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飞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凭借其快捷、普及、高效、方便等优势深受广大网民喜爱。互联网技术在快速发展,网络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也成为反腐败的重要利器。近些年来,通过网络揭发的腐败案件并不鲜见。抽天价烟的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在被网络曝光后锒铛入狱;“猥亵女童”的海事局书记林嘉祥也在网民的齐讨声中落马;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多块名表也难逃网民的法眼;荒淫无耻的区委书记董锋终成阶下囚;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不雅视频、山东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给情妇的离婚承诺书也浮出水面;这些事件充分显示出网络在反腐倡廉权力监督中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界基于多重视角对网络反腐的内涵、功能、特点、模式、优势与劣势、困境与对策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究。
对网络反腐的内涵学界众说纷纭。绝大多数学者对此内涵的诠释主要从反腐的实现路径来看,认为网络反腐就是借助网络媒介平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举报,把新兴发展的网络科技作为反腐的有力抓手,作为推进反腐倡廉的工具和手段。如谭世贵就认为:“网络反腐就是广大网民和国家专门机关通过网络揭露、曝光和追查各类腐败行为的活动。”还有一部分学者从网络反腐主体、网络反腐的外延、网络反腐的配套机制等方面来充实网络反腐的内涵。这一视角下的内涵解读,扩大了网络反腐的主体力量,网络反腐的主力军概括之为网民,这里的网民不仅包括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也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各阶层、各组织团体。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认为网络反腐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不仅包括监督主体的检举,同时还包括反腐客体加强网络反腐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如2009年《农村工作通讯》第5期对网络反腐具体阐释为:“不仅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听取网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还包括接受、处理和反馈网民的信访举报及有关投诉。这是一个受理和处理互动的过程,同时,还包括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建设和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的网上监督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网络反腐的功能,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看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牛先锋从网络自身的特点入手,总结了网络反腐具有“举报腐败现象、监督公权运行、制造社会舆论”的反腐功能;李娅等将网络反腐与传统模式的反腐相对照,将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考察点,认为网络反腐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网络反腐以其强大的舆论推力,提高公职人员的行政作为,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弥补传统反腐模式的不足;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的功能主要是监督功能,并从微观视角具体阐述网络的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弥补传统监督体制的缺位”、“提振民众反腐防腐信心”、“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网络反腐的功能多是从宏观角度泛泛而谈,并未概括出具体的功能,此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对于网络反腐的特点,学者各抒己见。杨公遂等认为,网络反腐具有公开透明、快捷高效、成本低廉、直观互动等特点。牛先锋认为,“廉价性、快捷性、互动性、隐蔽性和追踪性”是网络反腐的主要特点。刘树彪认为,通过网络媒介可以培养公民主动反腐的意识,实现官方反腐与民间反腐的互动,增加反腐的透明度,突出腐败检举揭发的隐蔽性。通过上述诸多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学界对于网络反腐具有公开性、透明性、互动性、廉价性、快捷性、隐蔽性等特点已达成共识。但是仔细研究这些特点会发现,主要还是网络自身普遍性特征,而网络反腐的独有特性还有待进一步提炼挖掘。
现阶段,有关于网络反腐模式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李立景认为,目前网络反腐的模式主要有“诉诸新闻范式型、政府推动型、传统反腐败网络化型、民间网络组织专门型。”芦苇认为:“中国现行网络反腐模式主要有网络信访模式、网络招投标管理模式、电子监察行政审批模式、网络管理专项资金模式、网络村务公开模式等。”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对网络反腐模式的研究比较零散,视角单一,理论概括单薄,缺乏宏观整体架构,着力点在微观视角下各种模式的表现、成因、特点、互动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反腐初见端倪并卓有成效,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不少学者从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来概括网络反腐的有利之处。梁华平认为,网络反腐的优势在于通过网络这一新型的传播媒介,可以弥补传统反腐模式的不足,扩大反腐监督的主体,完善权力监督方式,提高行政监察效率,保护举报人人身安全。邓帅萍则认为,网络反腐优势在于,它是“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演练场”,“是实现群众监督权的实战所”,“是输送违纪案件线索的直通车”,“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助推器”。另一部分学者则是从网络反腐的特点入手来探究网络反腐优势所在。如严圣明将网络反腐的优势概括为:及时、高效、隐蔽、透明、方便。贾丽云等认为网络反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反腐成本低,受众群体广,扩散范围大,传播速度快,威慑力猛。纵观学界研究的成果,网络反腐的优势和特点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两者到底有没有区别,如何严格将其区分开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网络反腐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不足。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已达成基本共识:首先网络自身存在缺陷,如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信息具有不可靠性,这些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形象;其次,网络反腐容易变成发泄情绪、打击报复的工具;最后,网络反腐有可能侵犯反腐客体的自身权利,如个人的隐私权,产生民事侵权,甚至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影响司法公正。同时,网络反腐因过早暴露信息,增加司法难度,影响案件的侦破,这也是其明显的不足。
针对网络反腐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学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王忠明主张:“以电子政务为轴心,推动公共网络网民监督与官方监督机关专门监督网络的有效整合,搭建统一、高效、衔接快速的网络反腐体系,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网络反腐主体的问题,王忠明、龚迅锋、林鹏、王美兰、牛先锋等学者认为,发达地区要加大对贫苦地区的帮助,国家也应在资金、技术上加强对偏远地区的扶持,实现信息网络的普及,扩大网络覆盖面积,构建社会各阶层都参与网络反腐的新局面。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反腐主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网络反腐主体的政治修养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网民对腐败的理性认识,实现社会、政府、网民“三位一体”反腐监督的良性互动。对于网络反腐客体问题的解决,毛蔚兰认为:“政府要搭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平台,完善网络举报制度,还要注意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加强网络监督立法,保障网络反腐依法进行,加强网络反腐调控,保障监督权的正确行使,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信息的真实性。”汪金川也强调政府在完善网络反腐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还认为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专门的反腐网站,完善各级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公开制度。贾丽云等认为,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对网络反腐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少学者还从完善法律和制度层面来探讨破解困境的路径。牛先锋、林鹏等学者提出要加快网络反腐立法,完善网络反腐的法律体系,实现网络反腐有法可依,通过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力来规范网站管理和反腐主体的监督行为,推进网络反腐的法治化进程。王忠明、林鹏、贾丽云提出,要加强网络反腐的制度建设,健全网络反腐的责任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快网络信息引导制度建设,构建反腐倡廉科学体系,实现网络监督的透明化、公开化、常态化,扩大网络监督范围,增强电子监察的实效,弥补传统反腐机制的不足。
学者还将网络反腐置于多重视角下加以研究。如张亚明等就以经济学为研究视角,通过网络反腐与传统反腐对比,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并构建“不愿腐”、“不敢腐”、“不能腐”的中国特色网络反腐体系。姚晓娜则从网络反腐伦理诉求、伦理支持、伦理制约因素、伦理发展等方面进行网络反腐的伦理分析。李斌则从政治学的视域对网络反腐的内涵、机理、机制、特点、构建等方面展开研究。这些学者从不同视野对网络反腐的研究,无疑更加丰富了网络反腐的研究内容,为构建网络反腐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学理保障。
学界对网络反腐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但从已有的成果来看,成绩较为喜人。一些学者敢于开拓新兴的研究领域,提出富有实践意义的见解和观点。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网络反腐自身的不足,亟须深化网络反腐研究。
[1]CNNIC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ic.cn/xw/rdxx/201207/t20120720_3619351.html,2012-12-07.
[2]谭世贵.网络反腐的机理和规制[J].党政干部文摘,2009,(7):25.
[3]徐明.网络反腐[J].农村工作通讯,2009,(5):52.
[4][8][28][32]牛先锋.网络反腐的功能及其完善对策[J].理论视野,2009,(5):44-46.
[5]李娅.中国网络反腐的经济学分析[J].人才开发,2009,(9):12.
[6]史永铭,高立龙.论网络反腐的监督功能[J].行政管理改革,2011,(11):85.
[7]杨公遂.网络反腐的利弊分析及对策建议[J].新会计,2009,(9):44.
[9]刘树彪.中国网络反腐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15.
[10]李立景.网络反腐:模式、问题与制度创新[J].学术交流,2011,(5):75.
[11]芦苇.中国现行网络反腐模式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2):63.
[12]梁华平.我国当前网络反腐的利弊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1):1.
[13]邓帅萍.网络反腐:渐行渐强的监督力量[N].组织人事报,2009-04-21.
[14][16][17][19]严圣明.网络反腐:发展历程、利弊及对策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9):39.
[15][31][36]贾丽云.网络反腐:网络监督的新途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1):36-37.
[18][20]张亚明.制约我国网络反腐的瓶颈与对策[J].学习与实践,2011,(4):73-75.
[21]冯治.网络反腐:问题与对策[J].唯实,2011(Z1):86.
[22]吴玉英.网络反腐:缘起、困境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5):81.
[23][24][34]王忠明.网络反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226-228.
[25]龚迅锋.网络反腐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11,(3):104-105.
[26][33][35]林鹏.网络反腐——腐败治理的新路径研究[J].传承,2010,(15):21.
[27]王美兰.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10):218.
[29]毛蔚兰.关于网络反腐制度化中政府功能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5):66-67.
[30]汪金川.网络反腐的缘起、困境及规制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13.
[37]张亚明.经济学视域下中国特色网络反腐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12.
[38]姚晓娜.网络反腐的伦理分析[J].理论前沿,2009,(15):23-24.
[39]李斌.“网络反腐”的政治学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9):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