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所谓梦,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与和谐状态的一种憧憬。在各种话语的诠释体系中,“中国梦”是我们时代被特别强调的一个概念符号。2012年底,《南方周末》发起了“历史上的中国梦践行者”网络评选活动。前七名得票者分别是孙中山、秦始皇、李时珍、郑和、曾国藩、文成公主、庄子。在历史与现实拉开的语境关系中,这无疑是一份耐人寻味的名单,真正折射出的是网民对国家富强、民族团结、政治民主、社会安定、生命和谐的美好愿景。孙中山那里的共和宪政,秦始皇那里的国家统一,李时珍那里的健康安全,郑和那里的全球对话,曾国藩那里的军事想象,文成公主那里的世界和平,庄子那里的生命境界……尽管言说的是过去,但却隐隐地指涉当下,微妙而传神地诠释了我们时代的公共疼痛与家国之梦。
一种政治话语要发挥其强大而传神的社会规训潜力,最为有效的策略是对其进行概念化处理,同时获得对概念本身的命名权和解释权,使其成为一个承载意义的符号载体。政治话语的思路非常清晰,它要设定一个游戏规则,将所有事物都纳入到特定的秩序体系中,其目的就是要构造一个由特定精神意志规约下的社会文化场域。比如,西方人在经济与军事支配体系之外,发起了一场意识深处的战争——符号战争。“人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个概念被发明出来,其功能就是重新诠释并构建世界游戏体系。由于占有对“人权”符号的命名权和解释权,附着在“人权”之上的一整套话语体系不仅被生产出来,而且以一种隐性的方式作用于全球秩序的重构,这便是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政治话语的符号化过程,总是或明或暗地发挥着传神而微妙地社会改造功能,即试图在道德提升、价值规约、精神引领、秩序构建等层面“有所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口号就是特定政治话语符号化表征的结果。从历史深处走来,时代变迁总是伴随着政治口号的变迁和意义争夺,因为那里储藏着一个时代最直接的文化基质与精神内涵。如同其它一切概念化表征的政治话语一样,“中国梦”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被生产出来,而且顺势进驻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层结构,作为一种“指导精神”引领一个时代的前进方向。
纵观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严复、孙中山、毛泽东、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人不遗余力地憧憬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蓝图,尽管没有调用“中国梦”这一概念,但都意味着对民族前途的一次想象和践行。当下,“中国梦”作为一个醒目的政治话语概念被标识出来,符号背后的社会动员潜力被极大地激活了。从修辞学来看,“中国梦”的符号化过程具有积极的意义,政治话语至此获得了一个意涵丰富的概念载体。这使得基于符号修辞学维度的意义填充和意义争夺过程不仅成为可能,而且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作用于公众的意识深处,在心理认知和社会行为层面发挥着强大的认同构造功能。
什么是中国梦?目前尚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界定,一个普遍认可的表述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一表述无疑勾勒出了中国梦的未来蓝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虽然很好地诠释了未来想象图景,但却未能清晰地指向我们时代的价值体系。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成为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在价值维度上诠释中国梦,并使其进入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唯有如此,中国梦的艺术呈现和文化表征才能获得极大的想象力。
中国梦如何与日常生活对接?在当下中国,首先指向了形而下的中国梦范畴。按照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框架,个人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存需求、爱与归属感需求、尊严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如果说第一层次需求属于物质欲望范畴,其它高层次需求便构成了梦想的全部真谛。在马斯诺看来,离开了低层次的生存需求,高层次的价值需求便失去了意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梦想具有时代性,特定的历史语境总是孕育着特定的梦想形态及其内涵指涉。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物价上涨、权力腐败等公共议题面前,强调形而下的中国梦,本质上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研究员指出的“吃饱、吃好,穿暖,居有屋,行不难,生得起,病得起,老有所靠,死有尊严”,这在当下中国有着更为真实的意义。对于一个真实的个体而言,这些逼真的生存命题恰恰构成了老百姓的最大梦想。反过来想,回应这些现实问题,不正是在朝着中国梦所强调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一步一步迈进吗?
谈及形而下的中国梦,这并非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矛盾表述。在精神分析学那里,梦想和欲望是两个相互交织的概念范畴。欲望是身体维度上的“梦想”,更多地强调功利性和世俗性;梦想,既可以理解为对某种超越性体验的终极想象,也可以理解为欲望张力难以满足时被迫推向远处的结果。可见,在形而下意义上探讨梦想,其实并无不妥之处,反倒将梦想置于了某种具体而微的实践框架中。提及形而下的中国梦,也就意味着承认身体欲望的真实性,承认在身体意义上编织梦想,这其实是一种再逼真不过的憧憬和向往。孩子能喝上安全的奶粉,这不就是父母最大的梦想吗?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一个老人那里,还有比这更令人动容的梦想吗?
没有一个干净的世界,何来一滴干净的水?形而下的物质内容与形而上的精神价值,在当下中国并不是两个矛盾的事物,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而下的中国梦仅仅是一种修辞,一个跳板,一个过程,根本上指向我们时代的制度文明建设,而这恰恰是中国梦的“崇高的落点”。比如,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毒胶囊、假羊肉等食品安全问题面前,客观上需要在法制建设层面“有所作为”,这无疑指向了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重构过程,指向了法治社会与公共秩序的重建行为,而这不正是中国梦的精神价值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形而下的中国梦,往往孕育着一个更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