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时代汉字学文献《第五游》发微

2013-11-29 10:51:35
关键词:汉字学六书朝鲜

黄 卓 明

(郑州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朝鲜时代汉字学文献《第五游》发微

黄 卓 明

(郑州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韩国朝鲜时代汉字学研究文献《第五游》,现藏于韩国延世大学图书馆和国立中央图书馆,是朝鲜后期学者沈有镇为研究汉字而撰写的未完成文献。《第五游》书稿的成书时间比洪良浩的《六书经纬》早50多年,比朴瑄寿的《说文解字翼征》更是早出120年,最为珍贵的是,它是朝鲜时代最早加入小篆而进行汉字研究的专门文献。

朝鲜时代;汉字研究;《第五游》

虽然汉字传入韩国的历史十分悠久,而且韩国也一直把汉字作为书面表达的工具。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汉字研究的重要性。正如朝鲜正祖时代的大臣南公辙(1760-1840)所总结的:“士终身读书,而不知其始有文字而为是书也。”[1]170下直到十六世纪中期以后,朝鲜学者们才开始关注汉字,渐渐意识到“字学于儒者,虽为末艺,然其用甚大,不可忽也”[1]170上。于是,出现了对汉字研究的一系列文献。其中,《第五游》就是目前我们发现留存至今、最早最珍贵的汉字学研究文献之一。目前,仅韩国延世大学李圭甲教授(2008)、韩国庆星大学河永三教授(2012)对其在学界予以公布和探讨。

《第五游》作者沈有镇(1723-?)是朝鲜后期的文臣,本贯青松,字有之,号爱庐子。英祖50年(1774)廷试文科乙科及第,正祖即位年(1776)被任命为弔倭接慰官,历任修撰、灵光郡守、承旨,1782-1783年做过大司谏,1784年成为汉城府左尹,因傩礼都监禁卫军的过失而被免职,1786年又得以复职。同年得了重病,他尚未完成的《第五游》至此搁笔。据其子沈来永戊申年(1788)的跋,可推知他去世时间当在1788年或之前。

一、《第五游》的分析介绍

(一)《第五游》的版式构成

该书为手写影印本,版式特点为四周单边,每半页10-12行,每行20-24字不等,每行之间有界线,共103页,总字数约3万多字。《第五游》共计10章,分为目录、检字类203字(2字重复)、亿音类135字(2字重复)、人音类181字、乙音类83字(1字重复)、深音类68字、入音类36字、工音类233字(1字重复)、于音类458字(4字重复)、乃音类138字(3字重复),共收录了1535字,但其中有13字重复,因此,《第五游》总说解字数为1522字。书稿最后附有沈有镇儿子沈来永和沈有镇友人吴载纯写的两篇跋。

该书稿将收录到的汉字,首先根据韵母将其分为亿音类、人音类等九类,同类里的字序,再依据《三韵通考》而排列。沈来永在他写的《跋》里有清楚的说明:“一从《三韵通考》字数,逐字解义”。

(二)《第五游》的创作刊行

沈来永在跋中写道:“丙午春,患侯弥笃,无以对卷操笔,命不肖呼写者,仅千有余字”,吴载纯的跋也写道:“然独恨其止於半稿,字未满二千”。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沈有镇患病,《第五游》成了未完成的一本著述,在1786年春之后就未再动过笔。装订成书时间从沈来永请吴载纯作跋的时间(壬子年),可推算出为1792年。

(三)《第五游》的正文内容及特点

《第五游》前面没有序文,一开始就是目录,目录之后依次对检字类、亿音类等其他九章里所收录的汉字一一做出具体说解。其特点如下。

1.说解体例统一有序

2.注重字音的说明解释

3.采用“因声求义”说解之法

4.解字之法灵活实用

在《第五游》中,随处可见作者为了便于韩国人学习汉字的方便,在说解汉字时创意发挥、灵活变通。比如于音类的“有”,其说解为:有,无之对。有无之分明;无如月晦,则无,人皆知之;朔后则有,人皆见之,故从又,从月。既晦而又有月之义。以天不足为无,以月又有为有,作字之妙处也。又音,兼意。仍为又字義。再如乃音类的“大”,其说解为:大,小之对。人为人中之一则为大,贯一理而中立则为大学之大。三画,三纲领也。下有八,条目之形。此字学之活法也。可以庇覆天下,故盖音。

5.说解时表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五游》对汉字的说解尽可能达到详尽,但也有些汉字在说解之末,加入“不可臆断,故阙之”或“以俟后之知者”等字样。比如检字类的“彔”,其说解为:彔,或曰古稑字,或曰禾麦下垂之形,或曰刻木彔彔,皆近传会,且字画增减不一,不可臆断,姑阙之。再如工音类的“凰”,其说解为:凰,凤凰。凰之从几,无义。凰与凤是雌雄,似是从凤省,皇音。而不可臆断,姑俟知者。

(四)沈来永的跋

沈来永(1759-1826),字德胄。正祖7年(1783)增广式三等及第,做了成均馆儒生。1788年为其父未完成的《第五游》书稿撰写了跋。

跋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解释了书名“第五游”的含义:“第五游,游於艺之义。书于六艺,居其第五也。”其次交代了其父“将欲搜辑诸家要语,参互已意,汇成一通之书”的缘由:“尝曰《说文》《字汇》等书,失之太简;《字通》《字典》等书,渉於太繁。或阙略而难悟,或迂泥而不通。至於音释,則前辈率多略之,只言某字之为某音,不解某音之为某义,则是岂造字之本意也哉!”再次介绍了其父撰写本书的原则及愿望:“先府君尝有意于斯,上自许氏《说文》,下至《字通》《字典》十数家,编帙莫不旁罗博证、沉潜玩赜者,十余年于兹矣!”可知,沈来永写这篇跋时,其父已去世。沈有镇的具体研究方法是“逐字解义,因义附音。”这与清段玉裁、王念孙等中国学者提出的“因声求义”主张有异曲同工之效。

其父的愿望是:“故皆以字母推之。而字母不同,則或以清浊注之,或以七音辨之,犹恨东音之不明,欲以俗音旁注于字字之下,使世之操觚占毕者,便于考阅,则庶可为六艺中一助矣!”最后说明了其父的遗憾及他本人所付出的努力:“丙午春,患侯弥笃,无以对卷操笔,命不肖呼写者,仅千有余字。”“侍尊之暇,兹敢移写,而字数零星,难于分却。谨以臆见倣篆韵便览之例,分属八音而未成,令字类则亦依字典检字,却因以检字目之向所云俗音旁注。府君有意未遂,今姑阙之。”

(五)吴载纯的跋

吴载纯(1727-1792),朝鲜后期文臣,本贯海州,字文卿,号醇庵、愚不及斋,谥号文靖。1772年考中别试文科,第二年任承政院承旨(相当于今皇帝秘书),并历任弘文馆副提学和大司宪。1790年官至吏曹判书(内务部长),其后又历任大提学、艺文馆提学、判义禁府事、判中枢府事等。他学问很高,能通诸子百家,特别对《周易》更有研究。著有《周易会旨》《玩易随言》《圣学图》《醇庵集》等。

1792年沈来永请吴载纯为《第五游》撰写跋文。这篇《第五游跋》同时还收在《醇庵集》卷之六、题跋类中,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阐明文字、“六书”对于“六经”的重要性。吴氏指出:“文字,六经之本也。非文字,虽圣人,何以成六经哉。”进而指出:“然自篆籀变而为隶楷,言六书者,穿凿者有之,傅会者有之,其义能不淆而隐者几希矣。夫六书之义不明,而六经之旨不晦者,吾未之信也。”慨叹:“圣人已远,而微言之绝久矣,又况其本之不明也乎。”其次介绍当时沈公对“字学”的热忱和研究:“爱庐子沈公有之,尝潜心字学十余年不懈,著为成说,其亦有意于助发经旨也欤。余昔游公卿间,闻公谈字说,浩浩乎若不可际涯,往往令人犂然有省悟,余于是知公心之独苦,而未及见其书也,公既卒。”再次说明做题跋的过程,评述沈公及其字书:“公胤子上舍君,以余与公交游之久,要题语于卷端,余受而卒业。”对沈公书稿的评价:“则虽寡陋不能深解,然其存正黜讹,间附己意,渊奥古雅,皆有据依。旧时所闻,犹未有尽之者。摩挲阅玩,不禁俯仰之感也。”说明沈公书名之缘由:“书居六艺之五,夫子有游艺之训,故编之名以此。又可见公之志必欲依圣人之训,而非出于排闲消寂汗漫之为也。”指出沈公对文字的研究是严肃认真的。最后说明沈公之遗憾所在:“然独恨其止于半稿,字未满二千,奚异大鼎之一脔耶。倘使公无婴疾患,假以年数,极意覃考,裒成完书。则六书之义,可以复明,亦庶几于经旨之助发。而今不可得矣,惜乎!”

二、《第五游》的价值和局限

通过对沈有镇《第五游》的分析,透过沈来永和吴载纯为其所写的跋,我们可以认识沈公是一位潜心“字学”研究的人,他的研究“存正黜讹,间附己意,渊奥古雅,皆有据依”,实是难得。

而且以“第五游”作为他所撰写之书的书名,足见“公之志必欲依圣人之训”。从沈来永的跋可知,沈有镇1786年搁笔的未完成稿《第五游》,在其子沈来永整理下,1792年就得以装订成书。这是目前发现的朝鲜时代汉字学研究文献中,留存至今成书时间最早的一部汉字学专门研究文献。

该书最大价值首先就在于,它是朝鲜时代最早在说解汉字时加入小篆,并从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对收录汉字进行说解的一本研究汉字的专门文献。其次则在于,沈有镇积极采用“六书”理论,力图从字形、字音以及文字关系方面对汉字进行说解,以使人们更易于理解。但其局限也非常明显,因为是中途中断,所以该书仅收录并说解了一千五百余字,并没有完全实现作者的愿望,因此也无法完全实现该书的价值。

另外,作者在研究汉字时,为了充分解释汉字,把有些本来没有声音的汉字勉强分析出声音,并且自创了小篆的写法,只是这些说解因为没有看到甲骨文而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谬误。李圭甲曾言:“此项误谬不限于此书,并同时代中国文字学书亦如是。”[2]说明这是中韩学者在当时由于没有看到出土的甲骨文所存在的共同问题。

当时,还有与沈有镇同时代的朝鲜学者洪良浩(1724-1802)的《六书经纬》一书,约于1780年完成,因收在《耳溪集》中,故到1843年才正式刊行,作者曾携之与中国同时代学者(清朝翰林修撰大庾戴衢亨、吏部尚书纪昀)切磋交流,扩大了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是从刊行时间来看,《第五游》书稿比《六书经纬》早50多年,比学界已经从多方面、多角度予以研究和分析过的朴瑄寿的《说文解字翼征》更是早出120年。更为难得的是,它是朝鲜时代流传至今、最早加入小篆而进行汉字研究的专门文献。因此,在朝鲜时代汉字学研究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组汉字研究文献,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了朝鲜后期学者们对汉字研究的热情和状况,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认识到了当时朝鲜学者们对汉字研究的程度和水平。

[1]南公辙.与权景好禩书[G]//韩国文集丛刊:第272辑.首尔:景仁文化社,2000.

[2]李圭甲.《第五游》初探[J].中国语文学论集,2008(49).

[责任编辑海林]

H028

A

1000-2359(2013)04-0164-03

黄卓明(1964-),女,江西寻乌人,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2-1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40040)

猜你喜欢
汉字学六书朝鲜
“汉字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及反思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关于“宗”字的汉字学阐释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环球时报(2018-09-10)2018-09-10 04:10:44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字学课程教学思考与方法创新
传扬汉字精神,展现汉语魅力
考试周刊(2016年63期)2016-08-15 14:42:29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南方周末(2016-01-07)2016-01-07 15:47:28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
当代修辞学(2014年3期)2014-01-21 02:30:50
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六书故检字》撰者考——兼论其价值
图书馆界(2013年6期)2013-03-11 18: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