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华,刘拓晟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娄底供电分公司,湖南 娄底417000)
输电架空线路登杆检修作业是一种高空危险环境作业,对人员的体能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走线作业又是输电架空线路登杆检修作业中较为困难的一项。据统计,线路缺陷作业需要走线作业的任务数和工作量仅次于更换绝缘子作业;但由于其走线作业的工作环境更为复杂,而设备相对简单,费时较长,对体能和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改善作业设备、降低劳动强度是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人工坐线方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导线走线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借助外在施工工具,作业人员跨坐或平卧在导线上前后移动到达作业位置即可施工及检修。用人工坐线的方法走线时,由于作业人员直接接触导线,通过人力支撑身体在导线上移动,所以对作业人员的体能有较高的要求,受体能限制,一般只能在距导线横担10 m 范围内开展作业。同时,在导线上移动时,受导线晃动的影响,作业人员随时有翻下导线的危险。
站栏或坐栏是一种单导线专用走线装置,也是目前常用的一种走线装置。由于输电线路导线成弧线分布,作业人员从横担侧进入导线上工作位置时,可利用自身重力轻巧地到达。但是工作结束返回横担时,作业点和导线横担之间已形成一个坡度,作业人员难以依靠自身力量爬坡,需要另外安排配合人员协助进行,作业方法相对繁琐。在进行水平双分裂导线上作业时,由于作业人员重量全部集中在一根导线上,会使作业人员所在子导线与另外一根子导线存在一定的高差。
折叠式单线走线装置工作原理及特征与坐栏相似,在结构上相对简单,但仍需人力驱动。
脚踏式导线走线装置是应用于输电线路施工,特别是在220 kV 水平双分裂导线施工中的走线工具,使用时作业人员直接坐在走线装置内,采用脚踏的方式,通过链条传动来驱动走线装置在导线上行走。使用此种方法走线省时省力,在导线平稳、前后杆位高差不大的情况下,可轻松地实现整个档距内的导线上的施工及检修工作。但脚踏式导线走线装置体积大,高约1.5 m 左右,单线走线装置重量约20 kg,双线走线装置重量约30 kg,且体积大,运输不便,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将这种走线装置顺利安装至导线上。另外脚踏式导线走线装置结构复杂,需定期保养,使用前要进行调校。
两用电动走线装置包括滑动装置(轮式驱动电机)、载人机构、调节丝杆组件及控制组件组成,其结构如图1 所示。
载人机构包括与连接板固定的2 根连杆,位于连接板下侧。2 根连杆的下端有固定板连接,固定板上分别连接有载人架和踏杆架。考虑到导线承重,载人部分采用骨架结构,用高硬度轻质材料制作,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座位采用微凹型设计,底部设计有脚蹬,在走线的过程中可坐可站,且采用半开放设计,方便人员进入和脱离走线装置。
两用电动走线装置包含有竖向的左、右挂架,其下端通过连接板连成一体构成滑动装置的骨架结构。挂架上有滑动装置轮式驱动电机,2 个轮式驱动电机之间的距离与双分裂导线之间的距离一致。载人机构连杆上连接有活动架,活动架包括2 根侧杆,侧杆间有连杆、上端有连接杆,连接杆的长度大于2 根侧杆之间的宽度,其两端外侧对称固定有滑轮,滑轮的位置与轮式驱动电机的位置对应。2个轮式驱动电机可通过挂架实现90°旋转功能,滑轮的凹槽通过旋转可以在1 条直线上,也可以在2条平行线上,以此满足单导线和双分裂导线的需要。
调节丝杆组件用于调节活动架与连接板以及活动架与载人机构之间的距离。调节丝杆组件包括2根对称连接于套杆两端的丝杆,丝杆的外端有U形卡槽,U 型卡槽两侧有连接孔,一端通过螺栓与连接板固定,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活动架上的连接杆固定。
控制组件包含有电源、控制器及其他附属件。电源固定于活动架上,控制器固定在连杆架上,连接电线均从各连接件的内部穿过。
当装置用于单导线时,将调节丝杆组件与活动架之间保持连接固定,根据现场情况调节活动架与载人机构之间的距离,避免活动架妨碍飞车的滑行。将轮式驱动电机的驱动轮下缘挂在导线上,检修人员坐到载人架上,脚踩在踏杆架上,然后通过控制器来实现飞车的滑行和停止。
用于双分裂导线时,将调节丝杆组件与活动架之间的连接螺栓取下,将活动板上端的滑轮下缘和轮式驱动电机的驱动轮下缘均挂在导线上,然后重复3.1 所描述步骤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轮式驱动电机作为动力使走线装置沿导线滑行,检修人员只需通过按钮操控,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制动可靠。采用调节螺栓组件与活动架的连接或分开来实现单、双线的通用,具有快捷方便、稳定性好的特点,可满足架空输电线路走线作业的需求。
〔1〕岑阿毛.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大全〔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2〕尚大伟.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操作指南〔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国家电网公司.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王珂. 防止高处作业坠落的基本要求〔J〕. 电力安全技术,2008,10 (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