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汉儒对儒家发展的影响

2013-11-26 02:19王淑媛
学理论·中 2013年10期
关键词:儒学孔子

王淑媛

摘 要:中国人都会受到孔子的影响。儒家肯定现实人生,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对国人影响深远。儒家经历了千年文化传承,既保存了孔子时代儒家的基本精神,也有新发展。但是,我们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仍不甚清楚,对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前的儒家思想的变化发展进行简单地概括得出 的结论。

关键词:儒学;孔子;孔门分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18-02

一、儒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文章以宏观把握的方法讨论中国儒家的发展。总的来讲,儒家学派的发展经历了一下四个较为重大的时期[1]3。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此时,儒家处于百家争鸣的状况下,没有成为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和其他思想流派无异,彼此互相竞争存在的权利。

第二阶段,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儒家。罢黜百家之后,儒家占据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此后,儒家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被称为“儒学官学化”、“儒学经学化”、“儒学政治化”。儒家哲学日益形式化而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儒学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支向着古文经,一支朝着今文经。这种经书的注释工作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道教和佛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第三个阶段,被佛教和道教所掩盖的儒家。自东汉末年屡经乱世,为寻求心灵上的解脱,道家和佛教成了人们脱离苦难的现实的途径。甚至一直到五代由于玄学和佛教的冲击,儒家在一般人的精神生活里,已经不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在政治和制度方面还占有主导地位。

第四阶段,新儒家阶段。宋代之前人们的道德意识水平较低,受到具有系统性教义的佛教的挑战。面对着这种状况宋儒站了出来,他们以儒家学问为基础,透过佛学,“建立了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创生,一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就是理学”[1]11。宋儒使儒家思想提升到了一个“世界统一性”的哲学高度,建立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使中国人从此能以理性的视角认识万物,也使中国人从此有了一个对人的行为价值评判的最高标准。这宋儒对儒学以及以之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大贡献。

一、春秋时的儒家

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的实力超过王室,纷纷要求扩充自己的实力。落后的氏族社会被相对先进的封建地域国家制所取代是历史必然。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认为:“春秋战国是保存着氏族社会创痛的早期宗法制相发达的地域国家制的过渡,认为孔子思想是者亦空前时代变革中某些备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2]1。孔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逐渐没落氏族社会贵族的观念。

“仁”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之一。孔子没有给“仁”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基本点是“爱人”即关爱他人,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关爱,就是爱自己也爱别人。这也是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墨家主张爱是平等的,无所谓贵贱亲疏。而儒家的仁爱是有层次之分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有仁爱之心的人,在自己立身时,也要帮助他人立身,在自己通达时,也要帮助他人通达。虽然《论语》中“仁”每次出现的意义不尽相同,但孔子的仁学思想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2]11。首先,仁是有血缘基础的。孔子把抽象的仁导入到了具体的生活中,这样孔子“把一种宗教性神秘的东西变而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2]15。其次,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原始的人道主义性质。在氏族部落内部遵守严格的等级秩序的情况下,要团结互助,坚持反对赤裸裸的剥削,原始的人道主义性质不仅是孔子思想的外部表现,也是原始氏族内部民主遗风的残迹。孔子把复兴“周礼”这一伟大任务交给了“君子”,“君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且还有着极高的道德修养,是完美人格的再现。孔子希望这些君子积极地介入现实生活,孔子对自己及弟子也是这么要求的。虽然,孔子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仍然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奔走。

“礼”是孔子思想的另一范畴,孔子很推崇周礼,希望“复礼”,恢复西周的礼制秩序。“作为秩序象征的礼仪,实际上有一个很深厚的背景在支持它,作为它不言自明的依据,这一背景就是古人对宇宙的理解”[3]51古代的礼字,并没有“示”,而是写作“豊”,“礼是后来的字。在金文里,我们偶尔看见用礼字。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侍鬼神。《盘庚》里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4]82可见,礼的核心原则是尊敬和祭祀祖先。殷周时,祭祀活动有重要意义。可以认为,通过祭祀祖先或神灵的活动,以教化大众。此外,祭祀活动严守等级制度,投射到日常生活中,为众人划定了尊卑等级。而孔子要维护的就是这森严的等级制度。

二、孔子之后至秦朝的儒家

由于孔子的思想体系非常博大、开放,孔子本人也主张“有教无类”.“和而不同”,孔子门徒的思想并未被统一为一种思想,反而进行阐发,这样,儒家学派内部难免会产生歧见分化。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开始逐步分化。据《孟子·滕文公上》:“昔孔子没,……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乎不可尚已。”据《汉书·儒林传》说,孔子之后,“七十子之门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河西,子贡终于齐”。其中子张、子羽、子夏都颇有影响,“他们继承孔子时代广收门人、兴办私学的传统,使儒家迅速成为当时思想世界的‘显学。同时,也由于各自学风的偏向与理解的差异。使儒门很快分为若干流派”[5]。

战国中后期,儒家内部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关于儒家八派说,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思孟派与荀子派。一般认为孙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有荀子,韩非及李斯。荀子以后,孔门弟子纷纷寻求儒家理论向现实转化的道路。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儒家思想从早期具有较厚的理想主义色彩逐渐向现实靠拢。有种看法认为,“孔子之道,经孟子发扬,于天人心性方面已具规模,但是在经世致用方面却并没有完全展开,然而荀子在王制事功方面详细阐发,孔子之学趋于全面”[6]。

韩非、李斯在秦国受重用以来,齐儒纷纷入秦,竞相“媚秦”求取官职。博士是儒生在秦所供的一种官职,博士在秦汉是学术顾问官的性质,无实质政治权力。统治集团与儒生的观点的矛盾在秦统一之后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决裂。一部分儒生向统治集团妥协,改进儒家学说,寻求政治上的立足地。这一变化因现实政治而起。

四、西汉初年的儒家至武帝时期的儒家

虽然儒家思想在秦备受打压,但儒家思想在民间有很强的生命力。汉初施行无为而治,对社会事务少加干预,形成了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先秦几家主要学说活跃起来,这对儒家思想的再度繁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汉高祖对于儒生一向不甚喜欢,但是仍然有部分儒生进入了政府高层,如叔孙通,陆贾。在这些儒生的努力下,汉高祖对儒生的态度有好转,比如以太牢祭祀孔子;汉文帝时,废除“挟书之律”,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开始设立《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的博士官。汉武帝时,面对政治上统一的国家,思想上的统一被提上议程,这为董仲舒上书的提出提供了契机。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不仅有儒家思想的印迹,还杂糅了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结合汉武帝在思想上要求大一统的需要,建立了一个全新视角的儒家系统。董氏的儒学更重视天人的关系,加强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之间的沟通,转换了早期儒生的关注视角,对汉代及之后的统治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不仅是儒家最成功的一次介入政治生活,同时也对后来儒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儒最明显的特点是建立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思想体系,能容忍并从其他思想流派中吸收有利要素,最终将这些要素全部归入儒家思想系统的内部。

“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的思想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被后世接纳而成为一种入仕制度。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适合了“大一统”的趋势,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但同时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对此后几千年的发展影响深远。另外,儒学占据主导地位必然会造成其他学说的低沉,长期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一种固定思维。西汉末年儒学演化为两支,一支古文经,一支今文经,都着重在注释上,儒学思想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恰逢佛教传来,造成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儒学被佛学所掩盖。

四、结论

儒家学派在孔子去世之后,孔门分化为八个不同派别,有影响的属孟子一派及荀子一派。孟子在儒学中增加了心性一说,荀子则为儒学向现实转化提供了途径。之后,虽然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打击压抑了儒学的发展。然而,儒学并为丧失生命力。汉初期,宽松的政治方针,是儒家的发展的一场春天。虽然如此,但是儒家思想并未在政治中取得优势地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儒家思想才被正式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这是儒生最成功的一次介入政治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5]李冬君.儒家分化与孔子圣化[J].南开学报,1998,(5).

[6]张文皎.从《论语》到《天人三策》——儒学从私学到官学的最初路程[D].济南:山东大学,2008.

(责任编辑:宋 佳)

猜你喜欢
儒学孔子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2020年儒学研究关键词:阐释、应用与地域化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孔子在哪儿
山东省曲阜市为每村配一名儒学讲师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