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枫
(浙江省绍兴县中心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笔者近期对31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采用复方黄连滴耳液治疗,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61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本院耳鼻喉门诊收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按文献[1]相关标准确诊,且均CT、乳突X线片检查确诊,已将乳突、鼓窦区骨质破坏及胆脂瘤形成者剔除。61例患者外耳道均有脓性分泌物,听力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鼓膜检查鼓膜穿孔4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中医组31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 11~50 岁,平均(25.52±9.30)岁;病程 6~14 d,平均(7.12±1.83)d。西医组 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 10~52 岁,平均(26.33±10.20)岁;病程 5~14 d,平均 (7.42±2.13)d。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治疗方法 西医组给予罗红霉素0.15 g口服,每日2次;氯霉素滴耳液2~3滴,每日3次。中医组给予复方黄连滴耳液滴耳(取甘油500 g,黄连、生大黄各100 g,冰片 15 g,枯矾 10 g,95%乙醇 10 mL,蒸馏水适量。配制方法:将黄连与生大黄加水煎煮,过滤取浓缩液400 mL,将枯矾溶解在浓缩液中、冰片溶解在乙醇中,并将浓缩液与乙醇混合,加入甘油及蒸馏水至1000 mL,分装,每支5 mL),滴耳前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并将耳脓液擦拭干净,每次3~6滴,每日2次,每次滴完后用手轻轻按压耳屏。
1.3 疗效标准 显效:耳痛、耳鸣等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鼓膜穿孔愈合,鼓室积液消失,纯音测听检查气导损失≤20 dB。有效:耳痛、耳鸣等自觉症状有所好转,鼓膜干性穿孔,鼓室无积液,纯音测听检查气导损失≤30 dB。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检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听力改善、细菌清除率比较 见表1。结果示两组治疗后听力均明显恢复(P<0.01),中医组较西医组改善更明显(P<0.05);中医组细菌消除率高于西医组(P<0.05)。
表1 两组听力改善、细菌清除率比较()
表1 两组听力改善、细菌清除率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西医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2.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中医组治疗优于西医组(P<0.05)。
表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见表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引起,部分患者可通过局部抗炎治疗即可痊愈,但部分患者由于鼓膜较厚,中耳虽然有大量积脓,但是鼓膜也未穿孔或者穿孔较小,中耳脓液无法正常引流排出,影响治疗效果。同时,长时间的抗炎治疗容易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无法有效控制感染。
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归于中医学“脓耳”、“闭耳”、“胀耳”的范畴,多因肝胆湿热、虚火上炎、肾阴不足、壅遏营气、络脉不通、热蒸耳道所致,治疗应以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散瘀止痛为主。复方黄连滴耳液组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对肺炎双球菌、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促进组织中自由基清除,减少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伤作用,对抗病原菌毒性作用,增强细胞膜保护屏障功能,促进耳鸣、耳痛等症状快速消失[2]。生大黄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枯矾味甜性寒,作为臣药可增强黄连、生大黄清热泻火之功效。《医学入门》记载,枯矾可治耳卒肿出脓;枯矾还可促进脓液收敛,促进鼓膜穿孔愈合、提高听力。冰片辛香开窍,长于消肿止痛,诸药配伍,可发挥燥湿止痛、清热泻火、解毒凉血之功效。本观察表明,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96.77%,高于西医组的73.33%,说明复方黄连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促进炎症消除,提高患者听力,细菌清除率高,安全可靠。
[1]贝政平,舒怀,周良.眼、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断标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01.
[2]郑秀琴.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35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