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均铨
如一张翠绿巨型地毯的雍菜田覆盖仰光郊外的湿地,散落在湿地上的是一座座门口贴有红色春联的南洋高脚木屋,主人光明正大地向人们表明炎黄子孙的身份,也增加了中华文化色彩。热带慷慨的阳光给湿地的菜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挥光合作用,在这片并非单一种植雍菜的水塘中,还生长着茨菰、茭瓜,偶见黄莺衔草飞入茭瓜田的深处筑建爱巢,时有成群白鹤从天而降,飞入雍菜田这绿色地毯上表演优雅的鹤舞,之后在这里追逐、觅食,脆嫩的雍菜在它们的长脚下啪啪声地折断。鹤舞谢幕似乎向湿地的农人表示,到此献舞理应大快朵颐而不是吃免费午餐,可换来的是菜农用水牛角制成的弹弓射出的弹珠,白鹤无奈地纷纷飞起,仰天长叹世上知音难觅。接着白鹤群更是被雍菜田中突然出现的华夏型稻草人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可聪明的白鹤对稻草人日复一日立在水中不走不动习以为常,之后视若无睹,又回到它们祖辈留下的乐园自舞自乐,华夏菜农与鹤群在这沼泽上演绎人鹤间的持久大战。
谈不上是沧海桑田之变,湿地依旧是湿地,珠玑后裔的先驱者在19世纪末到此筑堤蓄水清除野草,仰光市郊这片人烟稀少的沼泽上建立成一个有经济效益的特殊的唐人村,也启动了这片沼泽地的经济发展史,一户户广府人接二连三地落户到异国的沼泽上,数十年的耕耘将沼泽变成了一个生态平衡、令人陶醉的伊甸园,当地华人取名为:唐人村、雍菜塘。
一座高出水面约一米宽一米长百余米的小木桥是“唐人村”的主要路径,也是村子与外界相连的唯一路径。各家各户木屋又有自家的小桥,连到小木桥上,木桥把村子连成一片。
站在蓝天白云下的小木桥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的空心菜田,在阳光下散发出迷人的绿韵。红色、橙色、黑色的蜻蜓在菜面上做特技飞翔、追逐、点水。斑纹多彩的蝴蝶也不甘示弱,在池面高歌情曲,优雅地飞舞。把雍菜丛固定在水面的竹竿成了翠鸟的落脚点,也成了最美的点缀。不甘寂寞的池鱼突破跃出水面,一个翻身,扰动平静的池水,瞬间又沉入池塘深处,鱼似乎想告诉水面的生灵,精彩的世界在湿地深处,唯有雍菜丛中的青蛙知道这世界各有各自的精彩。
小木桥的早晨是菜农运送菜蔬到市场交易、学生上学、家庭主妇去市场购物,不算熙来攘往,也算热闹,广府语的相互招呼,问候,人们会忘记身在异国,那感觉如在祖居国的某个水乡、某个村落。
骑单车的报童每天在小木桥上做特技表演,他带来的华文日报是村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之精神粮食,村民们在欢迎他大驾光临之际也都在为他在水面的单车杂技表演捏一把汗。曾有表演者因骑车技术水准欠佳坠入池中而狼狈不堪。
傍晚小木桥是放风筝的最佳地点,只有高手才能保证风筝顺利上天,因为桥下的水塘会非常慷慨地给风筝准备一个免费澡堂。
入夜的小木桥上沐浴在清凉的微风中,天上星光点点,在萤火虫飞舞的夜晚,巨大的空间同时出现无数条微光闪闪的孤线,萤光忽起忽落,忽明忽暗,加上此起彼落的青蛙、蟾蜍、田鸡的鸣叫声等,天然交响乐团演奏天天在上演唐人村小夜曲,而小木桥是最理想的欣赏位置。夜籁声中偶有一阵优美的口琴吹奏声,曼陀铃琴的弹奏声,给静幽的乡野增添了几分浪漫迷人的色彩。当地广府人称这小木桥为:角仔路。
唐人村、雍菜塘、角仔路,在我的记忆中永远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我在小木桥上钓鱼,钓黄鳝,放风筝,用弹弓打鸟雀,见过在池中游走的水蛇,在傍晚,在夜间看见过天空上飘过无数的孔明灯,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是当时生活中的最爱之一,假期或无事可做的日子,有时聆听长辈叙说祖居国乡间禾虫、炮楼、土匪故事,有时躲在木屋的阁楼半懂不懂地翻看祖父去世后留下的一大箱藏书,在这片沼泽地的一间木屋我渡过了童年和少年。
一家有事百家帮,婚丧喜庆是村民的另类社交,华夏守望相助的美德在唐人村得到完整的保留和发扬。生活在唐人村的木匠们会无私地修换朽坏的桥墩和桥面,那纯朴自然的动作,是唐人村最美的诗篇之一。当小木桥上出现穿白色婚纱的出嫁女和嫁入唐人村的新媳妇,小心翼翼地迈着莲步,那是最美的图画。
雍菜的雪白小花每天吟诵扬华人移居异国的艰辛创业,安份守己,循规蹈矩。这如诗如梦的乐曲,需要你静静地用心去聆听。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离开唐人村的数年后,首次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曲,总感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似曾相识,冥思苦想后终于记在仰光市郊的小学老师上语文课时说过:说到风景,我们唐人村就很美,有小桥、流水,可以在家的阳台上钓鱼……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淹没了老师没说完的描述,我也参与同学们不认同的大笑,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的事。
唐人村,小木桥,是广府人在异国不是刻意塑造而成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没有桃花的世外桃源。村民在小桥上、阳台上垂钓,还有的村民从窗口中伸出钓竿。当时生活在“小桥流水人家”环境中的村民,没几个感到这生活在诗中,在画中,我的小学老师可能是例外。手的镰、锄、铲成为广府人的笔,汗水成为彩色、墨汁,在这片沼泽地上描绘出一幅巨大的华夏田园图。“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中,像酒,时间越长越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