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倩,杨万娟,曹诗图
(1.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4;2.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旅游审美文化嬗变中的演进与异化
王晓倩1,杨万娟2,曹诗图2
(1.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4;2.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旅游需求比重逐步增加,包含旅游审美内涵与意蕴的旅游审美文化品质迫切需要受到重视及提升。社会消费时代的到来,休闲主义与实用美学的广为流行,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审美文化,实现了旅游审美的更加自由与解放,同时也带来旅游审美文化的嬗变,其嬗变包括演进与异化。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旅游审美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和庸俗美学的反思。于反思中澄明,旅游审美理应在嬗变中与时俱进并克服异化现象,致力保持诗意的旅游审美文化生态平衡。“回归理性、回归真善、回归和谐、回归诗意”乃是旅游审美的理想归宿。
旅游审美;嬗变;异化;反思;生态审美
如今,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商业与文化互渗、欲望与需求混同、价值观念不断多元与更新的消费时代[1]。旅游是一种消费文化行为。在新的消费时代视角下,消费这一概念已经跳出了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范畴,而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行为,它表现在人们希望通过消费这一实在的过程而得到即时的感性回馈,消费日益成为“速效型”和“享受性”生活方式。因此,伴随着消费行为的观念变迁和审美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加之实用美学和享乐主义的广为流行,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旅游审美行为。旅游审美文化这一较为传统稳定的旅游文化领域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出现了明显的嬗变现象。一方面,它冲破了传统旅游审美中“高雅脱俗”的桎梏,使得旅游审美观念趋于世俗化、生活化、物质化、符号化和开放化,旅游审美过程也不那么优雅清高而逐渐成为了旅游者享受快乐、体验休闲的一种大众消费过程。对于旅游审美在某些方面更符合人性需求的变化,应该说是旅游审美的某种自由与解放(由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旅游审美的某些异化(由崇高到低俗的蜕变),异化必然偏离审美的本质,导致旅游审美文化品质的下降。因此,深入研究旅游审美文化嬗变中的演进与异化及其表征,辩证地看待嬗变现象所诱发的正负效应,探讨当代旅游审美文化的嬗变现象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旅游是审美的散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旅游活动在根本上是一种审美等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活动[2]。旅游审美在国内外都研究不多,且主要是侧重于旅游实践问题的研究。旅游审美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哲学和普通的美学理论。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尽管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与感情是形形色色、各有侧重,但几乎从未有人将自然本身作为一种与人为敌的异己力量来看待。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使传统文化的绵延发生了断裂。文艺复兴以来的“心灵与自然和谐”的美学原则遭到攻击与诋毁。在人们对于自然的经验中出现了异化意识。现代主义最流行的一个话语是“自然失去了人性”。在现代主义者看来,自然已经变成了脱离人的目的、压迫人甚至吞噬人的异已力量[3]。其代表性人物是波德莱尔,他认为自然并不是美和善的根源,自然是“罪恶的教师”,并提出了“自然是丑”的这一论断。在现代主义美学流派和艺术流派中,自然异化意识都非常浓厚,不少作品都极力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分裂与不和谐,自然异化意识像空气一样弥漫和渗透在审美文化的各个方面。自然异化意识是工业化社会背景的产物,它主要源于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生存状态的悲观与绝望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反叛意识。这种思潮对现代旅游审美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被视为“西方后现代旅游宣言书”的《在路上》一书所描述的旅游审美异化现象,即崇尚为主流文化所不齿的某些旅游行为,以粗俗、混乱、颠倒、不知所措、矫揉造作或者无厘头的方式进行旅游。这种心灵虚无的旅游审美异化行为,最终只会给世界留下一堆充满文化垃圾的废墟。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兴起,传统的历史的审美理论面临着巨大挑战并出现新的变革。如传统的审美理论主要侧重于艺术领域的审美研究,注重视觉与听觉的审美体验,自然环境审美很少进入审美研究的领域甚至受到排拒,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浓厚。而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则大踏步地转向对自然环境的审美研究,摒弃审美中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或主客二分论,代之以一种新的主体间性关系,主张美在自然、美在生活、自然至美,提倡人与环境进行平等对话,注重审美体验中除视觉、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如触觉、嗅觉、味觉等)的统觉体验与通感体验研究。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认为自然是真善美的根源,自然是“美的规律之源”,“人类的审美创造是以自然为师的”,提出了“自然至美”的观点[4],对现代主义美学流派和艺术流派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批判和颠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它实现了美学学科理论新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这在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上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变革。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代表性学者国外有克里瓦(Miroslav Klivar)、卡尔森(Allen Carlson)和柏林特(Arnold Berleant)等。在我国,著名学者陈望衡教授在环境美学的研究方面的成果令人瞩目,他的“自然至美”、“审美的家园感”、“审美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境界本体论”等理论观点对当今旅游审美颇有启迪。从根本上讲旅游美学与环境美学一样都是日常生活美学。旅游审美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都深受环境美学发展的影响,并在许多方面出现新的变化。在旅游审美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嬗变中,既有令人可喜的进步,也有令人忧虑的异化。这体现了旅游审美活动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两面性与辩证性。
传统美学观念曾企图建立永恒的审美准则,然而无数事实证明,人类对美的追求总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当旅游消费文化与互联网、电子游戏、通俗歌曲、电视广告等其他大众消费文化一同风行于世的时候,传统客观的审美标准开始变得难以客观,而丰富的个性差异却不断得到尽情的展现,这就是审美维度的多元化所造成了审美标准的不确定。旅游审美嬗变中的演进表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审美标准的泛化
旅游审美标准的泛化即旅游者审美标准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其主要表现在旅游者对审美对象感知和体验的独特性与个性化上[1]。在目前的旅游审美实践中,最为明显的转变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逐渐偏好于原生态的旅游资源或旅游景观。以传统观光型旅游为例,按照台湾学者汉宝德的说法,人类最早都是以“气候温和、山明水秀、鸟语花香”作为判断大自然美的首要原则,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欣赏、理解不断地变化和进步,这种观念也开始悄然发生改变,“美”正在变得更加多样、捉摸不定或泛化。几年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就曾先后两次发起“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活动,而两次评选的结果都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许多大众心目当中的传统“名山大川”(如曾经评选的“中国旅游十大风景名胜”和“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的一些自然风景名胜)纷纷落榜,而更多人们并不熟悉的“荒野景观”却被选了上来。其评选结果显然是基于新的审美维度即生态视角,它所侧重的标准是“生态性”、“纯真性”、“独特性”和是否被人类“过度开发”等。换言之,人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美中“最美”,而是反传统的、“不常见”的、原生态的美[1]。这与当今世界美学界出现的“美学的荒野转向”[4]观点颇为吻合。因为传统的审美存在美学与自然的隔膜,缺乏自然的“崇高感”,缺乏人类的“家园感”,缺乏审美的“深度感”。在偏重于艺术化领域的审美过程中,“美学失去了与世界的深层联系,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诗意对话,美学在自说自话中使自然走向沉寂。人与美学要走出危机,首先必须寻根,回归生命的源头——荒野”[5]。可以说,当代旅游审美已远远超出了古代文人旅游“寄情山水”的传统范畴[6]。这种泛化,在某种角度上讲可以说是旅游审美在历史上的某种进步。
(二)旅游审美视野的拓宽
当今旅游审美视野的拓宽,与旅游者个体的审美价值视角、环境伦理立场、自然审美经验、情境欣赏途径等多种维度紧密相关。以户外拓展型旅游为例,在众多旅游者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叫做“驴友”,他们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他们在旅游过程中自主安排食、住、行、游、购、娱,他们自带帐篷、厨具以及各种野外生存工具。他们踏上旅途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采风”(采景风、采人风)和挑战自我。在他们看来,那些曾被认为是沉寂的、可怕的、潜伏着危险的荒山野岭却充满着乐趣、有着独特的魅力。他们在旅游活动中自行加入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元素”:野性、刺激、力量、技巧和信念等。这就是当今的诸多旅游审美因个体视角的独特性而散发出的多维度光芒,其目的在于追求丰富多彩的身心自由体验,这也是对旅游本质的一种丰富的体现。
(三)旅游审美情趣的转变
当今旅游审美情趣的转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观光”向“游憩”转变、由“游览”向“体验”转变[1],这类转变大都是正面且积极的,体现了旅游活动内涵不断丰富与深化的趋势,也顺应了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而另一方面的转变即是由“高雅”向“世俗”转变,突出表现为旅游者审美需求的自由化和生活化。由于旅游审美相对其他审美而言,其更具“自由性”和“生活性”,故有“旅游是审美的散步”或“旅游是人生的美学散步”之说。旅游是人的生命自由的体验和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因此,旅游美学既是环境的美学也是生活的美学。当今旅游审美情趣逐渐转变,并更加体现旅游活动的本质,这应该说是旅游审美文化嬗变中的演进或发展。
社会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异化现象是常见的,旅游也不例外。异化一词最初源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范畴,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变异,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它既表示转化的过程又表示转化的结果[7]。旅游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产物,其本质是以审美、消遣、求知为主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8]。人们通过旅游,可以丰富阅历,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整个社会来说,旅游亦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文化进步的新动力。今天,旅游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肯定主流的前提下,我们也必须客观地看到,随着旅游产业短期的快速发展,由于商业化、功利化等种种原因,许多已偏离了旅游的本质和旅游业的发展轨道,有的甚至违背了旅游发展的初衷,成为制约旅游健康发展的一种异化力量。这也相应促成了旅游审美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审美的后现代主义、功利主义日盛,与旅游的真善美和审美的非功利主义特征严重背离
当旅游活动融入经济社会,并逐步走上产业发展的道路时,商业化中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使得旅游活动在许多方面愈来愈缺乏应有的内涵、品位与诗意。同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旅游思潮的涌现,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对旅游的态度和观念乃至审美情趣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含蓄内敛、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的美学主调被时尚华丽、个性张扬、享乐至上所取代,形而下的感官欢愉成为众多游客的嗜好。大众旅游活动,成为全民狂欢盛宴上的风景。旅游审美已经异化为一种追求快乐刺激和休闲享受的消费过程。旅游者较少去关注审美对象的本真性、伦理性、和谐性,不追究审美对象或旅游吸引物的真实与虚假、自然与人造以及道德伦理等问题,只要自我感觉好就“美”,甚至将怪异、荒诞、丑陋也当着“美”来欣赏。如我国某地曾经开发“有钱能使鬼推磨”和“扮鬼子、汉奸留影”等景点,而且很吸引部分游客。有的迷信所谓的风水,将酒店、车站等建筑物的屋顶做成棺材模样,寓意“升官发财”。浅薄、浮躁、怪异和功利在旅游审美中愈演愈烈。部分旅游者,特别是经济基础雄厚的旅游者的精神追求不是在旅游审美活动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而是通过参与赌博、吸毒、性放纵追求感官刺激,贪图享受。旅游活动与“诗意的对话”渐行渐远,与旅游的真善美和审美的非功利主义特征严重背离。
(二)旅游审美素质的下降,旅游层次较低
旅游审美素质的本源来自于旅游者自身对旅游活动的基本认知,它强调的是个体对旅游审美体验的清晰理解。而如今,对身边旅游活动稍加留意和分析即可发现,在旅游活动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旅游者的旅游审美体验是非常模糊的。举个常见例子,在很多大型风景名胜旅游区,若旅游区有索道、电梯可供乘坐,很多旅游者绝对不会选择步行登山,甚至视徒步登山行为为“笨行”和“乡巴佬旅游”。这些旅游者缺乏对“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慢慢走,请欣赏啊”的旅游真谛的了解。风景名胜旅游区修建索道、电梯当然有着经营者的盈利等考虑,但与旅游者和经营者的旅游审美素质不无关系。这也是国内外在这一现象上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除此以外,许多游客对名胜古迹、古典园林、博物馆和具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景点也很少感兴趣,常常抱怨“没啥看头”,而只是满足于“感官愉悦”或“悦耳悦目”的体验层次,甚至每到一个旅游地竟以“到此一游”或拍几张照片为旅游体验标记。“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确是对部分旅游者的形象写照。对于部分旅游者,旅游审美已沦为肤浅的娱乐或行乐体验,与“悦志悦神”无缘。与以往时代相比,这种“俗游”审美的人愈来愈多,“雅游”、“神游”审美的人愈来愈少,导致了当今旅游市场中旅游审美素质的普遍下降,旅游层次偏低。
那开花的东西叫沙葱。沙葱,是一种像葱不是葱、像韭菜不是韭菜的沙生植物。别名蒙古韭菜。它细细的,有圆珠笔芯那么粗,筷子那么长。新鲜的沙葱带白霜,几乎没有葱白。长在沙地里,割一茬,长一茬,一年能割四五茬。
在文化发生巨大变迁的当今时代,旅游审美已不再仅是精神空间的开拓,或是心灵空间的净化,它更多的成为了一个休闲消费过程,一个参与和体验的过程[9],旅游审美也由一种距离的美学,逐渐转变为一种消除距离走向生活的美学[10]。辩证地看,这一嬗变过程一方面泛化和拓展了传统略显狭隘的旅游审美,推动了作为审美主体的大众踊跃参与到审美实践、审美创造活动中去,丰富了旅游审美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也诱导了有损真善、和谐与品位并导致浮躁与浅薄的旅游审美异化现象及其负面效应的出现,理应进行反思。
(一)过度利益驱使导致旅游审美文化本真缺失
在市场利益期望驱动下,存在有部分新建的、所谓文化旅游景点,不顾及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脉络,不顾及自然生态平衡,激进地甚至错误地对文化与自然资源进行缺乏理性与审美深度的发掘、包装,最终导致宝贵的资源受到难以挽回的损失。更有甚者,错误的开发使完整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曲解,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受到亵渎,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负面例证不胜枚举。例如为片面适应国外旅游者的欣赏需要而将中国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现形式演变成只有做、打的准哑剧;为了吸引眼球,媚俗地修建以迷信和恐怖刺激作为噱头的“地狱”、“鬼洞”等商品性“伪宗教景观”,造成一些传统古文化景观变得不伦不类;民俗文化旅游中的“背新娘、进洞房”的活动(游人称之为“温柔的陷阱”)到处泛滥,有些民俗文化被沦为游客的一种新奇的“玩具”。这种旅游活动中伪文化、低俗文化的大肆传播,直接导致了旅游审美文化本真的缺失,它不仅对传统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造成了颠覆,同时也损害了公序良俗,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制造出一个庸俗、荒诞的审美文化氛围,是很不可取的。
(二)过度市场化的旅游开发导致旅游审美活动浅尝辄止
当今许多地方的旅游开发建设,不立足于旅游地自身审美文化特色,不认真研究旅游者深层的审美需要,只是在休闲消费的市场的目标导引下片面发展,一味追随所谓的“市场潮流”,盲目从众,同构竞争,甚至生搬硬套他人创意,进行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这样不仅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也使得相当一部分旅游审美活动未能在满足人们愉悦需要的同时引导人们获取情感与精神深度的更高层次体验,仅仅只是浅尝辄止。
旅游审美的未来健康发展,首要的是应回归旅游审美的本源,即进行旅游活动的本身是人类追求自由与和谐、真善与美好。应在这样的思想与视角下审视当下的旅游审美负效应,“回归理性、回归真善、回归和谐、回归诗意”,乃是其真正的理想归宿。于反思中澄明,在澄明中践行。
(一)践行生态审美观,形成和谐的旅游审美生态平衡
生态审美观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崭新形态的审美观念,是在资本主义极度膨胀导致人与自然矛盾极其尖锐的形势下,人类反思历史的成果[11]。旅游审美应借鉴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生态视角或树立生态审美观。
立足生态视角或树立生态审美观,应首先认识到,在生态(包括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旅游审美过程中,旅游者是审美主体,体现生命繁荣特征以及环境美的生态环境是审美客体,人与环境是贯通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整体。其次,在旅游审美实践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有机融合中,旅游者作为旅游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自觉地打破人与环境的“边界”,全身心地融入、全息性地体验审美对象,以一种新的审美维度(生态维度——任何景观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和角色(人是自然的朋友而不是主宰)与自然环境交往,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审美生态平衡。
这种旅游审美生态平衡是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也对实践中旅游项目开发的具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总体开发思路上,要在身处消费时代、顺应体验经济潮流的大环境下,确保不盲从地、机械化地跟随市场动向,而应兼顾市场、社会及生态各方效益,形成和谐的旅游审美生态环境;在项目开发设置上,既要有以感官愉悦为主的消遣性项目,也应重视有益于当代人文精神重塑和精神充盈的审美文化项目;在项目建设中,要重视并尽力权衡好旅游审美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时刻把握旅游审美生态平衡的底线。总之,旅游项目开发应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物我同一,与审美对象诗意地进行对话,提高旅游审美体验质量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和谐的一切事物。审美即辨别、领会事物的美,是人与自然、社会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和谐的关系状态。“旅游是审美的散步”,旅游功能之一是以审美的感性方式,使人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和解放,得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生态审美观是一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先进的审美观念。生态审美与传统审美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欣赏态度的转变。传统审美活动强调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征服”(占有)和“享受”,而生态审美活动则主张“无为”、“倾听”、“融合”、“与物为春”,充分尊重自然与文化的主体性价值,把审美对象当做与审美主体自由交往的伙伴,与其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达到充分的默契、理解和同一,获得充分的身心自由体验。这种物我同一的审美是一种人性地诗意地对待世界的方式。因此,在旅游活动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应学会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做独立的平等的生命个体,构建一个和谐的审美生态系统,“与审美对象诗意地进行对话”[12],致力提高旅游审美体验的质量与深度。
(三)弘扬人文精神,倡导生态与文化旅游,赋予兼有普世价值和民族本色的旅游审美内涵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的基础上追求真理、追求文明进步,任何背离真理与文明进步的审美,是注定不会得到社会长久认同和普遍赞誉的。因此,在旅游开发实践中,应力求真实地反映普世价值(如真、善、和谐、博爱等)、民族本色、地域特征与时代精神。尤其在开发休闲性、娱乐性的旅游产品时,应提倡设计具有开拓性、知识性、教育性和创造性的产品类型,弘扬人文精神,体现普世价值,强调人性中以“真”、“善”为导向的本源,赋予旅游审美实践兼有普世价值和民族本色的审美文化内涵。
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将旅游审美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将审美与求知有机结合的具有深层次内涵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为旅游者创造了一种理想的诗意的旅游审美体验环境,引导人们不断寻找正逐渐失去的“精神家园”,回归审美应有的本真与亲善、和谐、博爱与崇高,从而促进旅游审美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应大力开发和提倡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
(四)开展审美教育,致力提升大众旅游审美素养
当今旅游审美异化和旅游审美水平的下降,也与审美文化教育的缺失和社会审美文化宣传的忽视等方面有关。人们都渴望美,但有时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美、该如何美。人们普遍缺乏应有的旅游审美知识,对于旅游审美文化的特点与本质认识更是陌生。即使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都很少开设与旅游审美有关的《旅游美学》或《旅游审美概论》等课程。因此,旅游审美的异化和旅游审美水平的下降在所难免。当前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学校与社会适当开展审美知识或旅游审美文化的教育与宣传,致力提高人们的旅游审美素养,这是克服旅游审美异化和旅游审美水平下降的有效之策。
在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今天,旅游审美嬗变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其中在嬗变中出现异化也是不可避免的,用传统的高雅、神圣的旅游审美标准或价值观来看待、评判当今的旅游审美也许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对大众化商品经济使审美脱离美学的本位意义而异化的现象不能熟视无睹,旅游审美价值绝不能在当今消费主义盛行与快活哲学(或享乐主义)浸淫中随波逐流、渐趋凡俗,而应在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中与时俱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对未来旅游美学的发展与审美观念的演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寄予了深远的期望。当前旅游审美在多元化、开放性的演进中,我们应致力追求和彰显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适当保持和回归传统审美的理性(超功利性或对人性的终极关怀)、真善、和谐与诗意;应树立健康的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努力克服旅游审美中的异化现象,与时俱进地促进旅游审美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1] 苏北春.快乐哲学与休闲体验:消费时代的旅游审美文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36-141.
[2] 曹诗图.旅游审美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3] 杜宁.审美文化嬗变中的自然异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0-17.
[4] 陈望衡.自然至美论[J].河北学刊,2005(1):43-48.
[5] 赵红梅.美学的荒野转向:兼论罗尔斯顿环境美学思想[A].陈望衡.环境美学前沿(第一辑)[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 陶东风,王瑾,和磊,喻书琴,陈晓华.日常生活审美化:一个讨论——兼及当前文艺学的变革与出路[J].文艺争鸣,2003(6):28-33.
[7] 方志远,王健,朱湘辉,等.旅游文化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8] 曹诗图,曹国新,邓苏.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J].旅游科学,2011(1):80 -87.
[9] 傅守祥.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伦理与哲学省思[J].伦理学研究,2007 (3):20-25.
[10] 赵学勇.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J].文学评论,2006(5):206-208.
[11] 李向明,杨桂华.中国旅游审美观的变迁与发展:基于山水文化的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50-155.
[12] 曹诗图,孙天胜,周德清.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兼论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审美观[J].旅游论坛,2011(2):115-118.
On Evolution and Alienation of Tourism Aesthetics
Wang Xiaoqian1,Yang Wanjuan2,Cao Shitu2
(1.CITIC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Wuhan 430014,China; 2.College of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1,China)
With the change of people's social lifestyle as well as an increase in travel demand,the quality of the culture in tourism aesthetics,inclu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implication of tourism aesthetics,urgently need to be taken seriously and ascended. In the coming age of consumerism,leisure and practical aesthetics are inevitably changing those aesthetics view in tourism.From all those not only emancipate some of th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tourism aesthetics,but also cause the alienation of tourism aesthetics both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which brings crisis for tourism aesthetics.Apparently,this phenomenon provokes the thinking over consumerism as well as vulgar aesthetics contained in the tourism aesthetics.Derived from the study,tourism aesthetics should advance with times and overcome the alienation,and be engaged in keeping ecological balance of poetic tourism aesthetics.“Return to the rational,kindness,harmony and poetry”must be the ideal end-result of tourism aesthetics.
tourism aesthetics;evolution;alienation;reflections;ecological aesthetics
F590
A
1674-3784(2013)05-0013-05
[责任编辑:吕观盛]
2012-12-09
王晓倩(1986- ),女,湖北武汉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技术员,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杨万娟(1983- ),女,陕西宝鸡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曹诗图(1954- ),男,湖北宜都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