因此读书的方法非常重要。如果不掌握到门径,不掌握到方法,我们的读书,可能是低效率的,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同类相读。

最近比如说我在研究国学,我在整个的时间挑选国学当中最优秀的最前沿的,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甚至是最经典的书来阅读。这样我的知识就变成一个整块,一个整块可以造一座大楼。相反我今天读国学,明天读西学,后天学建筑,大后天去学音乐,就有可能让我的知识变成了一个七巧板,变成了一个万花筒。看固然好看,但银样蜡枪头,终不顶用。

第二条是:持之以恒。读书的要领其实很简单,你坚持下去,必在这个领域当中有新的发现。有一个数据统计说东亚国家,日本每个国民每一年读书45本,而中国人读书不到5本,这说明什么呢?中国本来是一个读书的大国,是一个可以说是人人要成为圣贤的读书风气非常好的国家,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很多人慢慢地重利轻义,重物质轻精神。所以对自己而言,坚持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读一本书,我认为是很好的。

那么读书的第三条,我认为就是磋商对话。如果好朋友不多,大家都很忙,怎么对话?这本书它就是你对话的伙伴。我们试一试,比如说里边有一条,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春节是全国人民最大的节日,春节又叫过年。这本书很有意思,就问年是什么意思?我们都知道年、月、日这还用问吗?年是什么不好回答。它给出了四个答案很有意思:A一个特殊的日子,B是一只怪兽,C一种食物,D一种活动。年肯定不会是一种活动或者一种食物,排除了。又剩下了A和B,特殊的日子和怪兽,人们一想既然是全国同庆的佳节,那肯定是日子。错,年是一种怪兽。这种怪兽藏在深水当中,到了年关的时候出来兴风作浪,所以人们贴帖子,发对联,放鞭炮,就是驱邪镇凶镇灾的意思。年字看似简单,里边有很多道道,开不开心呢?我相信会很开心。原来学国学那么简单、清晰、明了,开心地获得正确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为什么要提出国学?国学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东西呢?在《开心学国学》这本书中我们读到了这样一道题: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道家的道德观,B儒家的道德观,C法家的道德观,D墨家的道德观。那么,国学的中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呢?中国古人读书,他不是去想读书完以后自己独享、我偷着乐,不会。读完书有了知识以后,他一定想到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的大文豪屈原是士大夫,苏东坡是杭州市市长,王羲之,写书法的书圣,是右将军。他们学好了以后,不是自私地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自己享受自己偷着乐,而是把自己知识贡献出来,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我们看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下求索,九死未回的人,大部分都是儒家。

这样我们就把国学的三个重要的东西提出来,儒、道、释。儒家讲什么呢?讲和谐。它的关键是做什么呢?是平天下,是治国。道家呢?不太一样。如果儒家是积极进取,道家是退后一步天地宽阔。儒家是人世,道家是出世,正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外儒内道,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写照。举个例子,苏东坡何其潇洒,可以说在诗、文、词、书、画各个方面非常了得,但是一贬再贬,贬黄州,贬岭南,贬今天的海南。他很乐观,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酒。他潇洒而坚韧地活着,这里面难道没有道家精神吗?所以道家,它的根本的方法是养生,是长寿。今天看来,道家在中国的养生学方面、国学当中有很多的贡献。佛家是讲什么?讲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它关注的在一个关键点:治心。佛家认为人过分贪婪,天天都是做加法,五子登科:官帽子、房子、票子、车子等等……他说为什么不可以做做减法呢?去掉一些贪婪心,去掉一些是非心,去掉一些好斗心,这样他的人生就变得清明起来,他就会感受生命的悲欣交集。

国中的儒家强调治国,道家强调治身,佛家强调治心。这样国家、个人生命和我们的心灵都被整体观照。严格意义上说,国学的中心是儒学,然后它的补充的部分是道家和佛家。这样,之前提出的那个问题可以做出答案了,答案是:B儒家的道德观。

既然儒家是国学的中心,那么就有人会问了,儒家经典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那以儒学为中心的国学与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关系吗?国学会不会离我们有点远呢?

我举一个例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孔夫子用这么一句话把一个人的人生概括了。我们可以看一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国古代没有中学,所以十五岁以前叫小学,十有五志于学了,这个时候就要读经、史、子、集。那么“三十而立”,“立”什么意思?这个立是你必须有独特的思想、精神和自己的理念。就是你要解决为什么活着,活着干什么。你立起来了,别人立起来了,你就面对了很多的立,你怎么样去说服别人?需要智慧,所以四十而不惑。经过了十年的辩驳,十年的艰苦的探索,于是,我立下一条心坚信自己的理论,不惑了。“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人才知道,身体慢慢差了,病痛缠身。这时候人才知道扛不过天命,“知天命”,天命意味着人总是要死的,人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人世不是永恒的。同时,一种正气启发了:就是只争朝夕。要九死而不悔,要追求自己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东西。“六十而耳顺耳”,“顺”指的是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可以同时听,接受采纳两种以上的不同意见。“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了七十岁干什么都不会违反规律了。

孔夫子的这一句话说明了人生分三个阶段。五十以前的中国人是儒家,但是五十知天命,他可能变成外儒内道,他得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寿命等等……我想问问朋友们,八十呢?九十呢?他离死亡那个虚无越来越近,他的身体越来越弱。这时候他的好强斗胜心消失了,他的那种道家的天地宽阔的心已经所剩无几,他关注的是死后是去天堂还是地狱,他哪怕临时抱佛脚他也多少靠近了佛教。所以中国的儒、道、释离人不远,就在我们人生的八十年当中,我们都要体会,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退后一步和佛家的慈悲为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学并不是玄学,道家也并不是空想家,佛家也不完全考虑彼岸的世界,它共同构筑我们此生此在的很多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学恰好变成了我们人生的一个体会的纲要。我们可能有了人生的很多计谋、很多手腕,人生的很多的技巧,但是,一个人丧失了人生的大智慧,此生就空走了一遭。因此国学填充我们贫困的心灵,完成我们富裕以后的精神的提升。国学就这样,伴随我们一生。悄悄走来,同行再同行。

《开心学国学》强调了读书读国学的准确性。比如,它把所有的题目分成了若干个的知识点,然后呢是ABCD四个选择题,让你在似乎模糊的国学知识当中去字斟句酌,去思考哪句是真正的答案。还有它国学的明晰化,它通过一种明确的一种知识点把你的知识透明化、准确化。在具体的知识点上,它又分成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军事,经济,教育,科技,宗教,风俗,学一反三,举一反三。从这点上来说,这本书集趣味性、层递性和透明性为一身。中国的儒学是中国国学的主体,其中提出了三纲八目就来自于《大学》这本书。

在《开心学国学》这本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大学》的一些知识点。比如这道题: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部分,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读四书是有一定顺序,那么最先要读的是哪一部呢?下面要解读的“三纲八目”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吗?这“三纲八目”究竟讲的是什么?哪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首先提出大学是有道的,它不是一个技术,它不是创造出一种只为“稻粱谋”的人而创造出为道、去推进道的理想家、思想家。它有三个纲领,在明明德,把每一个人内在的光辉放大,所以第一个“明”是动词。因为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明明德把每个人内在有的美好的德性通过《大学》的教育把它放大出来,这是《大学》的第一条纲领。第二条是“在亲民”,也可以说在新民。也就是说,你获得知识以后不能自私自利地独享,而是要去启蒙他者。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分到老少边穷地区去教那些乡里面的娃娃,是什么指挥他的思想?在新民是很重要的理论来源。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点点滴滴春风化雨般地播撒在广阔的农村,为了那些幼童的心灵,他们才会重新奔赴城市,上完大学以后奔赴世界。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而作为教育传承下去的能量是无穷的。在新民,启蒙他者,这是最高的一条,很难。止于至善,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不达到最高的善,我永远不停步。所以在中国古代才会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才会有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屈原,才会有一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地去实现自己的伟大的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来自于止于至善。中国的古人这三纲,在今天我看来,并没有消失它的魅力,国学还有它的光辉。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被定为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也把它列入《四书》之首,之前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可以做出回答的答案是A。

了解完《大学》的三纲之后,我们来解读什么是八目。八目是什么意思?要达到三纲必须有方法,有途径,古人给出了八个步骤,就成为八目。

第一叫格物,什么叫格物呢?“格”今天还有这个词,叫格斗,画格子。格斗就是把一些伪善的不好的东西挤出去,打出圈外,画格子是把整体的东西变成精细,精细化。所以格物就是去把握规律,去伪存真。

第二是“致知”,这个知应该看成智慧的“智”,我们有了格物的知识技术,还需要达到很高的智慧,什么智慧?比如说人家都说做加法,我拿回东西越多越好。越拿越多,心越来越大,懒、馋、占、贪、变,所以致知的智慧,就是去掉很多的贪婪性,让自己永远是高风亮节,两袖清风,他得到了最大的心灵的快乐和人生的安宁。

第三,诚意。一个有了智慧的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鼻子高高地仰起看着天下的人都不如我,骄傲,傲慢。心不诚,意不正,诚意是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让自己的心灵和大家形成和谐流动的关系。这样你的心灵意诚了,不撒谎、不自欺、不自满。这个时候心灵达到了一种和谐安宁、高原广阔的境界。

第四,正心。什么叫正心?心不正,每天想的都是歪门邪道,都是一些害人的,或者是又不利己又不利他的事情。正心很重要,它代表了儒家思想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不能有妄心,不能有坏心,不能有是非心,更不能够去讲一些歪门邪道。子日:“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说这四个字,怪,奇奇怪怪的;力,暴力的;乱,乱伦的;神,神神叨叨、神秘莫测的东西,孔子都不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他重生,重实践。正心,皇帝曾经问过柳公权一句话说,你写字为什么写得那么好?柳公权只说了一句:“心不正,则笔不正”。你的心都不正,笔就不正,反过来你笔正,必心正。

儒家的八目的前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关于人内心的修养,那么,后四目又是什么呢?

这本《开心学国学》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我举一条:我们说中庸之道是古代哲学方法论,道德实践,要求人们诚意正心等等,那么请问这篇文章出自哪部典籍呢?给了四个答案。朋友们就会说,王老师不是说《中庸》是一本书吗?怎么又说是一篇文章呢?原来《论语》《孟子》是两本完整的书,《大学》和《中庸》都来自另一本书当中的两篇文章。哪一本书呢?这本书提供了四个答案备选:A《论语》,B《孟子》,C《礼记》,D《荀子》。

很明显,我们读《论语》和《孟子》当中没有这两篇,《荀子》也没有,选择是C:《礼记》。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两篇被《礼记》记载下来,流传到今天。在南宋朱熹那里,变成了四书当中的两本书:《大学》和《中庸》。

在《开心学国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大学》提出了三纲和八目。三纲包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关于八目,先讲了关于人内心修养的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于这四目中的诚意和正心我感受非常深。

诚意在中国古代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举一个例子,东汉有一个太守叫杨震,途径昌邑县的时候,县令王密去拜访他,感谢他曾经举荐之恩,送他十公斤黄金。财富谁不想要呢?但是没想到这个太守杨震,熟读史书,仁义厚道,推辞,坚决不要。王密县令就说了,这事只有你知我知,没关系。他说不对,还有天知地知。他把十公斤黄金砸在地上,然后愤然离去,这就是诚意。

儒学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提倡的是个人要进行道德修养。那么另外四目又是什么呢?它包含了怎样的哲学原理?

儒家的四个目,前面都是关于“内圣”的。而后面四个目,则是关系到“外王”的。

第五,修身,是个人与公共空间的联系。有人就说修身很简单,今天到处都在美容、减肥,都在做很多的让自己漂亮起来的事情,那就是修身吗?古人不这么看,修身不是让自己的容颜变得很俏丽,而是让自己心灵提纯。修,第一修仪态。坐,要坐如钟;站,站如松;行,要行如风。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动有行动之相,待人接物如沐春风,这才是一个君子。然后是修言辞,我们看到很多帅哥,很多靓女,穿着衣着很合体,也非常的亮丽,但是一开口惨不忍睹,所以要修言辞。我们的言辞要利己利人,要学会很多谦辞,我们的语言不能去伤害人,不能恶语伤人,即使有人恶语伤我,我要做到思之再三,忍让再三,而不能够恶言相对,这就是中国的古代成君子之道的五条标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条结束以后就要做大事了。

第六,齐家。有朋友告诉我,我让家里面很整齐:爸爸妈妈听我的,爷爷奶奶听我的,甚至他的女朋友的父母,也都听他的。那不是齐家。古人说的家是一个大家庭,多大?大到《红楼梦》的荣宁二府,都是一家子。我们设想一下,古人一代有五口人,五兄弟,第二代二十五口,第三代七十五,第四代三百多,四世同堂五百多人。五百多人,男女老少,七姑八舅要搞定,《红楼梦》只有一个人能搞定,王熙凤。可惜王熙凤用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脸上一盆火,脚下使绊子,口蜜腹剑的做法都不是和谐共生的,因果相生,王熙凤最后也死于非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齐家是对一种家族企业,对一个自己内部的管理的很高的考察。皇帝在前殿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却搞不定后宫,老百姓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见家务事也不那么好判断。能够把一个大家族,一个家庭产业能够搞得整整齐齐,秩序井然,颇为不易。儒家认为达到这一条,可以进入第七条。

第七,治国。这个国不是我们所说的大国,是指的古代的诸侯国,齐、鲁、燕、赵,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省。这是很高的考验,能够把一个大家族治理好,就可以出来做省干部了,你能够把三姑八舅的各种各样的矛盾抹煞在萌芽当中,让大家和谐起来,你就可以出来为老百姓做事了。最终的儒家思想是:第八,平天下。平,不是踏平,是太平,让天下太平,这需要多高的智慧,要多大的心胸,要多么殚思竭虑,才能真正地为老百姓做事。

儒学经典著作《大学》提出的这三纲八目,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学派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的修养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并且对一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导,这些对于现代人也是非常适用的。

三纲八目当中固然还有一些封建的或者是一些过时的成分,但它的主要思想是告诉一个人怎样从一个凡夫俗子,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怎样从一个社会人变成一个关心人类的君子。这难道不是一个中华民族值得赞美的一个美德吗?

《开心学国学》这本书从两千多个清晰、明了、有趣的国学知识当中,让你拥有丰富的私人空间。那么今天要讲的还有一个话题比较难,是国学当中的一个根本的本体论的范畴,叫中庸。

中庸一词可以说不断地有人攻击,它的名声在二十世纪很不好。有人说是和稀泥,骑墙派,或者是墙头草等等等等……总之好像中庸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痼疾,或者是一个精神的病痛而存在着,我认为这是很大的误解。中,什么叫中?不偏不倚,容易吗?不容易。举个例子,在A楼和B楼之间拉一条钢丝,外面刮着七级八级大风我们要从上面走过去,你往左边,掉下去,往右边,掉下去,是高人吗?不高也。你能够坚持正中的不偏不倚,从这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当中坚持走过去了,那是高人。中庸的中,还有一种解释,我们看一下,亚里斯多德称之西方的中为正中。我们看到天平是二者相折取其中的正中,左边这个盘子挂一斤的东西,右边这个盘子就要有一斤的砝码,那么这边如果挂一个大山这边要用多大的砝码?中国不是这样,他把正中左移,移到这上面一称,一秤砣一个衡,如果是一斤的盘,他在上面找到平衡,如果你称一座山,他挪动那个四两拨千斤的秤砣,就找到平衡。这是中国最高的智慧,它能在纷繁复杂险象环生的环境当中去找到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平衡,那是多么了不起。从这点看它和正中的平衡,和通过移动来调节的平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叫做中。那么庸呢?庸在《说文解字》当中是通假字,庸者,用也。就说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多么四两拨千斤找到平衡的关键,都要运用于实践。南宋朱熹推进了他解释庸,庸者,常也。常,经常、时常,每时每刻天天月月年年往前推进。

怎么解释呢?打一个比方,我的一个学生北大的,跟我说王老师我一定要学好英语出国。我说好啊,出国,说完这句话他告诉我,他一天下决心背一百个单词。我想了想,摇摇头不可能。大家算过没有,一天一百,十天一千百天一万,二百天两万单词。两万单词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英语博士生的水平,而这个中文系的学生仅花半年时间就超越了人家九年,可能吗?说完这句话我就出国了,一年以后我回国,见到他在校园里面溜达。我说你出国回来了?他说我还没走呢。我说英语学得怎么样?他说还是原来老样子。朋友们,当一个人口出狂言,夸下海口总是不按照规律去做,不是把每天每时每刻的常,经常、通常把握住,那仅仅是说大话的人,仅仅是天天想赶超,却是永远落后的人。所以“庸”告诉我们,不在于夸海口说大话,而在于坚定地,每天推进一点点。哪怕你每天只背五个单词,一年按照三百天算,一千五百个单词,十年你就一万五千单词,真正不是说在半年之内达到,而是用十年时间你就永远变成英语高手了。

所以“庸”并不平庸,“庸”是在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惊天伟业,在我们平平淡淡当中显示出超出平淡的了不起的大事。

在《开心学国学》这本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中庸的一些知识点:例如中庸所提出的行为目标是知行合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可见在国学中,中庸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论著,那么怎样才能更准确更明晰地掌握中庸之道呢?

我经常问我那些听课的朋友,我们在六楼上课,我说今天朋友们是按照金庸先生的高人从原地起跳跳到六楼吗?这功夫道行得练多少年?他们都说王老师我们是沿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来的,这就是“道”。我们走路的道,也是我们的规律的哲学的纲领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是一步步地踏着“平庸”的台阶不费劲,但它可以送我们上云天,我们明天可以去登泰山而小天下,后天可以登喜马拉雅山。“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登上世界的屋脊就靠每一步,从脚下做起,从每一步做起,这就是中庸的庸。中庸听着这么讲,好像很容易,沿着很平庸的每一台阶,我们走过了人生的若干台阶就自然达到了。不,孔子不这么看,因为孔子一定要做到:“止于至善”。他说了一句话:“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什么意思呢?天下国家都可以均分,难不难?很难。爵禄可辞也,一个大官可以把爵——官帽子不要了,禄都辞掉了,难不难?难。白刃可蹈也,一个将军可以在刀尖上起舞,在枪林弹雨当中前赴后继,难不难?难。

孔子认为,这三者之难都难不过中庸,“中庸不可能也”。孔子还说自己一辈子,只做到了两次中庸。在儒家的中庸思想当中,中庸是有刚性的,中庸是有底线的,中庸是有难度的,中庸是中国文化当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不用去咬文嚼字,我们只要理解它的精神,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平衡,四两拨千斤,然后坚持到底。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心学国学》,开心还有另一个含义不仅仅是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它是让我们的心灵打开。难道我们为自己的智慧提升,不开心吗?

《开心学国学》这本书有很多的意思在里边,尤其是我们前面没谈到关于音乐绘画方面的。我举一条,比如说,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世界上能够以文字书写成艺术的唯独中国的汉字,那么被书法界称为飘若游云,矫若惊蛇的书法家是谁?他提供了四个答案: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怀素。您认为答案是什么呢?我们要分析一下,颜真卿是以写楷书为主,当然他也写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张旭是以写狂草,怀素也写狂草,这飘若游云,矫若惊蛇,当然是中国书圣王羲之。您能够答对吗?

不过书里边有一些答案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修改。比如说在科技知识,有一道题说,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宋仁宗时期毕升它进行了发展完善,创立了活字印刷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四个答案:《春秋公羊传》,《孟子》,《周礼》和D《金刚经》。它标明的正确答案是D《金刚经》。我对此持一点点不同的看法。《金刚经》是公元858年刊印的一本雕版印刷品,但是韩国的庆州的佛塔里边出土了一份《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是武则天末期印刷的,时间是公元705年。我认为这份东西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印刷术上和韩国有紧密的交流,所以中国的印刷术,雕版印刷还可以推到更早。

这本书有科技篇,宗教篇,文学篇,艺术篇,哲学篇等等……知识的海洋当中提供最清晰、明了的知识,我觉得很好。国学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学习,只要维护国学的权威性,不把它庸俗化、娱乐化、功利化,任何方式都可以尝试。《开心学国学》这本书将知识与趣味相结合,让我们以愉快的心情来学习祖先的智慧,这将是对学习国学方式有益的探索。如今,国学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究竟有什么样的地位?学习国学对于我们的意义将会有多大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学是大国之学,是本民族精华之学,他是不可丢弃,但是不可迷信的。在全球化时期东方和西方要进行平等对话,用什么对话?在全球化时期,作为一个大国,她的军事,她的经济,她的政治当然要崛起,但她的文化应不应该传承创新崛起?当今全世界西风甚烈,东方失语,这时候谈国学不仅有了一种传承的意义,而且还有一种保持中华文化的命脉,把中国文化的精神在新的世纪重新发扬光大的意义。所以这就进入了开心学国学,它其实让天下每个人都能接触国学。国学不是教授们的专利,国学不是那些皓首穷经们研究的结果,国学是千千万万老百姓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一份瑰宝。这样一来,国学就变成了中国形象当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那么什么叫做中国形象?中国形象很多,人们都知道中国GDP世界第二,是富国形象,人口世界第一,大国形象,我们正在崛起要变成强国形象,但是,文化的软实力是最重要的中国形象。在这一点上我要举几个例子,2000年全世界选修汉语的人三百万,2010年十年过去,全世界选修汉语学习汉语的人六千万。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中国的崛起,文化正在被海外的高层知识层、知识界关注。在网络语言上,汉语突飞猛进仅次于英语,据高盛公司公布,十年以后,汉语将超过英文变成全世界第一门语言。那我想问问朋友,当汉语在网络上通行的时候,变成了新媒体最主要的语言的时候,它流行什么呢?

我做了一个艰苦卓绝的调查,把结果告诉朋友们。8年前,我在国内的两大图书馆辛苦作了半年调查,中国从鲁迅的拿来主义,也就是说,1900到2000年一百年期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翻译了英法德意、西班牙、俄文六种文字多少本书,结果是十万六千八百多册。中国的知识界拿来的可谓成果颇丰。我利用出国的机会去海外,比如说去英国的图书馆,去美国的图书馆查,很遗憾,二十世纪海外人翻译中国人的书不到一千册。也就是说,中国空前关注西方,而西方空前忽略中国这种文化赤字,值得我们深思。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如果中国对自己的国宝都不开心地去学,都不开心地去思考,怎么可能让海外关注呢?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更大的事情是,每一个人开心地学国学,每一个人开心地传播国学,每一个人都变成中国的文化使者,我们走出去不仅仅是大量的购货进行消费主义的行列,我们走出去也不是大声地谈笑,我们走出去应该讲和为贵,讲天下为公,讲大道之行。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将中华民族的和为贵和的文明和西方的竞争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未来的双元。我认为这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传承创新正大气象的一个结果。

一个被老百姓所不了解的文化是死的文化,一个被传媒游戏的文化是一个空的文化,一个文化的精神必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因此我推荐的这本《开心学国学》。它用了现代教育的方法就是ABCD选项,但是它告诉我们比较准确的知识。一书在手,可以说经史子集各科各业基本上了如指掌。当然要进一步深造,要进一步去学习,还得看原著。这样我们就从初级阶段慢慢进入中级,最后人书俱老,境界越高,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