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文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在国内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中部地区正在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人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人才数量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人才质量制约着承接产业的层级,人才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程度。本文拟通过分析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探讨中部地区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以期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不同地区间进行贸易和直接投资的综合过程,其实质是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合理的人才结构是促进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加速产业升级进程的有力保障,而这种承接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的人才数量、质量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部地区是传统农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但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弱质低效问题愈发凸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不仅要实现工业现代化,更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国际产业转移加速的历史机遇,中部地区应立足自身优势,明确发展定位,本着提升农业技术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标来积极承接相关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大批具备较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
中部地区第二产业以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加工生产为主,产业层次不高,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大,人才技能水平较低;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虽然增长较快,但比重低,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弱,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在增加产业承接能力的同时,提升产业升级的主动性。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绿色环保型产品的比重,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技术、产品和生产效率的升级。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且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技师、高级技师,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其次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再次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及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在现代社会中,第三产业以其有机联结社会生产、生活、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成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依托,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在发达国家高达60%~70%,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占到50%以上,在我国仅占43.1%,而在中部地区只占34.56%,低于全国近9个百分点(见表1)。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直接制约着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大量承接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而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需求,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承接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所以,为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加快推进服务业的发展。既要重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又要加快研发设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中部地区服务业人才大部分分布在技术含量低的传统服务业领域,素质偏低,而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高端服务业人才产生大量需求。
表1 2010年全国与中部六省三次产业GDP产值结构比 %
中部地区是传统农业区,工业结构度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促进人才流入的拉力及有效推进人才质量提高和数量增加的动力,人才存量少,呈现出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相对较多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的现象。特别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三次产业人才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及产业间人才结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推进。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境下,中部地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来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然而,由表2可以看出,2010年中部地区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40.7%,与全国的36.7%相比,农业就业人数偏多。同时,从表3来看,全国农业人才占农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0.25%,而中部地区仅为0.15%,这表明中部地区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质量不高,能够带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型人才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型人才等严重匮乏。特别是河南省,农业人才仅占0.08%,这势必影响到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根据河南省2009年发布的人才需求公告,农业技术人才已成为河南省各地市亟切需求的主要人才类型之一。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我国三次产业间人才结构的分布明显不合理,2010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81%,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仅为28.7%,表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明显不足。就中部地区而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均衡的情况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41%,而就业人数比只有27.6%。
表2 2010年全国与中部六省三次产业就业分布具体情况 万人
由表3和图1可知,全国第二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与就业人员之比为2.48%,而中部地区的平均专业人才比仅为1.00%,这标志着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第二产业人才的存量不足将是主要阻力。除山西省之外,中部六省第二产业人才存量比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大量的能够加快传统工艺、技术改进的技术型人才,而且需要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和高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及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企业管理型人才。然而,中部地区第二产业人才存量却严重不足,特别是现代新型工业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极其匮乏。
从表1—3来看,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为31.7%,与全国平均水平仅差2.9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才比为6.05%,与全国平均水平仅差0.26个百分点。然而,在就业人数与人才数量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大部分集中在传统服务业,而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也说明能够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需求缺口较大。特别是中部地区的金融服务业、法律、咨询等基础类别,需要大量现代服务型人才来弥补差距。综合来看,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缺口大,难以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导致中部地区高素质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该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从理论上讲,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是促进人才结构优化的关键保障,又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保障就业的基础。随着产业转移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而高等教育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一是高校自身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严重现象。中部地区各高校为了保证生源,单一性学科高校纷纷向多元化学科高校方向发展,多所高校同时开设同一专业,造成高校建设的注意力转移,由“特色专业”建设转向“多元化专业”建设,表面上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实际上造成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就工商管理专业来说,自2000年以来,全国90%以上的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但很少有高校把该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色优势的专业;同时,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使高校师资力量分散,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高级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64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但中部地区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和机构仅为112所,作为占整个国家人口总量27.1%的中部地区来说,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却只占有17.4%,相对于中部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人才流失严重现象,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因此,高等教育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中部地区高素质人才结构的优化。
要加快推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功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关键,其重要标志是能够尽可能承接层次相对较高的产业,且必须具备相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支撑,这就使得加快中部地区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显得异常重要。大量的资料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应沿着以下几条路径进行。
人才结构的优化是人才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的过程,也是人才在产业、区域间优化配置的过程。针对中部地区人才结构性短缺与闲置并存、区域和行业间人才分布失衡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结构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调控,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一是要确立市场供求主体地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在人才需求方面,在产业上要突出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区域上要突出经济规划要求,以优势产业聚集人才,提高人才密集度和层次。通过实现人才的信息化和社会化,完善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并在全社会推行人力资源聘用制,实现供求双方的双向选择。二是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的社会价值导向,突出能力和业绩标准,以对社会的实际贡献评价人才。三是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有序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使人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针对中部地区人才分布不合理问题,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站位全局,统筹各类人才资源,创新人才配置机制,促进人才结构优化。一是统筹城乡人才资源,着力解决城市人才集聚与农村人才稀缺的矛盾,将城市人才、智力引向农村,尤其是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二是统筹区域人才资源,加强规划指导,明确区域合作的发展方向、重点和途径,促进区域性人才市场的互联互动与协调发展。同时在人才政策上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东中西部人才协调发展。三是统筹体制内外人才资源,打破体制性壁垒,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行人才投资政策、住房商品化政策以及人才流动政策,推动人才合理配置。四是统筹国内外人才资源,通过实施各类人才工程,吸引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引领现代服务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到中部地区建功立业。
针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要促进中部地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一是积极对高校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高等教育科类预警机制,针对反馈的客观信息制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发展规划,引导高校根据地区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发展特色优势专业,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才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二是加大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开发力度。首先,要加强小高层技术人才的培养,为高层技术人才培养储备力量,并提高高等教育硬件配套设施的质量,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其次,提高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师资水平,多渠道争取有经验的技术水平高的人员,引导高层技术人才的培养,并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政府鼓励并支持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共同构建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加强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实施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广范围、深层次合作,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面向承接产业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人才支持。
[1]陈庆修.以人才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4.
[2]李春平.江苏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协调性分析[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06.
[3]赵光辉.区域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战略的制定——以中部六省为实证[J].科技与经济,2005(4):49.
[4]张胜冰,吉宇.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4):32.
[5]李翠翠.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