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平
从2008年开始,江西省宜春市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在全市大力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共投入1500多万元资金,完成了2196个行政村广播“村村响”任务,建立村级广播点4383个,全面实现了宜春市政府提出的广播“村村响”目标,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听广播难问题,充分发挥了广播在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
广播“村村响”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广播宣传教育作用的需要。2008年,宜春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在深入农村调研基础上,向市政府提出了在全市农村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宜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的通知》,提出用五年时间在全市实现每个行政村设有广播室、大的自然村装有户外喇叭的目标。宜春市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广电局、市财政局、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市广播电视网络分公司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广播“村村响”工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指导、督促全市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的组织实施。从2009年起,广播“村村响”工程连续四年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广播“村村响”工程还被列为宜春市文化惠民工程和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宜春市广电局把该项工程作为广电事业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广播“村村响”工程领导小组。为加强对“村村响”工作的督查,促使工程顺利进行,市广电局对“村村响”工作做到了每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全年一考核。2012年,宜春市广电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全面实现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就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任务作出了部署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
宜春所辖各县市区政府按照市政府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将“村村响”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民生工程加以考核,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宜丰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全县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推进会,把广播“村村响”工作完成情况作为乡镇党政班子年终综合考核的内容之一。铜鼓县将“村村响”工程的落实作为当年考核各乡镇民生工程、各单位包村工作内容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达标验收的硬性指标之一。各市县区广电局制定了“村村响”工程具体实施方案,狠抓任务落实,抽调专人负责广播采购安装工作,确保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工作顺利实施。
破解建设资金难题是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关键。各县市区在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积极筹措工程建设所需资金,有效化解了资金难题。据统计,五年来,宜春市共投入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资金1500多万元。
广播“村村响”工程是一项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县、乡两级政府发挥了主导和推动的作用。铜鼓县在财政紧张情况下,投入购买设备资金73.6万元,使全县在三年内完成了五年工作任务,成为全市第一个完成任务的县。丰城市仅财政就投入了283万元,广电局和所在乡镇、村为建立广播站(室)也投入了300多万元资金。樟树市广电局为了弥补“村村响”工程经费缺口,从自身紧张的资金中挤出26万多元。靖安县财政对“村村响”工程验收合格的村给予5000元的资金支持,促使该县提前一年完成广播“村村响”任务。袁州区三措并举落实所需资金:一是将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纳入全区扶贫移民项目范畴;二是将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与水务局系统防汛广播工程相结合,做到合二为一;三是按照区乡两级共同承担的原则,资金由区、乡两级财政各承担50%。全区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共投入资金208.8万元,其中财政支出55万元,扶贫、移民项目争取资金58.9万元,乡镇(村)自筹资金94.9万元。奉新县为杜绝相关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县政府为此专门下发文件,明确了“村村响”工程经费由乡镇统筹50%,县财政补贴50%。万载县政府明确规定,“村村响”资金由财政承担30%,县新村办承担30%,乡村两级负担40%。2012年7月,万载县政府责成县财政代扣了全县17个乡镇的20多万元费用,直接拨付到县广电局账户上,为广电局及时通过政府采购广播器材提供了快捷通道,从而确保了该县广播“村村响”任务的顺利完成。
围绕广播“村村响”工作目标,宜春市广电局制定下发了《宜春市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各地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逐步推进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和地域特点出发,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制定各自实施方案,采取适当模式,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各地从科学规划、制定方案,到技术论证、设备采购,再到广播布点、设备安装,都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袁州区提出三年分步实施的科学规划,编制完成了全区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计划,确定了采取无线广播覆盖为主,有线网络覆盖为辅的方式,对全区各乡镇、村组的广播工程实行标准化建设,统一招标配置设备,统一制订管理制度,各乡镇(场)、村指派专人负责实施。为保证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能有效通、长期通,各地精心挑选了广播设备材料,并到生产厂家实地考察,坚持货比三家、好中选优、公开招标、政府采购。在工程建设之初,各地采取示范引路的方式,先期动员了一些条件较好的乡镇,集中建设一批样板工程,从而带动其他乡镇全面铺开。比如,丰城市同田乡、上高县锦江镇、袁州区西村镇等。靖安县由于地形地势复杂,平原丘陵交杂,推行单一的广播覆盖模式达不到好效果,他们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配置模式。在平原地区,由两个村以上甚至一个乡镇共建一个播出机房,把高音喇叭安装到人口集中的村民聚集地,既节约了设备成本,也便于广播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在丘陵地区,选用调频接收;在地形复杂的山区,选用直播卫星接收,在独立的小山村安装有线广播,从而确保了广播的收听质量,使90%以上的农民可以收听到广播。为了统一全县的播出时间和内容,宜丰县从2010年起,将农村广播“村村响”建设思路调整为“县级建台,村级挂柱”的模式,即恢复县级人民广播电台,乡、村安装调频音柱直接接收广播信号的方式,形成以县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以各乡镇、行政村无线调频广播覆盖为主,有线共缆传输覆盖为辅的广播传输网络。截至2012年9月,全县16个乡镇(场)210个行政村共安装广播音柱840只,基本实现了农村广播无线、有线整体覆盖。樟树市广电局对工程建设严格把关,规范施工,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对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考核,确保了工程建设的效果。
目前,宜春市已基本形成两种广播模式:一是无线广播。行政村安装无线接收设备,自然村安装喇叭,以定时转播节目为主。二是有线广播。以县或乡为单位,利用广电网络传输节目信号,在行政村和一些大的自然村安装喇叭,由县或乡统一播放节目。
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广播影视部门的重要职责,让农村群众听上广播、听好广播是广电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村村响”工作实施进程中,宜春市广电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扩大覆盖面、加强广播的维护管理、提高广播的收听使用效果上,对农村广播不但要建好,更要管好和用好。
从农村广播的使用情况来看,目前,宜春市广播“村村响”基本做到每天早、中、晚三次播音,每次半小时,村里有大事可临时播出。农村群众对广播普遍持欢迎态度。广播已经融入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许多农民养成了一边听广播、一边干活的习惯。一些村民将从广播中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用于生产,走上了致富路。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实施之所以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拥护支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播成了他们获取实用性信息的主要来源,已和他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国家最新的惠农政策,到农业科技服务、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信息,再到每日新闻、文艺、天气预报等,方便、快捷的广播以其针对性强、覆盖面广,传播迅速、收听方便等众多优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实践证明,作为“时政大讲堂、知识大课堂、空中大剧场”的农村广播具有传播党的惠民政策和农业科技信息的桥梁作用,处理农村突发事件的应急作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阵地作用。
广播还成了乡村干部工作的好帮手,如中心工作、计生宣传、急重任务等,通过广播及时地传到农民耳朵里,提高了工作效率。2008年以来,丰城市同田乡干部充分发挥广播作用,把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增强了群众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2010年8月,新开业的富士康新海洋有限公司需要大量招工,丰城市洛市镇每天播放三次招工信息,短短三天时间,报名人数超过300人。其它安装了广播的乡镇,也利用广播播放企业的用工信息,使广大农民通过广播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就业。不少乡镇的做法说明,用好农村广播,结合本乡、本村实际和农民特点来对农村工作进行宣传和发动,行政成本低,工作效率高,覆盖面积广。
广播在调解矛盾纠纷,倡导社会新风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靖安县香田乡吉洛村一户人家婆媳不和,媳妇经常虐待公婆,村广播将这一事例一播出,立即让媳妇感到脸红惭愧,主动上广播站认错悔改。群众诙谐地说:“肉嘴巴磨破了皮,不如铁嘴巴哇一句。”
这些年来,广播还成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载体。特别在防洪、防冻、防震、抗灾等紧急情况下,农村广播能够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村群众,在组织抢险救灾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2009年底,丰城市铁路镇山区出现冻雨灾害,镇政府通过广播站及时发布灾害预报,播放防冻减灾措施,有效减轻了农民损失。2010年6月中旬,铜鼓县出现特大暴雨,全县平均降雨量达到193毫米,最大降雨量达到251毫米。在抗洪救灾中,“村村响”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各村在暴雨来临前,通过广播向村民播报暴雨情况、指导村民开展自救,要求危险地区村民紧急转移。村民听到广播后,积极展开防洪措施,紧急转移两万多人,无一人死亡。
在建好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同时,一些地方还采取有效措施,用好、管好广播。丰城市勇于创新,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农村广播发展的“建、管、用”新机制。袁州区和宜丰县等地广电局为让乡村广播员管好用好广播,举办了培训班。为保证广播长期响,万载、铜鼓县政府决定:凡验收合格的村,每年由县财政安排300元用于日常维护,由广电局负责各村“村村响”设备的维护,对损坏的设备给予免费维修或更换。这为农村广播长期响提供了经费保障。
为了长期、高效发挥农村广播作用,宜春市广电局制定下发了 《村级广播使用管理办法》《农村广播操作规程》等,今后还将探索长效的运行维护管理办法,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办好技术培训班,建立广播维护管理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农村广播应急体系,使农村广播声音更嘹亮。