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渝东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

2013-11-22 05:26刘宇琦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23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沉积环境层序灰岩

刘宇琦(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223)

1 区域地质背景

鄂西渝东区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其西部为高峰场-大池干高陡构造带,油气富集程度较高,区块主体包括石柱复向斜、齐岳山复背斜齐西潜伏构造带及方斗山复背斜北段,为四川盆地含油气重要组成部分(图1)。为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变形区,研究区因应力条件和边界条件的控制,表现为复背斜带高陡,复向斜带宽缓的隆凹相间呈 “S”形展布的区域构造面貌,局部构造沿高陡背斜和复向斜中部成排成带分布[1~5]。飞仙关组(T1f)地层以灰岩、颗粒灰岩、含泥灰岩沉积为主,地层厚度呈现西薄东厚的趋势。渝东地区厚度一般在340~450m之间,向东逐渐增厚,鄂西地区的利川青龙璜厂剖面和宣恩高罗地表剖面厚度可达800m左右[6~8]。笔者将通过层序划分与对比工作,搭建鄂西渝东区T1f层序格架并研究其演化特征,总结有利储集层发育的相带分布规律,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2 层序及体系域界面

2.1 层序界面

根据层序界面特征及形成机理等因素分析,研究区T1f层序界面均为岩性岩相转换层序界面一种类型[7]。该类层序界面是在构造活动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当海平面下降速率小于盆地沉降速率而形成的。因海平面下降速率小于盆地沉降速率,沉积物没有暴露。但是在界面形成以前,海平面一直处于相对变浅过程中,当新的旋回开始后,海侵作用导致上、下沉积环境变化,从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丰都马良剖面(见图2(a))和黔江剖面(见图2(b)),长兴组(P2c)与T1f之间为岩性-岩相转换层序界面。

T1f共识别出Ⅱ型层序界面3个,均为岩性岩相转换界面,根据这3个Ⅱ型层序界面可将T1f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

1)P2c和T1f的界面 界面之下为长兴组三段(P2c3)灰色、深灰色石灰岩夹多层薄层泥质岩,偶见灰色白云岩及膏质云岩,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为中值,具有多个尖峰,电阻率测井曲线为高值,反映了水体相对较浅的台地及局限台地沉积环境,界面之上为大套石灰岩夹厚层泥岩,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具有高值,电阻率测井曲线为低值,反映了平面相对上升而形成的陆棚沉积环境。

图1 鄂西渝东区区域构造位置图

2)飞仙关组二段(T1f2)与飞仙关组三段(T1f3)的界面 四川盆地西部此界面上下岩性变化非常明显,界面之下为T1f2紫红、紫灰色页岩夹泥质灰岩,界面之上为T1f3灰色、浅灰色灰岩;研究区此界面之下为T1f2灰色、浅灰色颗粒灰岩、泥晶灰岩,界面之上为T1f3灰色泥晶灰岩、含泥灰岩,T1f2颗粒灰岩不发育的区域,此界面并不十分容易识别。

图2 P2c与T1f之间的岩性岩相转换层序界面

3)飞仙关组四段(T1f4)与嘉陵江组一段(T2j1)的界面 界面之下为T1f4灰黄色、紫红色含泥质云岩、含泥质灰岩、泥质云岩、含云质灰岩和含灰云岩,界面之上为T2j1灰色、深灰色泥粉晶灰岩夹鲕粒砂屑灰岩、蠕虫状灰岩及少量云质灰岩、云岩、生屑灰岩。此界面在研究区容易识别,是研究区地层对比与层序划分的主要标志层之一。

2.2 体系域界面

在进行层序地层研究时,只有识别了体系域中的一些重要界面,才能准确地划分出体系域[8~10]。这些界面包括下超及下超面、上超及上超面等。

2.2.1 下超及下超面

下超是指沉积物不断地从浅水台地区向深水陆棚区进积,下超体的底部往往受一界面控制,该界面即为下超面。下超及下超面是由于海平面相对下降而形成的,下超面是划分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的重要界面,野外露头及地震剖面上都能很好地识别下超面。建南地区T1f发育下超面(图3),地层中发育少量前积体,前积体不断地由浅水区向深水区进积,前积体都被一个界面所限制,该界面即为下超面。

2.2.2 上超及上超面

上超及下超刚好相反,是指沉积物不断地从深水陆棚向浅水台地推进,上超也往往受一界面的控制,该界面即为上超面。上超及上超面是由于海平面相对上升造成的,是识别海侵体系域的重要标志。在地质上,上超现象代表海平面或湖平面不断上升,水域不断扩大的过程。而超覆现象所对着的倾斜界面就是上超面,该界面构成T1f2与T1f3之间的层序界面,而在建南地区P2c-T1f中很少发育上超及上超面。

图3 建南地区T1f地层中的下超面

3 典型剖面层序划分及特征

鄂西渝东区P2c与T1f之间的层序界面,均为岩性-岩相转换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P2c与T1f之间的层序界面表现为强振幅,而T1f内部T1f1-T1f2与T1f3-T1f4之间的层序界面特征并不明显。由此,选取研究区内位于西部的鱼池坝剖面为例,详细阐述鄂西渝东区T1fⅢ级层序和Ⅳ级层序特征。

鱼池坝剖面位于鄂西渝东区西部,沉积特征典型,Ⅲ级层序界面特征清晰,因此选择该井重点阐述鄂西渝东区T1fⅢ级、Ⅳ级层序划分(见图4)。

3.1 Ⅲ级层序划分

1)SQ1层序顶底界面均为岩性岩相转换界面。其中海侵体系域(TST)主要为一套浅灰色中-薄层泥晶灰岩,含泥质,单层厚2~5cm,整体为浅水陆棚低能沉积环境;高位体系域(HST)从下到上依次为浅灰色中层状泥晶灰岩-浅灰色微厚层状泥晶灰岩-浅灰色厚层状亮晶鲕灰岩,表现为一个完整的海退过程,体系域下部为台地边缘斜坡沉积环境,到上部逐渐演化为台地边缘浅滩沉积环境。

2)SQ2相当于T1f3、T1f4地层。其中TST主要为一套浅灰、灰色泥晶灰岩,微含泥质,整体为中缓坡滩间沉积环境。HST下部(相当于T1f3)为3套浅灰、灰色颗粒灰岩夹2套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表现为一个海平面震荡下降的过程,使得沉积环境在中缓坡亚相浅滩和滩间微相之间交替,这也是划分Ⅳ级层序的主要依据,T1f3储层主要就发育在HST下部。HST上部(相当于T1f4)为一套紫红色泥岩夹灰色泥质灰岩、灰色泥质云岩,说明此时研究区内海平面继续下降,沉积环境逐渐由缓坡型台地环境过渡为潮坪环境。

3.2 Ⅳ级层序划分

鱼池坝剖面T1f3-T1f4可划分为3个Ⅳ级层序。Ssq1和Ssq2为中缓坡沉积环境,颗粒滩主要发育在Ssq1和Ssq2的HST,岩性主要为浅灰、灰色鲕灰岩和生屑鲕灰岩。Ssq3早期仍为中缓坡沉积环境,但是由于快速海退的影响,Ssq3的HST的颗粒滩并没有形成规模,主要是灰色、深灰色鲕灰岩和含泥灰岩互层沉积。Ssq3的HST的末期逐渐演化为潮坪沉积环境,主要为一套紫红色泥岩夹灰色、深灰色泥质灰岩沉积。

4 层序格架及形成演化

为摸清T1f层序及沉积相横向变化特征,在单井及露头剖面层序分析基础上,在鄂西渝东区内建立层序地层格架。该剖面经过J1井、J2井、J3井、石柱鱼池坝、J4井、核桃园及青龙磺厂(图5),为近东西向展布,T1f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即SQ1和SQ2,SQ1由T1f1T-1f2地层组成,SQ2由T1f3-T1f4地层组成,层序界面均为Ⅱ型岩性岩相转换界面。

4.1 Ⅲ级层序地层格架

1)SQ1TST 由 T1f1地层组成。西部J1井-石柱鱼池坝一带地势相对较高,为台地边缘斜坡沉积,岩性为灰色泥晶灰岩;东部J4井-青龙磺厂为浅水陆棚沉积,岩性除薄层泥晶灰岩之外,泥质灰岩明显增加,同时夹多层灰黑色页岩。HST由T1f2地层组成。西部为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沉积,岩性包括灰色块状石灰岩、灰色亮晶颗粒灰岩;J2井、石柱鱼池坝剖面为台地边缘相,颗粒滩主要发育在体系域顶部,局部高部位(J2井)发育暴露浅滩白云岩;J1井为开阔台地沉积,颗粒滩自下而上均有分布。中部J4井、核桃园剖面为台地边缘斜坡沉积,岩性为灰色中-薄层石灰岩、含泥灰岩,西部青龙磺厂为浅水陆棚沉积,发育灰色、深灰色薄层状泥晶石灰岩。该层序中储层主要分布在J2井及石柱鱼池坝一带。

2)SQ2TST由T1f3下部地层组成,沉积时间短,区域沉积物差别不大,均不发育颗粒滩。J4井及以西一带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石灰岩为主,为中缓坡沉积,东部核桃园-青龙磺厂则发育一套灰色、深灰色中-薄层石灰岩,为外缓坡沉积。HST为T1f3中上部及T1f4地层组成,早期T1f3为缓坡沉积环境,核桃园及以西一带均为中缓坡沉积,中缓坡高能带集中分布在石柱鱼池坝-核桃园一带,岩性主要为亮晶颗粒灰岩及细晶白云岩;J3井及以西则为中缓坡滩后沉积,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石灰岩,局部夹颗粒灰岩及石灰岩;东部青龙磺厂仍然为外缓坡沉积,主要发育一套灰色、深灰色薄层石灰岩。HST晚期T1f4为潮坪沉积环境,西部J1井-石柱鱼池坝为潮间上带沉积,沉积物为紫红色泥岩、云质及灰质泥岩夹灰白色石膏岩;向东J4井、核桃园为潮间下带沉积,沉积物为紫红色泥质云岩、白云岩及灰色颗粒灰岩、灰色细晶白云岩;东部青龙璜厂则为潮下上带沉积,沉积物为灰色颗粒灰岩、石灰岩。该体系域储层在鄂西渝东区发育广泛。

图4 鱼池坝剖面T1f层序划分

图5 J1井~鱼池坝~青龙磺厂剖面T1f3层序划分及鲕滩迁移特征图

4.2 Ⅳ级层序地层格架

针对该剖面SQ2重点开展Ⅳ级层序格架分析,纵向上可分为3个Ⅳ级层序,即Ssq1、Ssq2、Ssq3,分别代表了鄂西渝东区T1f3的3期颗粒滩发育期,横向上分布在J3井-核桃园一带,3期颗粒滩均发育在Ⅳ级层序顶部,具有逐渐抬升迁移的规律,西部J3井、石柱鱼池坝Ssq1期颗粒滩发育,Ssq2时J4井开始发育颗粒滩,Ssq3时颗粒滩迁移到核桃园一带。

总之,通过Ⅳ级分析可知,该剖面T1f鲕粒滩的发育经历了由西向东迁移的过程,储层发育层位有逐渐抬高趋势。

5 结论

1)鄂西渝东区T1f可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SQ1对应T1f1-T1f2,SQ2对应T1f3-T1f4,顶底层序界面均为岩性-岩相转换面。T1f3-T1f4发育3期颗粒滩,对应3次海平面相对升降,据此可进一步将T1f3-T1f4划分为3个Ⅳ级层序(Ssq1、Ssq2、Ssq3)。

2)T1f3颗粒滩主要发育于SQ2中每个Ⅳ级层序的HST,滩体发育经历了自西向东迁移的过程,储层发育层位有逐渐抬高的趋势。

3)通过Ⅳ级层序分析,建南地区T1f发生了3期相对海平面升降,形成了3期鲕粒滩,鲕粒滩存在自西向东迁移趋势,层位逐渐抬高,在鲕粒滩高部位发育暴露鲕粒滩,形成了亮晶鲕粒白云岩优质储层。

[1]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等 .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 [J].石油学报,2010,31(3):347~354.

[2]马永生 .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 [J].石油学报,2007,28(2):9~14.

[3]徐强,刘宝,何汉漪,等 .四川晚二叠世生物礁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编图 [J].石油学报,2004,25(2):47~50.

[4]牟传龙,谭钦银,余谦,等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组成及成礁模式 [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24(3):65~71.

[5]马永生,郭旭升,凡睿 .川东北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预测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60~64.

[6]马永生,牟传龙,郭彤楼,等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 [J].地学前缘,2005,12(3):179~185.

[7]戴荔果,郑荣才,李爽,等 .川东-渝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中国地质,2009,36(1):110~119.

[8]王兴志,张帆,马青,等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J].沉积学报,2002,20(2):249~254.

[9]王一刚,张静,杨雨,等 .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形成机理 [J].海相油气地质,1997,5(1~2):145~152.

[10]马永生,牟传龙,谭钦银,等 .关于开江-梁平海槽的认识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326~331.

猜你喜欢
沉积环境层序灰岩
灰岩矿矿石分级利用的应用实践
“V-C”层序地层学方法及其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
白云凹陷SQ13.8层序细粒深水扇沉积模式
煤矿地面水害区域治理工程钻进层位控制
高分辨率层序随钻地层对比分析在录井现场中的应用
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划分与聚煤作用
和顺区块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分析
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组灰岩段混积储层特征
不同围压下茅口灰岩渐进性破坏的试验研究
孟津井田山西组沉积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