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梅 雷秀雅 张秀花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3)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全国林业工作的重点要转向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2003年中共中央做出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林业事业开始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的历史阶段。生态建设综合性强、覆盖领域广,涉及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的内容。为了与之相适应,我国林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增加了上述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培养方向和内容,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现代林业建设人才。在国家人才战略的支持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培养在林业高校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培养已涉及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因此,如何根据学科门类特点进行研究生分类培养,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林业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拟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角度,基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特征,对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探讨。
早在1998年,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就对培养模式作了如下界定:“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集中地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规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此后,诸多学者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胡玲琳博士认为,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1]。依此类推,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界定为:为了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为指导,由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反映了研究生培养的总体性特征及过程。
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过程中的活动要素——教学、科研和实践为依据,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4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我国广泛采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是学徒式与专业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人才培养(此种分类主要以培养目标的不同为依据)向学术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转变,协作式和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开始引起重视并得以试点推广。
无论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何种依据进行如何分类,从研究生培养系统的角度考察,任何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都包括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这4种构成要素。培养目标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系统中起统摄作用,是确定入学形式、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的依据。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入学形式主要由培养对象的不同来决定。培养方式是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方法或形式,主要包括培养年限、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导师指导等具体的培养方式。质量评价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培养者进行的监控和检验,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考核制度与论文质量评定是2种常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方式,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也全面铺开。2008年,北京林业大学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全面改革,通过研究生培养费用的统筹和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重新建立,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2009年,北京林业大学开始面向普通本科毕业生进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自此,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明确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2类,科学硕士实行学术型培养模式,各类专业硕士实行应用型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以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北林)、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南林)和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东林)三校为例,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前只有北林于2011年7月明确对外公布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而南林、东林二校尚没有明确公布,但笔者认为根据其研究生培养过程及环节可以初步确定为属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三校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都没有独立于农林理工类研究生培养而单独制定另外的培养模式,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大致都是在学科领域内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并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这决定了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相关的科学实践工作的就业取向。
2.入学形式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形式是全国统一的,林业高校也不例外。近几年,林业高校根据教育部精神,在全国统一考试之外,逐渐加大了各学科的招生自主权。例如,加大复试成绩在入学总成绩中的权重,增加本科生硕士推免生的比例,提高硕博连读生的比例,等等。
3.培养方式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培养方式,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总体来看,北林、南林、东林三所林业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都是实行学科指导下的基于导师资助制度的导师负责制;基本学制均为3年,执行弹性学制;原则上课程教学都在第1学年完成,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从2009年开始,北林规定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总学分为28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控制在23学分内;为了加强对研究生培养中间环节的监控,规定另外5学分为必修环节的学分,包括开题报告2学分、专业外语实践1学分、Seminar 2学分。南林规定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总学分为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0学分、实践性环节2学分。东林规定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总学分为20~2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8~23学分,实践性环节2学分。此外,北林和东林都明确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正式发表1篇与学科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南林虽然没有明确的相关要求,但在实践性环节中注明如发表学术论文1篇加1学分。
4.质量评价
与其他学科一样,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价主要有基于课程学习的课程结课考试或考核、中期考核、论文质量评定等。
林业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并没有独立于其他学科而单独制定整套的培养方案。但是,北京林业大学针对人文社科类学科与农林理工类学科的差异性,在有些规定中对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了单独的调整。以北林为例,林业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建立了完备、规范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原有培养环节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外语学习和Seminar环节,并落实到每个学期;对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制度等进行细化,加大了淘汰分流力度;对培养流程进行了调整,规定第1、2学期完成课程学习,第3学期开始科研训练、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并对课程学习、论文写作进行综合考核,第5、6学期主要进行学位论文写作和社会实践。
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还特别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陆续制定了研究生重点课程教学创新项目研究制度、研究生学科前沿性专题讲座制度、研究生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访学制度。
2.在高层次科学实践应用方面加大了对学生的培养力度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原则上安排学生在第1学年完成各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第2、3学年进行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这顺应了企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对高层次人才在科学实践应用方面的要求。以北林人文学院为例,从近5年的就业统计数据看,在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岗位中,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占据比例较高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表1 2007—2011年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
3.人文社科类学科与农林理工类学科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差异
针对人文社科类学科与农林理工类学科的差异,北林在实施导师资助制度时对人文社科类导师资助执行了额度减半的政策,同时明确了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但是,在整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北林也没有单独制定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没有针对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
虽然林业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日益规范化、细节化,但也存在着形式化、程序化、不遵循学科特点、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林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以农学、理学、工学等学科为主,虽然近年来增加了人文社科类学科,但是林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学科的影响,所以林业高校实行的仍是全校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导致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无法全面考虑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特点,也未能遵循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规律。而实际上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研究活动从选题、研究思路到研究结果,均与农林理工学科的科研活动存在不同的路径和范式。
一般来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养环节都是围绕科研训练展开的。其中,农林理工科等自然科学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往往要求实证,较多采用实验的方法,所以科研训练大多结合实验完成;而人文社科类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知识积淀,需要潜心研读经典原著,通过积极思考,并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可能产生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因此,如何指导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建立学术规范、学会“做学问”,如何加强对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过程的监管等,都是林业高校全校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也是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其他综合性大学或人文社科类院校相比,林业高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结构、质量和层次情况普遍不是很好。林业高校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存在专业水平不高、研究能力不强等问题。这无论是在课程学习还是研究训练方面都给林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例如,学生比较难进入状况,一些前沿性的课程不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由于理论基础较薄弱,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前沿意识较难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第2、3学年没有安排具体的课程学习,所以学生的文献研究、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一般来说,导师每周应与学生进行一次交流,对学生一周的学习或科研进程做出具体安排,不间断地引导学生找出个人感兴趣的并有社会价值的“研究问题点”,并指导学生进行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具体的科研训练。
目前,在研究生日常的学习指导中,虽然有硬性的必须完成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专业外语实践、Seminar等考核环节和培养环节,但是对学生的日常科研训练过程和导师的日常指导过程都没有相应的考察制度和规定。由于大多数研究生导师不但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还要忙于科研或行政事务,而且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也较多,所以并不是每位导师都能够保证不间断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就容易形成学生不主动找导师、导师也疏于教导学生的状况。而对相对软性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科研训练来说,日积月累的研究过程的细化指导尤其重要。缺乏过程指导的研究生培养难免流于形式,往往无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以学术科研训练为主的基础上,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因此,在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这2个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方面,要向科学实践倾斜,实现学术科研训练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科学的课程设置,不仅能让学生尽快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思想方式和研究范式,使学生具有大的学科门类的宏观视野,还能尽快让学生进入学科前沿,获得问题意识和学术前沿意识,培养怀疑和批判精神,为科研训练做好储备[2]。因此,课程教学在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而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向高层次科学实践应用方面的转向,要求课程设置以相对宽口径的学科知识为基础,注重拓宽和夯实学科基础,增强知识的延展性和适应性。因此,学位课的设置要以本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为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优化组合,压缩专业课程门数,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应用性,减少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要发挥农林理工等传统学科的优势,适当增加交叉学科的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例如,北林依托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大的平台,整合生态学、森林学等林业高校传统学科的知识,结合哲学、伦理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课程,为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生态文明概论”“森林生态经济学”“林业法学”“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等大量选修课程。
目前,研究生普遍存在盲目追求学术热点、浮于表面、急功近利等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不利于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根据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特点,多读经典原著是夯实学术根基、追踪学术前沿、引导治学精神和培养学术规范的基础[3]。因此,在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建立基本的学科文献库、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活动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学科应精选本学科的经典、主流、前沿性文献,建立文献库;并将这些文献纳入学生每学期必读的书目范围中。
文献库里的经典原著一部分可以在课堂上以课程学习的形式进行研读,一部分可以在读书会上以团队交流的形式进行研读,而大部分则以学生自行研读为主。为了切实落实经典文献的阅读,一方面,可以建立读书会制度,每周进行一次集体研读。也就是由学生自行组织集体阅读,导师团队根据经典著作的内容指派导师参加,导师负责把关、点评和启发,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评价环节中加入必读书目的考核内容,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切实提升学生研读经典原著的质量。
目前,一方面,研究生导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压力大,再加上同一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多,所以仅凭导师一个人的力量指导众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与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端的“精而专”人才不同,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广而博”人才,所以仅凭导师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传、帮、带”,不仅不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而且培养效率也较低。因此,应以导师负责制为基础,并基于相同学科或相同研究方向成立以导师指导小组为核心的由在读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在硕士研究生第1学年的学习中,导师指导小组是各项学术科研训练的有力保障;在第2、3学年,导师指导小组则是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的研究团队和实践团队。例如,每周1次的读书会或学术沙龙活动,完全可以在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进行。由于研究团队成员的知识背景、研究侧重不同,所以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交流。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以实现科研训练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4]。
此外,为了保障导师指导小组的日常运行,高校要对现行的导师工作量核定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并抽出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硕士研究生的日常学术科研训练。
实际上,为了保障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发展,一些重点理工科大学,如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的专家指导组织或独立的社会科学处等机构,负责学校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规划和日常管理,有力地保障了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发展和科研经费的投入[5]。
以导师指导小组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的建立,不仅为建立科研训练过程的评价制度提供了可能,也使导师指导过程的日常监管具有了可操作性。建立导师指导小组科研训练过程的评价制度,并将其纳入研究生日常管理体系,能够避免导师指导小组指导工作的虚化和流于形式。
制定科研训练过程评价制度的整体思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在导师指导小组和研究生中分别指定负责人,负责协调以导师指导小组为核心的由在读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的日常工作。②导师指导小组的成员要相对稳定,每位导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③研究生要积极参与学术科研训练和讨论。④导师要从划拨给学生的科研资助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助研津贴,并根据研究生日常科研训练的考核结果、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情况、取得的科研成果等,给与不同等级的资助。
科研训练过程评价制度所覆盖的评价内容可以细化为以下方面:①要求以导师指导小组为核心的由在读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每周召开1次小组会议,每次的活动情况由学生轮流整理成文,然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到网络交流平台供大家参考。②在第1学年,每周1次的小组会议主要进行文献研读,整个学科或相近研究方向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参加,导师指导小组的成员轮流参加并进行点评。③在第2、3学年,每周1次的小组会议主要进行研究进展情况的汇报和学术交流,参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可以更为细化,一个研究方向的在读硕士研究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分别召开小组会议,以便于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调整意见。每学期末,各学科召开由各研究小组参加的总结交流会,以促进研究生相互学习、扩宽学术视野和知识面。④严格考勤,每学期末对研究生参加团队学习交流的次数以及学习体会、学习计划和总结、学习成果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中期考核、助研津贴发放等挂钩。
[1]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7.
[2]袁祖望.文科硕士生培养理念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65-66.
[3]吴晓求,宋东霞,安志伟.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 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8.
[4]王军会,李雷鸣,车诚.从中外研究生培养谈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9-100.
[5]骆小春.理工科高校人文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